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昌鑾 潘偉康
摘 要:首先論述浙江省制造業產業集群面臨的困境以及全球智能互聯工業產業革命的興起,然后從全球價值分工、經濟轉型升級、產業集群發展的內生驅動等方面分析制造業產業集群國際化的必要性,最后從供給側改革角度提出浙江省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新思維。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制造業產業集群;戰略
中圖分類號:F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061-02
從2015年開始,“供給側改革”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核心詞匯,一場深層次、全方位的改革正在醞釀著改變中國經濟的未來。浙江省制造業產業集群面臨著技術升級緩慢、內需挖掘不足,外部需求低迷等困境,需要深刻把握形勢和機遇,尋求“內外兼修”的戰略新思維。
從經濟學理論看,相對于傳統凱恩斯主義框架下的依靠增加投資、出口和貨幣供給創造社會總需求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的需求端管理,供給側改革則是著重從供給端發力優化經濟結構和要素資源配置,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興產業,減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以制度紅利激發創新動力,從而為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經濟管理思路。簡單地說,就是“希望在生產上破舊立新,為有效率和活力的企業與產業的成長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西方工業化國家的“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的供給學派(Laffer,1981;Wannisiki,1975)中可以找到一定的經驗借鑒,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改革本身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經濟管理技術上的“后發優勢”。
產業集群是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形態,集群生產網絡的資源集聚能力和應對全球化風險能力是中小企業的生命線。在全球經濟形勢下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浙江制造業如何在供給側改革中尋求價值創造的新機遇?如何從“危機”中盡快擺脫危困,牢牢抓住機遇?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國際化的必要性和全球工業產業變革的新特征。
一、全球智能互聯工業產業革命的興起
“工業4.0”時代,德國和美國憑借各自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引領著時代潮流,主要經濟體均竭力對接本次新工業產業革命給予的發展契機,占領全球產業競爭和發展的主導權。傳統制造業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將產生現代智能互聯工業,物聯網、務聯網基于網絡化、模塊化的集群組合將可以運用到眾多重要的領域。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價值鏈即將重新構建,新價值鏈的構建將可能漸漸改觀,孕育出眾多全新的經營領域和合作模式。全球工業生產將呈現以下趨勢:(1)價值鏈形態的研發、生產、銷售實時動態適時優化以實現最優化決策,集群企業的全球資源調配能力和效率將顯著提高。(2)全新的商業合作模式力爭保障價值鏈上各企業的價值分配能夠優化共享。(3)提倡智慧制造、融合性制造和柔性制造,逐漸形成產業模式演進的關鍵路徑。信息技術在裝備、管理、交易等環節的應用將會不斷深化。(4)將實現橫向、縱向以及端對端三項集成,全面降低信息成本,實現生產、需求全方位對接。(5)推動建立嶄新的物理信息集成系統。嶄新的物理信息集成系統可以對接相關物體、人員、系統,提供相關業務流程,為移動互聯網的協同創新、相關服務提供技術保障。如何依據互聯網發展契機構建全產業鏈集聚,順應產業鏈重組趨勢,將會是我國工業未來10年甚至是20年的發展主基調。在發達的互聯網經濟的基礎上,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抓手,以全價值鏈協同驅動,以微觀企業和市場“熊彼特創新”(Schumpeter,1912)為路徑,是目前我國承接世界工業革命演進新動向,推動在下一在移動互聯網基礎上全價值鏈分工重組的重要方向。
二、浙江省制造業產業集群國際化的必要性
(一)全球價值分工的必然趨勢
產業集群是一個古老的研究主題,最早可追源至Marshall(1890)關于工業產業區的研究;而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相關研究則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如Gereffi(1994,2005)全球商品鏈和價值鏈的研究屬于比較新興的研究領域。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浙江省經過外貿經濟的蓬勃發展,已經融入全球貿易體系,驅使浙江省塊狀經濟向國際性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是必然的。當前,全球價值鏈存在著眾多價值提升行為,在經濟全球化視野下,某一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均非封閉系統,只有通過主動融合式發展才能實現戰略轉型。全球價值鏈作為新的理論框架為我們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可能。區域與全球經濟融合,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區域與全球價值鏈的整合,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乃至產業集群的提升。產業集群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大致區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建立在區域價值鏈基礎上的內部化發展路徑,其二是建立在全球價值鏈(GVC)基礎上的外向型拓展時期。我國鼓勵集群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未來產業集群的競爭必然是全球價值鏈上投資、研發、生產、分銷等各個環節的博弈。以溫州時尚鞋業為例,1978年后通過內部化發展路徑得以較快增長,以及全球貿易的推動。目前,溫州鞋業集群在國際化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集群的國際化程度在逐步提高,成為了鞋業全球價值鏈上的重要生產基地。
(二)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
當前,經濟的轉型升級從中觀層面看是產業的升級。浙江省地方產業集群嵌入到GVC,大都位于GVC的中低端環節,它們進行的生產運營乃至于產品提供均通過勞動力成本的低下提供競爭優勢。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資源瓶頸的日益顯現、內外部市場的需求低迷的現實條件下,傳統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遇見了瓶頸,從供給側出發提高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正在倒逼著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和結構優化?;贕VC的全球產業升級,其實質在于提升產品質量和增加值比重,向GVC高端環節攀升,提升產業集群的出口上游度。浙江省現在的競爭優勢堅持在制造領域的相對優勢地位,在強化工業制造基礎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推動GVC上下游的深度延伸。在產業制造的上游度方面應該積極推進創新型制造業的建設,推進轉型升級。另外,通過服務創新培育高增加值率的價值鏈環節,結合產業集群的特征結合國際化以更好地嵌入全球價值鏈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
