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福
“奶香玫瑰香還有幾天就可以采摘了,接下來,黑羅莎里奧、溫克、東方之星、南玉等也將陸續成熟……”7月24日,在“金龍葡萄園”里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了枝頭,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金龍鎮的農場主趙茂林和殷鳳琴夫婦充滿了期待。經過幾年的艱辛打拼,如今,返鄉創業的他們終于在省級貧困村上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年產值超30余萬元。
返鄉創業
不當廠長當“園長”
趙茂林和殷鳳琴是金龍鎮曹壩村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懷揣著致富夢想的他們離開家鄉,南下深圳打工,沒想到這一去就是20多年。
在深圳期間,經過艱辛的打拼,夫妻倆終于開起屬于自己的一家制衣廠,殷鳳琴當上廠長,精心打理生意,生活過得紅紅火火。
“經常看到游客去葡萄園采摘,而且價格并不便宜,所以就試著學習起來。”殷鳳琴告訴筆者,一次浙江游玩期間,她發現葡萄園很多,而且顧客對采摘尤為青睞,后來便萌生回鄉栽種葡萄的想法,“畢竟家里老人老了,孩子也需要照顧。”
2011年7月,趙茂林和殷鳳琴回到家鄉——省級貧困村曹壩村,在一名種葡萄親戚的指導下,投入資金100余萬元,租地3.33公頃,實施改土、建棚等工作,在浙江、江蘇等地引進夏音馬斯卡特、溫克、美人指等國內較為先進的葡萄品種,建起“金龍葡萄園”,擁有了自己的“家庭農場”。
四處求學
成葡萄種植行家
從企業到家庭農場的轉變,趙茂林和殷鳳琴在技術上算是吃盡了苦頭,然而凡事都先苦后甜。
“修枝、灌水、施肥、打頂等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敢馬虎,否則會影響葡萄的生長和產量,我所接觸的周圍很多種葡萄的都失敗了。”談起栽種葡萄的經驗,趙茂林如數家珍。
“還記得幾年前一個叫‘桃太郎的品種,當時開了花就進行澆灌,結果后來掛果太差。”為此,夫妻倆買書學、網上學的同時,還到浙江、上海、云南等地拜師學藝,只要有不懂的,想方設法也要弄明白。
經過幾年的實踐,如今,夫妻倆從選種、栽培、管理、采摘等每個環節都胸有成竹,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栽種專家。目前,葡萄園1.33公頃全部掛果,年產值達30余萬元,并帶動當地10余人就業。
三大特色
“家庭農場”托起致富夢
“這里的葡萄口感好,個頭也不錯,我這是第二次來了。”帶著孩子來采摘葡萄的瀘州市合江縣顧客游敏告訴筆者。據趙茂林回憶,自從金龍鎮政府大力支持將場鎮至葡萄園的公路硬化后,去年8月的一個周末,葡萄園曾出現過火爆的采摘場面,“一天就來了100多名顧客,車輛多得都沒地停了。”
“采摘期從6月一直持續到12月。”據殷鳳琴介紹,目前,葡萄園實現了“新”“奇”“特”三大特色:“新”即品種新;“奇”即葡萄最大如雞蛋,最小如豌豆,早晚熟時差長;“特”即園內有種巨無霸,一串可長到一米來長,重達10余公斤。
談起未來的打算,趙茂林希望在經營好葡萄園的同時,繼續擴大規模,并增加農家樂、垂釣等基礎設施,將家庭農場發展成集觀光、采摘、垂釣為一體的鄉村休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