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娜
肖日新,1956年11月出生,湖南桃江人,1981年12月畢業于湖南農大蔬菜專業。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海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海南省園藝學會理事長,中國綠色食品中心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聯系重點專家。先后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2項(次),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或成果轉化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及其它獎項11項。長期以來,專心致力于蔬菜研究與科技服務三農等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他在海南大大小小的瓜菜田垟中走過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順之年。肖日新,這位海南蔬菜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曾用生命中二十余載時光,一手推進全省的蔬菜種植結構調整與現代技術普及。年至六旬,43年農村蹲點,22年海南躬耕,每年下基地工作日100天以上,這組數據串聯起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肖日新的一生。在寒風酷暑中,在冷雨烈日下,與農民結下的深厚情誼,讓他獲得“肖瓜菜”、海南“菜頭”的美譽,農民的一個求助電話,便是風雨無阻的理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入蔬菜這一行,無論是普通農民亦或是頂尖專家,都免不了與土地打交道,農人不能不熱愛土地。肖日新鐘情農業、偏愛蔬菜,這種感情緣于何時,他自己也無法完全理清。許是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這種與生俱來說不清道不明對鄉村田野的深沉羈絆。人生就是這樣,情感總會刻上生活的烙印。決定一個人人生走向的,往往不是大學,而是童年經歷,那埋藏于內心最深處的聲音。
1956年,肖日新出生于湖南省桃江縣一個普通農民之家。小村莊的青山綠水,田野的清新空氣,伴隨著鳥語蟬鳴一起融進了他的心田。但當年歲漸增,成長的煩惱也緊隨而來:鄉親們生活的清貧,飯桌上菜品的單調,公共設施的落后,讓他從小立志“為促鄉村產業發展而奮斗”。
文革期間,高中畢業的肖日新回到家鄉,先后任生產隊會計、生產隊隊長、大隊中心輔導員、鄉鎮供銷社培植員等職務,一直到1977年高考恢復。那時候,考試之前就要填報志愿,沒有一絲猶疑,他選擇了湖南農業大學蔬菜專業。入校后才知道,當時全班37人,主動填報這一專業的竟只有2人。大學畢業后,因成績優秀,他被分配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從事蔬菜研究工作,從此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熱土,且再沒改過行。
南下海南,無悔的選擇
1988年12月,剛建省不久的海南,其熱帶高效農業的發展需要進行規劃與論證,肖日新被抽調前往參與為期半個月的考察、調研與規劃論證工作,并作為主筆人撰寫了《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海南獨有的美麗與風情,以及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都給肖日新留下了深刻印象。5年后,他放棄了研究條件優越且成果頗豐的湖南省農科院,毅然決然南下海南,投身海南北運瓜菜這項在他看來朝氣蓬勃,但實際發展困難重重的領域。
異常落后的蔬菜種植水平,品種結構不合理,爛菜現象嚴重,全省主推的冬季瓜菜品種僅10多個;寥寥無幾的技術人員,3 335 m2試驗地,幾個干燥器,不到50份研究材料,沒有專項經費……初到海南,擺在肖日新面前的就是如此艱難的困境。但他沒有浪費時間去懊惱,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當務之急就是品種更新問題。
于是,他帶領當時園藝所蔬菜研究室的一班人,利用僅有的3 335 m2地搞科研,自己動手整地、播種、鋤草、打藥,最終篩選出南海黑皮冬瓜,屏東紫長茄,湘研3號、湘研5號辣椒等一批可供海南推廣的優良瓜菜新品種,并與三亞、陵水、樂東、瓊海等基層農技部門合作示范,進一步摸索種植經驗與栽培技術措施,促進了海南冬季北運瓜菜的第一次品種結構調整。
盡管條件艱苦,科研水平也相對落后,但肖日新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執著到底。”事在人為,天道酬勤,未來終究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孜孜不輟,舊貌換新顏