從浙江省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特征看,多數產業集群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結合世界產業發展史,位于該發展階段的主要國家的區域產業、需求態勢乃至投資推動體系都將產生顯著改觀,對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全球化網絡建設等方面都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要求。比如,通過對浙江海寧皮革產業集群調研發現,眾多集群企業已經嵌入全球價值鏈,然而從產業上游度來說仍然處于較低端位置。另外,缺乏自主創新型人才、研發設計費用投入又少,這些都導致了海寧皮革產業技術研發和設計水平較低,大多數企業只能從事貼牌制造,在價值鏈上獲取有限的價值。同時,海寧皮革產業層次總體較低,生產制造環節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均需海寧皮革產業通過轉型升級加以克服。海寧皮革產業亟需提升產業上游度,提升品牌議價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加出口附加值。產業集群發展的內生驅動集群的的企業應當重視制造過程中的乃至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的產品質量和種類,不斷提升集群內產品在“質”和“量”上的競爭力。因此,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可提供更多的產品集合可能性,企業基于消費者多樣化偏好‘通過不斷的產品創新行為保持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發展最終都要落腳到集群內部的企業發展。一方面,對于集群內的每個單個企業而言,假定樹立自身的品牌優勢和品牌認知度,需要投入相當大的營運成本。另一方面,出口型制造業產業集群亟須通過集群型新優勢,樹立具有區域和全球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在國際化過程中,出口型制造業產業集群的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幫助實現企業的升級。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地理位置上的相近,而且國際化進程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原材料、消費者訊息乃至特定東道國背景將會有助于它們的國際化。此類中小企業具備通過共享信息及時應變降低生產成本,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力度和水準。因此,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要求也對浙江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國際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從新時期的時代要求看,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和緊迫性進一步加大。面對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浙江省資源要素與環境壓力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將進一步加劇,對浙江多數產業集群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和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增長方式提出嚴峻挑戰,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調整迫在眉睫。從國際經驗來看,意大利產業集群變化的主要方向是供應網絡向國外延伸,開展國際活動對服務的需求比過去更為強烈,這樣就推動了產業集群專業化服務業(如設計、物流、金融和市場營銷等)的發展,這些服務項目越來越成為產業集群的基本功能。
三、浙江省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新思維
浙江省地方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發展,要有“內外兼修”的戰略思維,對內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深入挖掘現代產業集群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價值,以技術創新驅動重塑新的增長動力;對外要認清當前全球“工業4.0”產業革命發展趨勢,調整國際化發展模式,積極應對全球產業競爭新格局。從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產業鏈治理機制、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新時期的時代要求等方面看,浙江地方產業集群發展進入加速轉型期,發展機遇挑戰并存。
(一)利用制度紅利,淘汰出清落后產能
順應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思路,著力結構供給端的結構性問題,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長期虧損企業破產和兼并重組,打破剛性兌付,逐步處置不良債務,降低金融風險。
(二)降低集群企業國際化成本,優化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切實減輕負擔,降低運行成本,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完善出口退稅、多外投資等國際化環節便利化措施,努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電力價格、人工成本和企業稅費負擔,促進要素有序合理流動,實現資源優化再配置,從而增強企業家信心和投資意愿。
(三)培育新興業態,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
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培育產業新興業態,通過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加快(下轉74頁)(上接62頁)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其規?;l展,引導技術、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流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占新興產業在國際上的先發優勢地位。
(四)深化產業協同,優化集群組織結構
積極培育產業關聯度大、創新能力強、帶動和示范性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業輻射和銷售網絡中的引領作用;提高企業間配套協作水平,構建和完善產業集群分工協作體系,促進產業鏈延伸。特別要重點推動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微笑曲線”低端環節的加工型、勞動密集型以及貼牌生產型的中小企業發展專業化生產,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位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