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慧 張俊飚 張童朝



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入選者,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入選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萬人計劃”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先后到美國、英國、荷蘭、法國、日本等國進行訪問考察。2008年被聘為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企業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教育委員會副會長、湖北省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數量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城鄉統籌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食用菌協會高級顧問,湖北省食用菌協會理事。
摘 要:對我國和波蘭、西班牙等主要食用菌產品出口國2000-2014年的食用菌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WMS)、貿易競爭指數(TC)、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RSCA)進行了定量分析。試驗結果表明,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貿易競爭指數均處于較高水平,但競爭比較優勢不明顯,綜合競爭力與波蘭等食用菌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通過對主要食用菌出口國的食用菌貿易競爭力和貿易格局的動態演化對比分析,對我國食用菌綜合競爭優勢偏低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評述,并據此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議,包括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產品品質;拓展出口貿易市場,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以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國際競爭力;競爭優勢;政策啟示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16-0024-07
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和相關政策的雙重作用下,食用菌產業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食用菌的貿易量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據統計,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食用菌產品出口到
12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占到全球貿易量的40%。2009年,我國食用菌出口量為45.50萬t,總產值110億元,出口創匯達15億美元;到2011年,我國食用菌出口量上升到63.43萬t,產值超過1 400億元,出口創匯為24.07億美元。作為我國農業經濟中僅次于糧、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產業,食用菌已成為我國種植業中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食用菌產業在我國農業產業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鑒于近些年世界食用菌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分析世界食用菌貿易競爭力與產業內貿易格局的動態演化,對國家制定相關貿易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诖耍x取2000-2014年食用菌貿易相關數據,以世界食用菌出口大國為研究對象,對世界食用菌貿易競爭力與產業內貿易格局動態演化進行分析,并依據相關研究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文中的食用菌產品均按照H0~H4分類方法進行分類(其中,H0包括的產品代碼為70951、71230;H1包括70952、200310和200320;H2~H4包括70959、71151、71159、71231、71232、71233、71239和200390,共計13種)。文中食用菌相關數據均根據聯合國商品與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資料整理所得。
1 世界主要食用菌貿易國的貿易狀況
近年來,世界食用菌貿易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1988年世界食用菌貿易出口量僅為0.55萬t,進口量為3.04萬t。經過20多a的發展,到2002年,世界食用菌出口量突破10萬t高達84.95萬t,進口量則為118.19萬t。2008年世界食用菌出口量又飆升到121.18萬t,進口量為126.28萬t。據統計,2014年世界食用菌貿易出口量達140.48萬t,進口量為114.72萬t。
由表1可知,2014年世界食用菌出口量超過0.2萬t的國家(地區)共計16個,其出口量之和占到世界食用菌出口總量的90.11%,按出口量的大小排序依次為:中國、波蘭、西班牙、白俄羅斯、愛爾蘭、加拿大、立陶宛、比利時、法國、美國、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泰國和墨西哥。其中,作為世界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國,中國2014年的食用菌出口量為64.31萬t,占世界食用菌出口總量的45.80%;排名第2的波蘭出口量為27.81萬t,占比為19.81%;剩余14個國家和地區的食用菌出口總量占世界食用菌出口總量的24.50%。
基于以上分析和數據對比,選取2014年食用菌出口量排在世界前列的中國、波蘭、西班牙、白俄羅斯、愛爾蘭和加拿大6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其2000-2014年食用菌貿易出口競爭力與產業內貿易格局的動態演化。
2 出口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計算和分析
根據已有的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考慮到數據的可獲性等因素,采用市場占有率(WMS)、貿易競爭指數(TC)、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RSCA)3個反映出口競爭力的指標來分析食用菌產品國際競爭力狀況,并運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2000-2014年全球主要食用菌出口國食用菌貿易的空間發展貿易格局的動態演化進行了比較和相關分析。
2.1 國際市場占有率(World Market Share)
國際市場占有率可以定義為一國某產品的出口總額占世界這種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公式為:WMSij=Xij/Xwj。
