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意遺忘是主動的忘記無關和無效的信息,有意遺忘對記憶系統的更新有重要意義,其中忘記創傷性的事件和痛苦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兒童和一般成人的有意遺忘發展,而近年來隨著老年心理學的發展,老年人有意遺忘的研究也逐步展開,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本文在已有有意遺忘理論研究進展的基礎上探討近年來老年人有意遺忘研究新進展,并提出展望。
【關鍵詞】有意遺忘;老年人;抑制能力;記憶痕跡
記憶是一個不斷更新的系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記住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中有一些是無用的,甚至是創傷性的,遺忘這時起了重要的作用。1885年艾賓浩斯首先研究了遺忘進程曲線,它探討了新材料在大腦中保持的時間進程特點。1970年Bjork等人認為遺忘不僅僅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有意的、指向性的,他們對有意遺忘進行了研究,有意遺忘是指個體主動忘記無用和過時的信息,Bjork在實驗中要求被試記住和忘記指定的呈現材料并發現了這種效應,他先后提出了雙過程理論和選擇復述理論進行解釋。后來,Geiselman和Bagheri(1985)提出提取抑制理論來進行解釋,Sahakyan和Kelley提出語境變化理論來對有意遺忘進行解釋。在理論論證基礎上,對不同年齡在有意遺忘過程中發展特點的研究也在進行,以往的發展研究更加集中于兒童和成年早期;而近年來對老年人有意遺忘的發展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一、有意遺忘的理論研究
1、雙過程理論和選擇復述理論
Bjork的研究中發現,指令(線索)使得被試產生了選擇性的復述,這是雙過程理論的其中一個過程,另一個過程是系統分離,是將選擇復述的材料和遺忘材料進行分離,分離后定向遺忘效應就會產生,這個過程中會受到干擾因素的影響;我國學者晨曦的研究進一步提出,被試對于要求記住的材料產生更多的復述,而對遺忘指令下的材料不進行復述;Woodward和Sjork的研究發現,選擇性復述下會產生注意選擇的轉移。
2、提取抑制理論
Bojrk,Aderson在研究中提出遺忘材料產生更少的回憶是因為提取過程的抑制作用,而這種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關,并隨著年齡的發展而發展,Harnishfeger和Pope研究中發現,在自由回憶任務中,遺忘組回憶數量較少,但在再認任務中,數量差異不大,他們認為記憶組和遺忘組可能獲得了同樣程度的編碼,而差別只在于提取時的抑制。Harnishfeger和Pope(1993)的實驗還進一步表明:一年級兒童幾乎沒有抑制能力,三年級兒童表現出了一定的抑制能力,而五年級的兒童抑制能力逐步接近成人。
3、語境轉換理論
Sahakyan在字表法的定向遺忘研究中發現,字表之間心理語境的轉換是一個關鍵因素,當對要求遺忘的材料進行回憶時,由于指令前的心理語境和指令后的心理語境產生了差異轉換,從而產生有意遺忘。
二、老年人有意遺忘的研究進展
1、基于抑制能力下降解釋的研究
早在1988年,Hasher和Zacks就提出抑制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假設,Zacks,Hasher和Radvansky研究結果顯示在即時回憶測驗中,老年人回憶的TBF比年輕人更多,在延時任務中,需要更多時間來作拒絕TBF的反應,這表明抑制能力隨年齡而降低,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對無關信息的抑制能力較差,這個結果與他們的假設一致。在再認任務中,這種表現卻并不十分明確;Sego,Golding和Gottlob(2006)的研究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對無關信息的抑制能力減退了,更具體的說,定向遺忘能力的減弱是因為當忘記線索出現時,很難對無關信息進行抑制,但是字表法再認任務中,這種老化效應并不十分凸顯。
2、基于記憶痕跡質量解釋的研究
與基于抑制能力下降的解釋不同的是,Amboz and Russo在其研究中使用項目法,結果發現老年人的定向遺忘效應較小,相比于初級加工條件下的單詞(TBF)的回憶情況,對深加工條件下的字詞的回憶情況存在較大的年齡差異,Amboz認為情景記憶與年齡有關。
Sahakyan等人用字表法有意遺忘范式調查了年輕人和老年人中有意遺忘效應,結果表明在老年人中既不存在有意遺忘的代價也不存在有意遺忘的收益;而在年輕人中只存在有意遺忘的代價而不存在收益。他們的解釋是在老年人中不存在有意遺忘是因為老年人不能有效的轉換編碼策略。在他們的實驗2中增加了讓被試明確忘記的指令,結果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遺忘代價是相似的,證明老年人存在有意遺忘,只是情景轉換能力差。這一研究的發現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研究興致。
三、評價及展望
自有意遺忘研究展開以來,其理論機制探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除了本文所列舉的理論探索,還包括基于代價-收益的理論、注意抑制理論、資源有限模型等多種解釋理論,在理論探索的同時發展性研究也在展開,Bray,Justice和Zahm的研究發現,兒童從大約11歲開始,逐漸發展出選擇性復述的能力,Kron-Sperl,Schneider和Hasselhorn發現,二年級兒童在記憶時已表現出復述策略,Harnishfeger和Pope的研究發現一年級兒童幾乎沒有抑制能力,三年級兒童表現出了一定的抑制能力,而五年級的兒童抑制能力逐步接近成人。
關于老年人的有意遺忘研究進行的較晚,Zacks,Hasher的對老年人和年輕人定向遺忘的對比研究認為注意抑制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其后Sahakyan的研究認為,老年人有意遺忘能力的降低和適當的遺忘策略使用減弱有關,這使得老年人的有意遺忘產生了基于抑制能力下降和基于記憶痕跡質量兩種不同的解釋,并得到了一定神經科學的證據支持。
但是有關老年人有意遺忘能力的神經科學證據依然不足,這和有意遺忘本身腦機制的復雜性有關,而在認知機制的討論中,也缺少較整合的理論描述老年人有意遺忘能力的動態變化過程,在基礎領域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時,在應用領域,對于老年人有意遺忘的應用也很缺乏,老年人有意遺忘如果和抑制能力、情景轉換能力發展特點有關,應該開發更具適應性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測量工具和心理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Bjork. Retrieval inhibition as an adaptive mechanism in human memory[M]. In H.L.Roediger III & F.I.M.Craik(Eds.), Varieties ofmemory and consciousness:Essays in honour of Endel Tulving, Hillsda le,NJ:Erlbaum, 1989:309-330.
[2] Anderson, Bjork. Mechanisms of inhibition in long-term memory:A new taxonomy[M]. In D.Dagenbach,T.H.Carr(Eds.), Inhibitory processes in attention,memory, and language,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1994:265-325.
【作者簡介】
胡兆輝(1990—),男,漢族,河北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