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茂安 梁興梅 李小芳 黃圣華

摘 要:在重慶海拔300 m地區對8個兒菜新品種(系)進行了豐產性、抗病性和生產適應性鑒定。試驗結果表明,兒菜新品系AB14-4作鮮食用,可在重慶武隆主要蔬菜產區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并提出了其豐產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兒菜;新品種(系);鑒定;經濟產量
中圖分類號:S6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16-0047-03
抱子芥(Brassica juncea var. gemmifera Lee et Lin),俗稱兒菜,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芥菜的一個變種[1],其主要特點是菜株短縮,莖和短縮莖上的腋芽發生膨大變態,并以肥大的肉質莖及莖上的腋芽作為食用器官。經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檢測,兒菜富含鈣、鐵、磷、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含鈣、磷量居各類蔬菜的前列,多食兒菜可防唇干、清敗火、去油膩,是上佳的保健食品[2]。近年來,重慶武隆縣近郊特別是常年蔬菜生產基地的兒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對緩解冬末初春的鮮菜淡季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菜農在種植兒菜時,因品種選擇不當或栽培技術把握不嚴,導致有些年份的兒菜只長莖不長肉質芽或整株提早抽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為此,對重慶市圣華種業公司近年新選育出的兒菜新品系,在重慶武隆近郊蔬菜區進行豐產性、抗病性及生產適應性鑒定,以期篩選出經濟產量高、抗病性較強、綜合性狀好的新品種,供武隆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也為兒菜新品種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系)8個,代號分別為AC-1、AC-2、AC-3、AB14-1、AB14-2、AB14-3、AB14-4和AB14-5等,均由重慶市圣華種業公司提供。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重慶市武隆縣土坎鎮松樹村高坎社的蔬菜地進行。該地海拔300 m,紫色黃壤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前作玉米。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面積6.67 m2,長3.35 m、寬2.0 m,株行距45.0 cm×41.7 cm,每小區定植35株,小區間走道寬50.0 cm,重復間走道寬60.0 cm,試驗地周圍設3行以上保護行。2014年9月1日露地播種育苗,覆蓋防蟲網,10月5日移栽,苗齡35 d,露地栽培。試驗各處理的田間管理措施包括施肥、施藥等按常規統一進行,且每重復及小區間基本一致。2015年1月收獲,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和DPS v6.5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試驗結果用LSD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
1.3 調查記載及考種項目
各品系田間以小區為單位,分別調查記載各兒菜品系的播種期、出苗期、現蕾期等生育時期及主要病害(病毒病)的發生情況;參試品系達現蕾標準后分小區采收,并考種測定兒菜植株的株高,開展度,單株鮮質量,單株經濟鮮質量,肉質母莖形狀、縱徑、橫徑、鮮質量,單株膨大肉質芽的個數和最大肉質芽的縱徑、橫徑、鮮質量等農藝和經濟性狀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生物學特性及植物學特征
由表1可知,兒菜新品系AB14-4的營養生長期(出苗至現蕾)最短,為124 d,現蕾較早,收獲也較早;品系AB14-3的營養生長期最長,為152 d,相對較晚,較品種AB14-4延后28 d收獲;8個新品系的葉形大致可分為3類,即倒卵形、橢圓形、長橢圓形;8個新品系的葉片顏色為綠色或淺綠色,無明顯差異;葉緣分全緣、細鋸齒兩類;葉面有微皺、中皺;裂片對數在0~2對;葉背及中肋具有少量刺毛的品系有3個(AC-3、AB14-2、AB14-3),其余5個品系均無刺毛;開展度方面,相對較大的品系是AB14-2;株高以品系AC-3相對較高,為47.6 cm。
2.2 主要經濟性狀
由表2可知,在本試驗條件下,參試兒菜新品系的單株鮮質量以AB14-2最大,為2.22 kg,其次為AB14-4和AB14-3,分別為1.99、1.95 kg,AC-2和AB14-1排第4、5,分別為1.84、1.81 kg,其余品系均在1.80 kg以下;單株經濟鮮質量以AB14-4和AB14-2最高,均為1.40 kg,AB14-3名列第3,為1.33 kg,AB14-1和AB14-5排第4、5,分別為1.10、1.00 kg,其余品系均在1.00 kg以下;經濟系數以AB14-4和AB14-3最高,分別為2.37、2.15,AB14-3和AB14-2名列第3、4,分別為2.15、1.71;母莖鮮質量較小的是AC-1,較大的是AB14-3,其余品系母莖的鮮質量0.30~0.58 kg;母莖縱橫徑比在2.0以上的品系有4個,分別是AC-1、AC-2、AC-3和AB14-5,說明母莖較細長,多呈圓錐形,子莖數25~28個,屬典型的筍子兒菜[1],母莖縱橫徑比值在1.5左右的品系有4個,分別是AB14-1、AB14-2、AB14-3和AB14-4,說明母莖短粗,多呈紡綞形,子莖數20~24個,屬典型的胖兒菜[1]。單株兒芽數最多品系是AB14-5,兒芽數28個;單株兒芽最重的是AB14-4,為1.00 kg。