其中,Xij和Xwj分別表示j產品的i國出口總額和世界出口額,WMS值越大,表明某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越高,國際競爭力越強,WMS值越小則說明國際競爭力越弱。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在6個主要的食用菌貿易國中,中國食用菌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保持較為平穩的發展態勢,年均值維持在29.79%~42.02%,其中2014年達到最高,為42.02%;波蘭食用菌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一直穩定上升,從2000年的8.55%到2014年的32.66%,增長了3.82倍,其食用菌產品出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西班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有一定的起伏,經歷了快速下降、波動上升之后,食用菌競爭力降低,但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白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則基本保持在較低份額但稍有增長的穩中有升態勢,分別在0.8%和2.3%左右,但2014年在波蘭等其他國家份額下降的情況下,白俄羅斯的市場占有率突破1%而飆升至3.47%,形成異常增長,隱含了國際市場的波動調整狀態;愛爾蘭食用菌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在波動中下降并逐漸趨于平緩,2001年達到最高,為12.77%,2014年降到最低為2.43%,下降了10.34個百分點。綜上所述,從主要食用菌出口大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和波蘭兩國食用菌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2.2 貿易競爭指數(Trade Competitiveness)
貿易競爭指數是反映一國的某種商品的生產效率的指標,它主要用于比較一國與其他競爭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效率上所處的優劣地位及程度。其公式為:TCij=。
其中,TCij表示貿易競爭指數,Xij、Mij分別表示j國i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如果該國的該指標值大于0,則代表該國的這種商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貿易額為凈出口,該值越大則表示該產品的競爭力越強;若該值小于0,則表示該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若該值等于0,則表示該國的貿易活動進出口相當,生產效率與國際生產水平基本持平。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中國和波蘭兩國食用菌貿易競爭指數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反映出我國食用菌貿易為順差,出口額遠遠大于進口數量,表現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西班牙的食用菌貿易競爭指數在波動中緩慢下降,食用菌貿易競爭優勢有減緩的趨勢;白俄羅斯的食用菌貿易競爭指數在波動中趨于下降,表示其食用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逐漸由凈出口變為進出口持平;愛爾蘭的食用菌貿易競爭指數基本保持平穩狀態,其食用菌貿易保持順差不變;就加拿大而言,其貿易競爭指數在波動中有所上升,說明其食用菌貿易由逆差轉變為順差,食用菌產業得到發展,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
2.3 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Reveal Symmetr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經過Vollrath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進行改進,該指標更加真實地反映了各國某種產品相對于本國整個農產品的出口比較優勢和各國之間競爭優勢的對比。其公式如下:
一般來講,如果一種商品的RSCA>0,說明這一時期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若RSCA<0,則該產品比較優勢不太顯著。而且指數越大,說明比較優勢越大。根據公式①、②,可得世界主要食用菌出口國食用菌產品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
由表4可知,世界主要食用菌出口國食用菌產品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在2007-2014年期間呈現出較大的波動。具體而言,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出口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進出口平衡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呈現出下降趨勢,競爭優勢向微弱劣勢轉變,這一格局的變化可能與近年來食用菌產品進口國對我國產品的出口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波蘭和西班牙兩國,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優勢則保持較高狀態,并于近年來呈現出穩定的增長態勢,因此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白俄羅斯的RSCA值大體經歷了先下降、后上升2個階段,從2013年開始,其競爭優勢指數由負轉正,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力有了大幅上升空間;愛爾蘭和加拿大兩國的競爭優勢發展路徑較為相似,其食用菌產品出口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呈現出平穩的發展態勢,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優勢明顯。此外,需要說明的是,2000-2007年各國RSCA值均趨于0,說明世界主要出口國其食用菌產品的出口和進口基本保持平衡,產品的比較優勢弱,進一步可推測其食用菌產品大多為內銷,生產多用于本國居民消費,供需均衡,較少有對外出口。
3 世界食用菌產業內貿易格局動態演化分析
3.1 世界食用菌貿易空間變化及動態演進軌跡
①世界食用菌出口量年際間存在一定波動,但總體呈現總量增長態勢 由圖1可以看出,2000-2014年,世界食用菌出口量年際間雖然存在一定的起伏,但總體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良好態勢,出口總量由2000年的84.95萬t增長至2014年的140.48萬t,年均遞增3.99%。其中,2000-2004年為快速增長期,世界食用菌出口量從84.95萬t增長到134.63萬t,
4 a間增長了49.68萬t,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2004-2008年為平穩增長期,其中2006年出口量為130.89萬t,和往年出口量相比雖輕微下降但并不影響穩定增長態勢;2008-2014年食用菌出口量波動幅度則較大,2008年世界食用菌出口量為121.18萬t,2014年則為140.48萬t,其中,2013-2014年下降幅度最為明顯,2013年世界食用菌出口量為188.31萬t,2014年則降至140.48萬t,下降率為25.39%。
②食用菌出口國主要分布在歐洲、東亞和北美,貿易市場較為狹小 通過對比分析表1不難發現,食用菌出口量排名前5的國家,除中國外均位于歐洲;排名前10的國家中,歐洲有7個(波蘭、西班牙、白俄羅斯、愛爾蘭、立陶宛、比利時和法國),北美洲有2個(加拿大和美國),亞洲為1個(中國)。結合以往數據可以判斷,食用菌出口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等發達國家,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其出口貿易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3.2 世界食用菌出口貿易流向及其動態演進
對中國、波蘭、西班牙、白俄羅斯、愛爾蘭和加拿大6大食用菌出口國進行出口競爭力指標計算和貿易空間變化分析后,對其食用菌出口的貿易流向情況分析如下。
①中國 作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出口國,2014年中國食用菌出口總量達到64.31萬t,主要出口流向為周邊國家,如俄羅斯、越南等,出口量依次為5.89萬t、9.27萬t,分別占出口總量的9.15%、14.41%。此外,中國大陸內銷香港的食用菌數量也相當可觀,約占總出口量的9.11%。中國出口量對泰國、馬來西亞、日本和韓國等地的食用菌總量依次為5.48萬t、5.30萬t、5.14萬t和5.46萬t,分別占到出口量的8.52%、8.23%、7.99%和7.09%??傮w來說,盡管中國食用菌出口流向范圍較廣,亞洲、歐洲均有涉及且包括相當數量的對港內銷和消費,但從其流向區域來看,流量主要集中在越南、俄羅斯、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表5)。
