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方面是說癩蛤蟆異想天開,但從另一個方面也表明天鵝彌足珍貴。以前只能在動物園里觀賞到的天鵝,如今在河南省光山縣斛山鄉眾森高效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眾森合作社)里也能看到。據了解,眾森合作社的天鵝一只能賣2萬元,一枚天鵝蛋也價值2000元。
“要做就做高效和附加值高的”,經歷種植紅薯失敗的眾森合作社負責人湯福修并沒有氣餒。如今的眾森合作社經過轉型,找到了一條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形成水產養殖、糧油種植、特禽飼養、果樹及花木種植五大經營項目,生產經營面積達6500多畝,總資產3400余萬元,年純收入600萬元以上,2014年成功申報國家級示范合作社。
正值盛夏時節,此時的湯福修是最忙碌的。幾次相約,記者終于見到了他。走進眾森合作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讓記者忘記了夏日的炎熱。在這里,記者看到了農業的力量,農業的美,農業的大有可為。
“沒有農業情懷,沒有耐性,不要做農業”
“沒有農業情懷,沒有耐性,不要做農業”,當記者問到做農業有何感受?湯福修就是這樣回答的。是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出生在斛山鄉陳大院村的湯福修,兒時就有要在家門口的山水田園上做文章的夢想。
1992年,湯福修從鄭州大學畢業后,對父親說要回來包地種,被父親痛斥了:“供你上大學,就是讓你跳出農門,等結婚了再說。”湯福修并沒有忤逆父親的意愿,他留在了大城市。此后,湯福修跟父親多次提起當初的夢想。“等生完孩子再說”,父親均找出各種理由反對他。
轉眼到了2000年,陳大院村發生旱情,莊稼幾近絕收。時任陳大院村村主任來到城里,想讓他幫忙找活干掙錢補貼家用。湯福修很是震驚,連村干部都出來打工可想而知其他村民的境遇。小有積蓄的他毅然決定回去投資農業帶領村民渡過難關,以高于當時市場價3倍的價格承包了村里的土地。
開山,修路,平整土地,雖生在農村,但接下來怎么做,湯福修還是很迷茫,只能做些傳統的農業。聽說種紅薯收入不錯,他就試著種。看到自己種的紅薯那么大,產量那么高,他很是喜悅。可是賣不上價錢,最后一算還是賠本。聽說養鴨子掙錢,他就專門請當地的養鴨能手做規模飼養,最后也因管理不當賠本。
幾經折騰,湯福修花光了所有積蓄,以至于有一年靠僅有的25元錢度過春節。是回城還是繼續堅持?湯福修陷入了深深的抉擇中。做了6年的傳統農業全部虧損,可想而知當時的湯福修頂著多大的壓力,但他絕不輕言放棄。
特禽飼養 柳暗花明
2008年,有一次湯福修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看到黑天鵝優雅的走姿及富有靈性想與人交流的眼神,尤其是聽到講解員介紹黑天鵝是終生一夫一妻制時,湯福修很受感觸。“它這么有靈性,這么珍貴,既然動物園能養,我為啥就不能養呢?”
