【摘要】日本是世界上人口高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3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3.4%,日本社會處于空前的養老壓力下。但是,日本也是世界上養老體系完善和養老護理經驗豐富的國家。日本社會少子高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高齡化挑戰,日本的介護管理面臨的問題也愈發嚴重。
【關鍵詞】高齡者;介護;介護保險法;社會福利及介護士法
一、日本少子高齡化社會的現狀
現在的日本少子高齡化現象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所謂少子高齡化,是指伴隨著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新生兒減少的同時,由于平均壽命增長的原因,兒童占總人口比例減少而65歲以上高齡者的比例增加的現象。這已發展成日本社會的嚴峻課題。
根據2012年版日本的《厚生勞動白皮書》,2005年日本就已經進入了人口減少的局面,2030年(平成42年)預計人口1億1662萬,到2048年預計人口將降到9913萬人,2060年將降至8674萬人。而生產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2010年從63.8%還在持續減少,到2017年預計將降至60%以下,到2060年到50.9%。與之相比,高齡者(65歲以上的人)從2010年的2948萬到2042年會迎來高峰3878萬人,這之后會一度減少,然后到2060年上升到3464萬人。至此,日本的高齡化率已經上升到25.1%,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高齡者。預計45年后的2060年將達到39.9%,也就是每2.5人中就有1人是高齡者。少子高齡化的趨勢令日本社會的養老形勢日益嚴峻。
二、介護在日本的發展
1963年日本就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福利問題。隨著少子老年化的加劇,介護人員的需求量和對介護工作質量要求日益提高。1987年《社會福利及介護士法》在日本應運而生,發展至今,日本共培養介護人員55萬人,并發給國家認可的相應的資格證書。90年代中后期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殘障老年人日增,家庭護理能力的衰弱,加上持續經濟不景氣,長期護理費用的赤字已無法單純通過增稅和提高保險費來維持,只有將長期照顧制度從社會福利轉變為社會保險,動用更多的社會資源,通過市場調節來解決老年人長期照顧的難題。所以在1997年12月日本通過了“介護保險法”,并于2000年4月開始實施。
介護保險將居住在日本的40歲以上者(包括外國人)納為對象,其中65歲以上為第一被保險者,40~65歲為第二被保險者。介護保險費50%由國家負擔,其余40%依靠各地上繳的介護保險承擔,使用者自付10%。介護保險服務內容分兩大類一是居家護理,包括來訪護理、沐浴、看護、康復訓練、日托、設備租借、癡呆老年生活護理指導、居家療養指導等13種。二是設施護理,包括特別護理、保健設施和療養型病床設施3種。介護保險的從業者包括介護保險管理師和介護士,前者根據使用者的情況擬定計劃,承擔認定的訪視和介護費用的核算與管理,由具有醫療、保健、福利等工作經驗的人員經過國家統一培訓和認證考試后承擔。介護士具體承擔老年人照顧工作,必須經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到指定機構臨床實踐,通過國家資格認證考試。
在老年人的長期護理問題上日本與中國有相似之處,都涉及到醫療及社會福利等多個部門,該制度將服務對象擴大到所有老年人,以居家照護為主,機構照護為輔。通過介護保險制度將老年人福利與醫療服務等有機結合,避免制度間的矛盾和漏洞,實現有限資源的共享與利用。介護制度開放長期照顧服務市場,允許民間盈利企業的參與,將老年人長期護理引入市場化運作,擴大服務的提供量。同時,介護服務采取保險方式運行,平衡了市場的供給、需求和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既培育了老年人護理市場,又增加了介護服務使用中的透明性與公平性。
三、高齡者介護的現狀
9月16日是日本的“敬老日”,由于醫療進步社會長壽化,根據總務省發表的統計2013年65歲以上老人比2012年增加了112萬人,達到3186萬人,現在日本全國每4人中就有1名老人。少子化的后果使獨居老年人的家庭不斷增加,家庭護理者的年齡結構偏大,很多是“老老介護”既老年人照料老年人,能力和水平均有限。同時,由于文化的影響,日本老年人喜歡居家護理,但社會的進步使女性進入社會的機會增大,老年人在家已很難找到合適的照顧者。為了不給子女增加壓力和負擔,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如何通過社會間互助,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使社會保障體系更加高效與公平。所以「老人介護」的問題目前已經成為日本的「社會問題」。
當前的日本正在向人口高齡化,空巢化的社會過度,而且日本高齡化程度是亞洲最高的國家,面對無可奈何的老去,任何一位老人都不希望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余生。去醫院的最終目的是看病,而不是養老。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育率的降低,人口出現“倒金字塔”結構,日本不得不面對少子高齡的殘酷現實,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必須需要“介護”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社會保障和稅的一體化改革》中在對于日本的人口構造變化中提到,現在日本的社會構造是每一位高齡者由2.6人來支撐和負擔。如果少子高齡化進一步持續的話到2060年預計這個數值將減少到1.2人。而早在1990年的時候1位高齡者是由5.1人來承擔的,負擔率從1990年到2060年甚至跳躍式的漲5倍之多。這種巨大的負擔率已經不可能單純的靠年輕人的社會保險費來彌補了,政府會出現越來越大的財政赤字。
根據生命保險文化中心對介護場所的調查顯示,最多「自己的家」42.2%,其次「雙親或親屬的家」15.7%,「醫院」15.2%,最后是「老人福祉設施」與「老人養老院」。合計「在家」的有57.9%,「設施」40.5%,所以在家的介護的占了半數以上。
四、高齡者介護的問題點
日本的介護觀點古來是由兒子(特別是長子)及其親族來照料但由於少子高齡化,核家族化的進行與醫療進步壽命的延長,擔當介護的人(配偶或孩子)也高齡化,漸漸變成了「老老介護」的問題。對家族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另外所希望的設施名額有限,不一定能進到自己所希望的設施或養老院。甚至還有老老介護的勞苦與金錢上的負擔,發生了擔當介護的配偶或孩子及殺了被介護老人的犯罪事件。
對于高齡者來說,60歲以上的人群健康狀況基本是良好的,需要介護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到了高齡者后期,可能會有臥床不起等活動不自由和認知障礙的高齡者,這類人群需要介護的可能性非常高。關于需要介護的高齡者撫養問題特別是照顧問題,以前來說是家庭內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但是介護保險制度是以介護社會化為目的,是對于需要照顧的高齡者的介護的責任上升為社會承擔的制度的開始。而在介護服務進行中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的,這個資源又怎樣去確保是一個直觀性的問題。現代日本社會主要面臨的問題除了高齡化還有少子化,一方面現代社會要求解決高齡化現象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少子化還在持續進展中,雖然政府推出一系列促進人口增長的策略,但是鮮有成效。現在需要介護的人還會持續增加,需要對高齡者提供的介護服務的年輕人勞動力當然也是不足的。在少子高齡化進展的日本社會,今后怎么向介護服務中提供并確保必要的人力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趙 林, 多田羅浩三, 桂世勛. 日本如何應對超高齡社會——醫療保健·社會保障對策[M].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4.
[2] 內閣府. 高齢社會白書〈平成27年版〉》,日経印刷出版, 2015.
[3] 鈴木隆雄. 超高齢社會の基礎知識[M]. 講談社出版, 2012.
【作者簡介】
張艷潔(1984—),女,煙臺南山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日語文化、商務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