②波蘭 2014年波蘭食用菌出口總量27.81萬t,主要流向德國、聯合王國(英國)、白俄羅斯、意大利和法國等國,出口量依次為7.14萬t、2.93萬t、2.39萬t、2.29萬t和2.09萬t,分別占年出口總量的25.68%、10.55%、8.58%、8.25%和7.53%。此外,對俄羅斯、荷蘭、瑞典和希臘等國的出口數量也較大,分別占到總量的7.48%、5.51%、3.08%和2.80%??傮w來說,其食用菌出口流向較為集中,主要流向歐盟各成員國和俄羅斯等地(表6)。
③西班牙 盡管西班牙食用菌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其出口量與中國和波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14年西班牙食用菌出口總量為7.06萬t,大部分銷往法國、葡萄牙等鄰國,銷量依次為2.79萬t、1.41萬t,分別占年出口總量的39.50%、20.02%,此外,對意大利和美國的出口也占到一定份額,分別為14.42%、9.17%??傮w來說,其食用菌產品的出口則相對集中(表7)。
④白俄羅斯 2014年白俄羅斯的食用菌出口量4.87萬t,主要流向周邊國家和北歐各國。其中,對俄羅斯的出口量達到3.29萬t,占年出口總量的67.42%,具有絕對出口優勢;對哈薩克斯坦和德國也有相對數量的出口,分別占16.14%和9.15%;此外,還少量出口到立陶宛、法國、波蘭、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分別占總出口量的3.73%、1.30%、1.29%、0.49%和0.13%。由此可見,其出口國較為集中,俄羅斯是其最大的食用菌產品出口市場(表8)。
⑤愛爾蘭 愛爾蘭作為全球第五大食用菌出口國,2014年食用菌出口量為3.42萬t。就出口流向來看,其食用菌出口較為集中,主要銷往與其毗鄰的聯合王國(英國),出口量達3.27萬t,占全年總出口量的95.75%。此外,也有部分銷往荷蘭,出口量0.15萬t,所占比重為4.25%。可見,聯合王國(英國)是愛爾蘭主要的食用菌出口貿易國(表9)。
⑥加拿大 加拿大2014年其食用菌出口量約為3.28萬t,主要輸出國為美國,出口量約為3.23萬t,占年出口總量的98.73%。此外,對法國、智利和菲律賓等國也有少量的出口,但所占份額不多。可見,美國是加拿大主要的食用菌產品出口市場(表10)。
4 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4.1 主要結論
①就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隨著世界食用菌生產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食用菌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較高水平,并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波蘭的食用菌市場占有份額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且增速較快;西班牙的食用菌市場占有率雖經過波動有輕微下降,但依然保持有較大的優勢;此外,白俄羅斯、加拿大和愛爾蘭等國競爭優勢相對穩定。
②就貿易競爭指數來看,中國、波蘭兩國食用菌貿易競爭指數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貿易順差明顯,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西班牙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優勢有下降趨勢;愛爾蘭食用菌產品的貿易競爭指數則保持相對穩定;白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國的食用菌產品相對缺乏競爭力,競爭優勢不明顯。
③就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來看,我國食用菌產品的絕對競爭優勢減弱;波蘭和西班牙兩國的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優勢則保持較高狀態;愛爾蘭和加拿大兩國RSCA指數經過長期波動有上升趨勢,競爭優勢逐漸增強;白俄羅斯的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優勢則處于較低水平。
通過對我國和世界其他主要食用菌出口國食用菌產品的WMS、TC、RSCA等指標的測定和對比,以及對各食用菌出口大國食用菌貿易的空間變化及出口貿易流向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優勢,但絕對競爭優勢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質量、安全水平等因素引起的非價格競爭優勢的下滑,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標準化管理;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的比例較低,雖流向范圍較廣,但出口量相對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也因此制約了食用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此外,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壁壘也對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的大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其他國家來看,波蘭、西班牙、白俄羅斯、愛爾蘭和加拿大等國競爭力較強,均表現出較大的發展空間,并占有較高的國際市場份額,食用菌產業的出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4.2 政策建議
通過分析,結合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貿易現狀,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一是引進先進技術、面向國際市場需求,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品質質量。通過引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以此在國際貿易中減少貿易壁壘的制約。二是拓展出口貿易市場,增強市場的開拓能力,促進我國食用菌出口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擴展以分散貿易風險,加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并提高絕對競爭優勢。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菇農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和生產保障,并大力培育龍頭企業以帶動產業的發展,增強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鵬,李波,張俊飚.食用菌產品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與分析[J].中國食用菌,2010,29(6):58-60.
[2] 王宏杰.我國食用菌國際競爭力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6):1 085-1 087.
[3] 喬雯,楊平,易法海.世界蘑菇的貿易動向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7-33.
[4] 張俊飚,李波.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3-21.
[5] 謝國娥,楊逢珉,陳圣仰.我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食品安全體系的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3(1):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