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感興趣的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于1940年發動的“百團大戰”。從晚晴民國期刊看“百團大戰”,眼前的真實,給了筆者很大的觸動。利用報刊雜志等原始材料來研究百團大戰,促使我們對歷史的真實擁有一份貼近歷史現場的感悟。于是,筆者從“百團大戰”發動的背景、“百團大戰”評價的歷史、淺談“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三個方面對抗日期間的“百團大戰”進行了深入探析。
【關鍵詞】百團大戰;八路軍;勝利
關于百團大戰的記載,晚清民國期刊中所記載的時事比歷史教科書上詳實得多,從當時的報紙中筆者“窺探”到了之前關于百團大戰中諸多不為詳知的細節,了解了百團大戰發動的背景、過程、歷史意義等,同時也感受到了在彭德懷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對于發動百團大戰內心的喜悅與自豪。點點滴滴,開拓了筆者的眼界和知識面,對百團大戰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一、“百團大戰”發動的背景
百團大戰的發動絕對不是偶然的。在國際上,當時正處在一個錯綜復雜且又極具變動的非常時期。那時,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最快的速度征服中國,以便向南洋和蘇聯進攻。為了速決“中國事變”,日本一度急劇增兵。另外,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應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的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本軍隊于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的掃蕩,并在荒原挖溝筑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日本的對華政策及態度也直接影響了中共部署及作戰方針。
同時1939、1940夏季的這兩次掃蕩,將集中于華北地區30余萬日軍、滿洲國軍隊的分布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一二九、第一二零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該戰役發起第3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
二、“百團大戰”評價的歷史
百團大戰發動之初,當時的媒體有過非常積極正面的評價:
十八集團軍決死隊以百余團精銳配合著華北之廣大民眾進行之‘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以來空前未有的積極自主的向敵進攻戰,是華北交通總攻擊戰,是敵后游學戰爭空前的偉大的創舉,是粉碎敵寇準備進攻我西北大后方與進攻我西南之企圖及粉碎對華北囚籠政策為目的的大戰。“百團大戰”是八月二十日晚二十時開始發動的,由于我前線將士艱苦奮斗,英勇用命,“百團大戰”第一階段一月之內的作戰任務已于九月十日僅二十天內獲得基本上的成功,現戰局仍在繼續發展,我軍正拿著已獲得之戰果,向有利方向繼續擴大,貫徹“百團大戰”之頂定目的,徹底完成“百團大戰”預定美滿的戰果。
無疑地,這同樣也是大多數人對百團大戰戰果的評價,基本都對該戰役的爆發持肯定態度,認為百團大戰就其本身來講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起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于百團大戰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第一次最大規模的進攻戰,其影響力也是空前的;有的則認為,百團大戰在當時發動地不合時宜,它較早地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致使日軍有機會進行大規模地掃蕩,令抗日根據地進入更為困難的境地。相應的,對百團大戰的歷史功績亦有所質疑,認為過早地發動是一次很大的失誤,彭德懷在一次會議的發言中,在肯定了百團大戰的作用的同時,也做了自我批評。持此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對百團大戰不同時期評價應該是較為全面、中肯了。
而關于如何評價“百團大戰”,在不同時期的各大報紙上都有所反映。不過在其發動之初對其的報道,目的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即是為了記錄并銘記歷史的這一偉大時刻;通過對其的報道,將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傳達給中國乃至國外的廣大人民,激發中國人民抗戰的熱情和信心。筆者認為百團大戰的發動是及時而且也是必然的,并非過早。同樣的八路軍實力的暴露,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和抗日革命根據地困難局面的形成也是必然的,而百團大戰的發動,確實是打出了士氣,打出了勝利。
三、淺談“百團大戰”事件的歷史意義
筆者在該部分探析的是其歷史意義。從當時的各大報紙刊登的百團大戰作戰情況來看,百團大戰范圍廣,戰線綿延大和持續時間長,在當時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對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1940年的一則報紙也對其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進行了總結:
百團大戰是我軍在敵后方進行的大規模的戰役進攻,是我軍政民共同發動的偉大的交通戰和經濟戰的總攻擊。這一個戰役進攻,給華北戰局很大的影響、他將縮小敵占區,擴大我占區,打破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造成華北抗戰的新局面。目前大戰仍在繼續中,但初步戰果已經表現出空前偉大收獲,而為全國同胞所同心慶祝。八路軍的全體將士,華北的許多游擊隊,以及廣大的人民,正在再接再厲,浴血奮戰,為擴張這一偉大勝利,告慰全國同胞而繼續斗爭。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正如報紙所報道的那樣“全國同胞同心慶祝”、“浴血奮戰”等,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與熱情。
毋庸置疑,百團大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在對日方面,它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囚籠政策”,日軍自稱“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的巨款方能恢復”,對日軍震撼極大。此后日軍對情報機構進行了空前改革和加強,進一步明確了在華北以中共軍隊為重點的指導思想。同時還引起日軍內部產生“不應變更傾注主力于中國的主旨”的爭論,因而推遲了日本南進步伐。
百團大戰取得了極大的勝利,戰果可謂頗豐,據當時新聞報道:
“百團大戰”是八月二十日晚二十時開始發動的,由于我前線將士艱苦奮斗,英勇用命,“百團大戰”一階段一月之內的作戰任務已于九月十日僅二十天內獲得基本上的成功,現戰局仍在繼續發展,我軍正拿著已獲得之戰果,向有利方向繼續擴大,貫徹“百團大戰”之頂定目的,徹底完成“百團大戰”預定美滿的戰果。
這是對百團大戰戰績的初步總結。
在對我方及中共方面,百團大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威望,打破了日軍眼中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鍛煉、考驗了八路軍的作戰力量,是在中國正面戰場處于嚴重妥協投降氣氛下取得重大勝利的,極大地振奮了全國民心、士氣,受到國際上同情中國抗戰的國家的高度贊譽,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正面戰場壓力,鼓舞了正面戰場繼續抗戰的斗志,使日本誘降企圖終于遭到可恥的失敗。
四、結語
對于百團大戰這樣具有巨大和深遠意義的戰役,我們必須從當時中華民族抗戰的全局出發,去全面考察它;同時,也需要從更大的全局去認識它,這樣才能做出符合歷史發展的結論。筆者也認為關于百團大戰的研究問題在許多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分析,如毛澤東與百團大戰,日軍對百團大戰的反應與對策等尚缺乏專門的研究,對百團大戰的評價等問題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參考文獻】
[1]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 百團大戰戰績初步總結[J]. 解放, 1940(116):11-12.
[2] 朱德. 擴張百團大戰的勝利[J]. 解放, 1940(116):9-10.
【作者簡介】
吳小龍(1993—),男,漢族,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