古人云:“不明察,不能燭私。”1996年海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成立后,身為所長的肖日新更感責任重大,他帶領蔬菜科技創新團隊,對全省瓜菜生產進行深入調研,堅持從生產中找課題,既重視選種和育種試驗與推廣,也未忽略種植技術的探索和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由3 335m2地塊發展而來的海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建所20年,先后試驗了1 480余個蔬菜新品種,篩選出480多個優良品種供生產中示范推廣,其中有130多個成為了海南各地的主栽品種,自主選育的北運蔬菜新品種達30多個;還先后推出了“瓜菜穴盤育苗技術”、“簡易網棚覆蓋栽培技術”、“覆膜節水滴灌栽培技術”、“非耕地自然沙培技術”、“坡地瓜菜栽培技術”及20多項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或綠色生產技術規程等,不斷促進海南北運瓜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997年,憑借對產業發展趨勢的敏銳判斷,肖日新帶領團隊及時開展了泡椒新品種、圓椒新品種及小番茄新品種的引進與示范,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形成瓊海、萬寧泡椒優勢產業帶,文昌、臨高圓椒優勢產業中心及定安、東方小番茄優勢產業中心;2003年,為解決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肖日新提交了“加快推廣覆膜節水滴(噴)栽培技術”的專家建議,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及省科技廳的高度重視,當年被列入全省十大推廣項目之一,目前全省推廣面積已超過5.33萬hm2;2005年,肖日新意識到研究集成坡地瓜菜栽培技術前景廣闊,于是與文昌昌灑等地的科技示范戶聯合開展坡地瓜菜試驗與示范,通過采取“水土保持、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土壤修復”等措施,基本形成了坡地瓜菜配套栽培技術,現年推廣面積達4萬hm2以上;2007年,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對非耕地開發利用研究的重視,肖日新又提出了“開展非耕地——自然沙培技術應用研究與示范”,并配合浙江大學、中國農科院蔬菜所等聯合申報國家支撐項目獲得支持,讓海南成為我國無土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年推廣面積超過0.67萬hm2。近年來,與企業開展密切合作,開展智慧型現代設施農業研究,在熱區降溫棚的設計、高架立體無土栽培、環境智能化控制及速生葉菜均衡生產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正瞄準南海島礁蔬菜基地建設,通過以上技術的集成,將為南海島礁蔬菜生產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白首之心,繪“農”墨重彩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如果你的夢想足夠大,那么為了夢想披荊斬棘不辭奔波的道路就一定足夠殘酷。農業勞作是不分節假日的,肖日新深知農事生產的季節性極強,在農事管理緊張的季節,他經常利用周末業余時間下基地或下鄉進行技術指導。為了普及農技知識,他講遍了所有的主產瓜菜鄉鎮,也走遍了海南大大小小的瓜菜田垟。全省18個市縣,哪塊是菜地,哪塊菜地種什么,他了如指掌,早已在腦中繪出一張完整的海南蔬菜種植圖。
除了經常性的科技下鄉活動,每逢生產關鍵時期或災害性天氣,肖日新都要帶領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咨詢活動。在農村各地培訓講課時,他會給農民留下手機號碼與家里的電話號碼。久而久之,這兩個號碼儼然就成了農民咨詢的“科技熱線”。“有時中午想睡一會兒,但剛睡著,就有電話打過來,雖然影響到休息,但想想農民中午還在地里忙活,自己不午睡又能怎樣呢。”對待農民,他總是如此推心置腹,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認識肖日新的人都會被他身上散發的親切氣質所感染:沒有一點專家架子,特別謙遜溫和。農民有需求,一個電話打過來他都會親自或派人前往幫助解決,海南“菜頭”的昵稱由此而來。而這一切贊譽的背后,卻留下了他一生的遺憾。1995年11月的一個周六,肖日新跟往常一樣下鄉到瓊山三江鎮一個果園指導果樹套種辣椒的技術管理。當時手機還未普及,忙碌一整天后到家已是20:00,剛一進門,就聽見鈴聲急促的電話響,趕忙接起,那頭傳來弟弟沙啞的聲音:“哥哥,你今天去哪了,從
9:00開始到現在給你撥了40多次電話,父親不行了,快回來吧!”聽完電話,悲痛萬分的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家,但還是未能見父親最后一面。身為長子而沒有為父送終,成為他終身遺憾之事,至今想起仍備感心酸難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這些年,像有人拿小鞭子抽我,讓我一個勁地往前跑,一個心眼和菜玩命。”而今年至六旬的肖日新,并沒有因為年紀大而退居后方,他的身影始終穿梭在田間地頭,每年下基地工作日仍達100天以上。“蔬菜品質不僅是我們的研究主題,更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指數的重要體現,責任壓得我一刻也不敢倦怠。”身為研究員,他幾乎沒怎么坐過辦公室,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常常以“灰頭土臉”的形象示人。
這一生,風過不折,雨過不濁,無愧于海南“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