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芳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方法;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045—01
高效的閱讀教學是實現高效語文教學的關鍵。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要想提高閱讀效率,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 重朗讀,品讀激趣。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2. 重質疑,以疑激趣。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而質疑又蘊含著創新的因素。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素質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3. 重合作,交流激趣。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二、 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手執鑰匙,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筆者設計了多種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外貌看特點;理解語言知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理明特點;對比之中想特點,歸納出:閏土是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干,勇敢、機智的農村少年。在此基礎上及時告訴學生,歸納閱讀寫人的文章時,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來抓住人物的特點。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還要教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或重點段落的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等。方法是能力培養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成學習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所以筆者常常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并在班里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定期交流學習經驗,使學生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復實踐,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達到目的有著重要作用,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要下力氣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自主讀書并有所獲,這種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比如,在教學《開國大典》一課時,一方面學生對當時的歷史了解甚少;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沸騰的感人場面無法親身經歷,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在講課之前,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和圖片。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在學習其他課文時,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其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總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從而提高閱讀質量。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多讀多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的效果。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