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娜
在武漢的南大門,坐落著這樣一處地方:武漢市民每日不可或缺的新鮮蔬菜,有50%以上來自這里;江城人民菜譜上常見的淡水產品,此地的供應量更是高達70%;烹飪食材所需的食用油,也有60%途徑此處中轉。這就是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從2004年6月28日開業運營至今,踏過12年發展之路,歷經由小到大、由內到外、由弱到強的嬗變,“白沙洲”3個字已成為武漢人心中“菜籃子”的代名詞,更是華中地區農產品現代化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白沙洲大市場從開業至今已走過整整12年,12年的歷程可以劃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態勢如何?
張志偉:我覺得12年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由于白沙洲最初整合了當時武泰閘以及梅家山周邊大大小小的市場,因此2004年開業后我們進入了一個初始的發掘期,期間的主要任務是整合優勢資源,培育壯大市場經營主體,讓上游的供應商、中游的經營戶、下游的采購商都能享受到這一平臺帶來的優質管理與服務。
2010年,隨著武漢第二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成,我們開始迎接新的挑戰,進入市場競爭期。然而,新市場一開業便打出“現金補貼”的大旗,惡性競爭致使市場的正常運營、農產品的流通與價格產生了許多不穩定因素。幸好雙方達成了差異化發展的共識,隨后各自步入運營正軌。
競爭之后,大市場進入了平穩發展期。為了響應國家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號召,2012年我們開始探索如何優化傳統經營模式,相繼引入中央電子結算系統與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并投入巨資進行市場環境改造,軟硬件雙雙提檔升級。
記者:12年的苦心經營,現如今白沙洲大市場的發展已有了質的飛躍,那么這些進步有何佐證?
張志偉:數據最能說明事實:目前,入駐白沙洲大市場的客商3 500多戶,日進出車輛過萬臺,日人流量達5萬人次,2015年市場交易總量430萬t,銷售總額320億元,而最開始我們的交易額只有25億元。在管理方面我們制定了嚴苛的標準,基本杜絕了缺斤少兩和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為上游1萬多位供應商及10萬余家種植養殖戶提供公正、透明、規范的交易平臺,現已形成全天24小時營業格局,經營網絡遍布全國各地。先后被評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定點市場、雙百市場工程等榮譽稱號。
記者:“互聯網+”浪潮幾乎席卷了各行各業,正成為許多領域產業巨變的催化劑,在傳統批發市場探索農產品電商平臺方面,白沙洲大市場做了哪些嘗試?
張志偉:對于農產品交易來說,電子商務的優勢在于能精準實現產銷對接、廣泛傳遞市場信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在社會消費、采購習慣逐漸轉型的大環境中,傳統批發市場理應進行模式轉變與升級,然而目前國內一級農批市場中接觸電商的寥寥無幾。
電商平臺是助力白沙洲大市場探索新業態、謀劃新發展的機遇,為此,我們與深圳谷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國內領先的農產品O2O電商平臺——農商友。此款APP應用整合了批發市場的即時供貨信息,幫助買主及時準確地掌握農產品價格、庫存、所在地等交易信息,迅速決策實現交易。系統通過把電子稱和智能POS機與線上商鋪做唯一綁定,將傳統農產品批發交易模式智能化、一體化,最終實現電子選購、電子稱重、電子結算、電子記賬。
農商友APP自2015年10月份開始推廣,截至2016年5月已有數千戶采購商和駐場經營戶進行了線上注冊,線上交易額也穩步上揚。由于鮮活農產品電商對產品品質、安全、時效的剛性要求,加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健全,目前農商友APP在水產區與糧油區進展順利,在生鮮區則推進困難較大。但我們也想到了解決之策,政府機關、學校、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等單位每日所需的農產品數量、品種較為固定,在保障質量與價格的前提下,他們將成為農商友APP未來生鮮消費的目標客戶群體。
記者:作為本土成長的農貿批發市場,白沙洲大市場一直是武漢農產品流通的主角,海吉星的進入對市場的沖擊與競爭不可避免,該如何應對?
張志偉:白沙洲大市場從來不懼怕競爭,我們會評估影響的大小,思索如何在影響之下,整合現有的資源開創新的經營業態。但在我看來,關鍵還是在于尋找差異化之路,合作共贏。
武漢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是常住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盤子足夠大,機會也有許多,完全可以容納3個農批市場。希望大家能各自理順未來的發展思路,用差異化來避免惡性競爭。
記者:在7月初的洪澇災害中,白沙洲大市場的災情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面對如此危機,管理方做了哪些努力來保障市民的“菜籃子”供應?
張志偉:以前每年雨季都會有淹水的情況出現,但從未像今年這樣來得如此急,水量如此大。7月5日暴雨持續了一整夜,翌日清晨整個武漢市啟動排漬紅色預警,緊鄰青菱河的白沙洲大市場受災嚴重,六成商戶被淹,最深水位達1.3 m,直接經濟損失超 7 000萬元。其中糧油區由于地勢較低,受災最為嚴重,265家商戶全部被淹。其實早在6月30日,物業管理部就開始在青菱河搶險筑堤,但洪水最終還是漫過了我們壘起的沙袋防御倒灌進市場,準備的12臺水泵都抽壞了,水已經無處可排。市場方購置了小船、橡皮艇等工具,幫助轉移人員與貨品,許多一線員工連續工作10多天,每天只休息4~5 h。
雖然受災嚴重,但我們仍通過各種措施堅持營業:7月7日起大市場暫停所有收費,并補貼采購商以平抑菜價;將停車場、大門外可用地等干燥區域作為臨時交易場所;拆除了南區臨麗水西路的圍墻,開辟大貨車臨時通道,保障市場內微循環、市場外大循環的暢通;牽頭組織經營戶從山東、云南、河南等地調度貨源,充實鮮活農產品供應量。
最終,在武漢市、洪山區及青菱街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們市場的水于7月14日完全消退,市場恢復正常運營。在正常運營前兩天,市場就在青菱食藥監所及青菱工商所的協助下清運受淹商品,統一用垃圾車將被淹物資拖運至垃圾填埋場進行銷毀,僅霉變大米就銷毀了856 t,我們不計代價,確保無一漬水食品流入市場;同時聯合青菱河環衛所,嚴格按照食品安全要求對被淹區域進行消殺,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記者:這次洪澇災害雖然經濟損失巨大,但也讓大家看到了大市場管理團隊的號召力與凝聚力,對于大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您有何暢想?
張志偉:此次洪澇引起了香港集團總部的高度重視,事件發生一周后,總部派工程部總監前來對市場內的安全性進行全面勘察,也對排水系統做了嚴謹的評估,同時我們也積極與區政府、街道政府溝通,希望日后能對排水系統做一個整體的改造升級。
其實制約大市場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經營面積的狹小,最初規劃的一千余畝區域實際落實的僅有46.8 hm2,前兩年沙湖水果批發市場有意遷入白沙洲大市場,但由于場地有限最后只能作罷,因此未來我們想向空中發展,像宜昌三峽物流園以及南京眾彩批發市場那樣建造環形立體交易格局。而后引入水果、茶葉、副食等,充實現有的經營板塊,探索多元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