2.3 經濟產量及品系間的差異
由表2可以看出,在本試驗條件下,AB14-4的折合經濟產量最高,達5 102 kg/667 m2,與其他參試品系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AB14-3的折合經濟產量位居第2,達4 258 kg/667 m2,與AB14-2、AB14-5和AB14-1的差異不顯著,與AC-2、AC-3的差異達顯著水平,和AC-1差異達極顯著水平;AB14-2的折合經濟產量位居第3,達4 216 kg/667 m2,與AB14-5、AB14-1、AC-2差異不顯著,與AC-3和AC-1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2.4 抗(耐)病毒病特性
病毒病是兒菜的主要病害。近年來隨著兒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其病毒病的發生有加重趨勢,常年大面積生產的發病率一般在5%~15%,嚴重田塊可達80%以上;經濟產量損失,一般為5%~10%,重者損失在80%以上,部分田塊甚至絕收[3]。在本試驗條件下,參試的8個兒菜新品系病毒病的發病率及病情指數有明顯的差異(表2)。新品系AB14-1的發病率及病情指數最低,為11.34%和7.45%,表現出較好的抗(耐)病性;其次是AB14-4,發病率為16.07%、病情指數12.28;AB14-2和AB14-3病毒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最高,分別為50.27%、37.16和47.42%、33.27。
3 小結
在本試驗條件下,供試的8個兒菜新品系,其單株平均有膨大的肉質腋芽(子莖)20余個,腋芽總質量在490~1 000 g,但因品系不同,其腋芽的數量及質量有差異。一般是位于母莖中下部的子莖較大,往上部漸小[4]。在大面積生產中,對兒菜優良品種的主要性狀要求是母莖短粗、子莖多、兒芽胖、經濟系數高、熟期早、能提早上市且較抗(耐)病毒病。
根據本試驗結果,參試的8個兒菜新品系,以AB14-4最優,該品系不但經濟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較好,而且母莖短粗、多呈圓錐形,屬胖兒菜,生育期較短,能夠提早收獲、上市,經濟效益較高,適合在重慶武隆近郊蔬菜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4 兒菜新品系AB14-4豐產栽培要點
4.1 適時播種
兒菜對播種期要求比較嚴格,過早播種,會出現先期抽薹;過晚播種,經濟產量不高,且收獲較晚,效益差。AB14-4在重慶武隆海拔300 m左右地區栽培,最適播期為8月25~30日。
4.2 培育壯苗
播種前需施足底肥,增施一定數量的磷肥。每667 m2苗田播種75~100 g,播種后蓋一層水草保濕遮蔭,齊苗后及時間苗。苗期施1~2次稀薄人糞尿,2葉1心時噴1次250 mg/L的多效唑溶液。
4.3 及時移栽
當幼苗具真葉5~6片、苗高18~20 cm時即可移栽,苗齡一般30~35 d,株行距一般45.0 cm×
41.7 cm,每667 m2栽3 000~3 500株。
4.4 田間肥水管理
菜苗返青成活后,及時施1次清糞水,以后每20~30 d施1次腐熟的人畜尿液,濃度先淡后濃,年前要嚴格控制速效性氮肥的施用量,以防生長過旺、過嫩。可噴施0.2%磷酸二氫鉀液2~3次。立春(2月4日左右)前后施尿素2次,每次每667 m2施20~25 kg。當肉質莖充分長大、綠色花蕾初現時,應及時采收。
4.5 及時防治病蟲害
兒菜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病害是病毒病,防治辦法首先是狠治蚜蟲。從播種開始,一旦發現蚜蟲,就用敵蚜螨(啶蟲脒)、辟蚜霧(抗蚜威)或吡蟲啉等農藥每隔5~7 d對葉背、葉面噴霧。如田間發現已感染病毒病的植株,應立即連根拔起帶出田外銷毀,并在發病田塊連續反復噴灑高錳酸鉀溶液,控制病害蔓延,把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林藝,李曙軒.莖用芥菜的一個新變種“抱兒菜”[J].園藝學報,1985(1):41-44.
[2] 鐘建國,張誼模,劉曉波,等.重慶地區抱子芥(兒菜)產業發展探討[J].中國蔬菜,2013(19):11-13.
[3] 陳德西,何忠全,劉富全,等.兒菜病毒病的防控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4(10):35.
[4] 孟秋峰,許映君,頓蘭鳳,等.莖用芥菜抱子芥品種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62-6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dentified the yielding ability,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roductive adaptability of 8 Brassica juncea var. gemminfera cultivars in an area with the altitude of 300 m in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e new cultivar
AB14-4 was fresh edible, and could be extended over large areas in main vegetables production regions of Wulong in Chongqing. Furthermore the technology points on how to gain high yield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Brassica juncea var. gemminfera; New cultivars; Identification; Economic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