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現階段我國企業缺少一個標準化的監督管理體系,也沒有出臺具體的環境績效的評價標準,對于排污量是否達標、是否實施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問題無法給出具體的定量的回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伴隨而來的是環境的不斷破壞,企業必須在經濟和環境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使經濟和環境達到雙贏,環境已成為了影響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樹立企業形象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環境績效評價也就隨著社會大眾對環境要求的不斷增加而變得十分引人注目。
關鍵詞:環境績效;環境績效評價;環境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016-02
發達國家在環境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他們前后提出了一些環境績效評價標準,也對于如何提高環境績效提出了對策和建議,這對環境績效評價的量化的發展是十分有幫助,而且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國研究環境績效的學者也在有關的部分獲得了許多的成果,但是對于建立一個標準而有系統性的具體的環境績效的評價我們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因此,環境績效評價研究隨著社會大眾對環境要求的不斷增加變得十分引人注目。
一、環境績效評價標準
西方國家對環境績效評價的探索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并且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國際標準化組織在1999年完成了《環境績效評價標準》的正式公告。它設計了一個“環境績效指標庫”,是專門為了企業內部而設計的,但對于具體的環境績效指標沒有明確的表明,企業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選擇環境績效評價指標。該指標庫分為內部環境績效指標(EPIs)和外部環境狀況指標(ECI)兩個指標,內部環境績效指標包括企業經營績效指標以及企業管理績效指標。
1992年,“生態效益”這個概念由世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生態效益是以生態系統良性的循環和生態的平衡為基礎的,這與人類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是密切相關的。要求企業為使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滿足人類需求而生產與其他產品有一定的競爭力的產品時,讓企業在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這一個過程中,逐漸將對環境的影響和對生態資源的消耗減少到地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評估企業的環境績效即為生態效益的評估標準,觀察企業績效的變動情況,制定詳細的管理辦法,這對于企業之間的效益對比分析是非常有利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經濟體聯盟一起建立起了以為參照指南撰寫報告者建立統一的環境信息報告框架為目的的一個報告組織,與此同時編制了《可持續發展報告》。GRI績效指標體系共有50個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環境的一些相關的要素,環境績效體系包括16個核心指標與19個附加指標。GRI指標中的環境要素里面含有環境費用、產品回收、資源消耗、污染的治理、“三廢”排放情況,還有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建議報告人員將企業污染環境的程度與環境的承受能力相結合。
二、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理論
國內外關于環境績效評價的理論獲得的研究體現在環境績效的指標和標準上,標準和指標對于環境績效評價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使它存在的意義。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多變,比較單一的指標可能無法進行環境績效的評價,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去收集指標,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指標體系,涵蓋如排污費、是否設立環境管理的部門、有無環保投入等等。關于環境績效的評價標準,目前最大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IS014031 標準、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 WSCSD)的以生態效益為核心的環境績效評價標準、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三、企業環境績效計量模型
環境績效評價的目的是使企業政府和社會大眾都能滿足各自的利益需求,使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能實現環境效益。ISO在《環境表現評價指南 》中提出了一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模型。它是基于從準備籌劃開始實踐再到檢測出問題最后進行修改的這樣的一個模型。學者們對評價模型進行深入剖析,主要是包括幾種方法:數據包絡分析:Choi Yongrok 等運用了DEA的方法,對我國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行了評價;BianYiwen 等運用DEA 方法,建立了一個建立在環境資源綜合起來的評價指標并且進行了實證分析;林逢春等結合了模糊理論與綜合指數法,提出了一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估方法叫做模糊綜合指數法。
四、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研究的建議
(一)明確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研究的目的
我國企業對環境績效研究的目的不夠明確。環境績效不論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是為了控制環境污染,還是政府對環境管理的要求,都應該明確其最終目的是與環境績效有關聯的各個主體都能夠共同受益,這樣明確了目的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評價方法、選取評價的指標,環境績效評價才做的有意義。
(二)建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標準
現階段環境績效的評價標準多數是國外的研究學者取得的成果,我國并沒有提出一個系統性的指標體系。在如今我國政治經濟不斷發展的這個時期,需要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環境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環境的污染會使人類社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建立一個系統化的指標體系會使對環境的評價更加的有理可依,這對提升我國的競爭力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豐富環境績效評價的內容
現在國內外的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多數關注環境管理績效以及環境的生態影響指標。應該更多地把眼界放在企業環境力上,對企業環境力進行評價,豐富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內容。環境力包括綜合環境管理、設計、學習、投資、營銷等多種能力,應該從企業環境力入手,不再只關注環境生態指標,而是豐富企業環境績效的內容,使環境績效評價更加全面,更加系統具體。
(四)建立環境績效評價激勵機制
環境績效評價應該落在實際的實踐中,應該建立環境績效評價的激勵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對環境績效評價好的企業給予政府的財政支持。要想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僅僅通過國家強制性的要求效果不是很大,必須讓企業自身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讓企業主動去進行環境績效評價,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樹立企業的社會公眾形象。
(五)企業完善環境披露信息
要想使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更加完善,環境信息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大多數是自愿的,也有許多企業不披露環境信息或者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十分少,對不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信息都選擇拒絕披露,而且信息披露多是在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各企業披露的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這對環境績效的評價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應該對環境信息披露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制度,應該設定有第三方認證的企業環境的報告,使其規范化和系統化。國家也應該采取相應的強制性的政策,強制企業定期的披露排污費和對污染物的處理,并出臺有關的法律法規,使環境績效評價能夠正常運行,企業更好地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