說干就干。于是,湯福修遠赴上海實地考察并引進了8只天鵝苗、50只鴻雁、100只野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環境以及精心培育,轉型做特禽飼養,湯福修成功了。如今,眾森合作社有天鵝、鴻雁等2萬只,產量位于全國前列,是河南省最大的特禽飼養基地,產品遠銷河北、廣東等地,經濟效益可觀。
值得一提的是,湯福修根據合作社土地的地形情況,積極探索循環農業模式。眾森合作社用花木園林的草飼養天鵝,天鵝的糞便充當飼料喂養魚蝦,池塘的淤泥又可當作種植花木的肥料。天鵝、大雁、野鴨在水上游走活動,增加水里的氧氣,以利于魚蝦生長。所有特禽、水禽均很少生病,幾乎不用打疫苗。當地專家非常認可這種循環共生模式。2013年,眾森合作社獲得全國唯一以合作社名義申報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國家星火計劃項目。
種植再生稻填空白
機會永遠都會留給不斷摸索的人。湯福修介紹,近年來,種糧成本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和價格卻上不去,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基本農田撂荒時有發生,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經過多方考察,他決定引進再生稻,讓水稻生兩茬,像割韭菜一樣讓水稻再長一次。據了解,再生稻在長江以南很常見,在長江以北因氣候環境影響幾乎沒有種植。政府部門曾在光山縣牽頭試種,也沒有試驗成功。
曾有個農業專家跟湯福修打賭,如果他能種植成功,就把眼珠摳掉。湯福修偏不信這個邪。2011年他開始引種試驗,剛開始試種二茬稻畝產才100多斤。他查找原因,總結經驗,不斷摸索,終于掌握了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種植技術。
于是,他流轉大量撂荒的田地并積極發展合作社社員種植。事實證明,湯福修的再生水稻種植是高效的,頭茬產量不減反增,一茬就保證了當年收益,二茬米質優,投入極少,產量穩定,而且兩茬種植收割一早一晚,錯開農忙季節,從機械、人力等環節都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湯福修強調,二茬再生米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且秋季晝夜溫差大,光照好,將來通過市場運作容易形成高效品牌大米。目前,眾森合作社再生稻種植較常規雜交稻每畝多增收400~1000元,并打破了河南省沒有種植再生稻的歷史。
傳幫帶 扶貧路上有他在
2009年,湯福修注冊成立了光山縣眾森高效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村民走合作化道路,目前合作社社員有510戶,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帶動農戶每年增加收入16000元以上。
隨著眾森合作社的輻射帶動,周邊的荒山薄嶺現在生機盎然,地租從每畝幾十元到如今每畝400元。農戶除了閑置土地出租增加收入外,留守在家的村民也都有了干臨時工的機會,每天收入60~200元,春季合作社周邊甚至出現用工荒的現象。加入合作社的種養大戶平均增加收益3萬元以上。當地農戶凡有留守人員從事栽樹、澆水、鋤草、打藥、施肥、運輸、銷售等臨時工作的,每戶均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原來在家留守的老人,沒有工作機會,只能伸手向子女要錢,現在他們能自己掙錢了,家庭地位都上升了不少。陳大院村白塘灣村民組的楊大媽年底時領了11000元的工資,當接到錢的一剎那,激動得手顫抖,因為這是她這么多年來第一次掙到這么多錢。”合作社里的一名員工這樣告訴記者。
眾森合作社不但積極帶動周邊農戶致富,對合作社社員,湯福修更是有難必幫。社員吳義彬是陳大院村村民,平時靠養魚謀生。有一年夏天特別炎熱,由于高溫缺氧,池塘里的魚眼看就要死了,吳義彬萬分焦急,就想到了請湯福修幫忙。湯福修立即通知合作社其他社員幫忙打撈,并讓有運輸車的社員拉到周邊各個集市賣。幸好打撈及時,最后一合計比平時收入還要多。
眾森合作社還依托科技,因地制宜,示范拉動,讓從事農業的人看到發展高效農業成功的事實,讓他們有希望有追求,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努力上進,達到集體致富。合作社萬畝鮮桃是從安徽引進的新品種,比常規桃子提前一個月上市,口感好,供不應求,每畝收入超過6000元。合作社積極引導貧困戶種植早熟鮮桃,免費提供技術,今年每戶平均年收入17.6萬元,還安排了176名貧困村民管理桃園掙工資。
湯福修自豪地告訴記者,幫助家鄉脫貧是他的一個心愿。眾森合作社正在通過優先照顧貧困戶用工,租賃貧困戶荒地以及免費供種、免費培訓、免費提供技術上門指導、統一回收產品等形式幫助周邊村子的57戶貧困戶早日實現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