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菁
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已經蓬勃開展了20年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志愿服務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流于形式、內容單一等。為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須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推動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需要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招募培訓制度、信息化制度、評價激勵制度等一系列常態化的機制。
關鍵詞: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097-03
一、高職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學院非常重視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充分認識到志愿服務對于全面高素質人才培養和學風建設的巨大作用。院青年志愿者協會和各系部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相互配合,針對學院自身發展特點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在深入研究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的過程中,通過調研總結出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志愿服務認識不足
大學生是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是部分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缺少動力,也缺乏正確的認識,表現為目的不明確、參與的主動性差。在組織志愿活動時,缺乏應有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交溝通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具體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缺乏專業技能,不能順利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專業問題,無法發揮志愿服務活動應有的作用,因而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期在低層次徘徊。
(二)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校內外大型活動,校園環境整治,到敬老院、民工子弟學校開展“送溫暖”行動等。活動時間一般多為短期性,常在重大紀念日、活動日開展,活動成效不很明顯。
(三)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目前的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如大型賽事志愿者、送溫暖小分隊等,都隱含了特有的“前置性承諾、后置性組織強制”的志愿服務模式。因此,很多學生參與者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者,或者說,有些志愿者在組織壓力下雖然有參與行為,卻并沒有參與的意愿。
二、建立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的必要性
“常態化”是指趨向正常的狀態,就是某事物更趨近于合情合理。高職學生志愿者服務常態化就是在對志愿精神的實質和時代內涵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青年學生的實際特點,建立志愿服務的常態化機制,堅持不懈地開展志愿服務,使志愿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形成常態。
(一)建立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重要舉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志愿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志愿精神的無私奉獻與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精神來源,并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志愿服務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下發起的傳遞愛心的活動。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用志愿精神的正面力量來引導,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二)建立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是實現高職教育育人目標的有效手段
高職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學生成長成才,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可以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可以發揮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志愿服務是學生接觸社會的窗口,要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發揮社會育人的功能,促進高職學生迅速成長。
三、關于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調查研究
為了了解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基本情況,課題組于2015年3月至5月,對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對8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25份,有效回收率78.13%。其中,男生298人,占47.68%,女生327人,占52.32;大一學生224人,占35.84%,大二學生246人,占39.36%,大三學生155人,占24.8%;學生干部301人,占48.16%,非學生干部324人,占51.84%。
(二)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狀況的調查結果
1.參與志愿活動的類型
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達55.5%,多于未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學生(44.5%)。其中,以參與各類大型活動志愿者和給弱勢群體送溫暖行動志愿者這兩類活動的居多,比例分別為42.4%和39.5%。參與較多的志愿服務還有保護環境、無償獻血、校園建設和結合專業開展志愿服務等。在調查“您認為哪些群體最需志愿服務的幫助”時,選擇“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外來民工”、“城市低收入家庭”分別占34.4%、40.2%、14.4%、8.9%。由此可見,除了組織安排的大型活動志愿服務之外,學生們首選的服務對象是特困戶、殘疾人、孤寡老人和外來民工子弟等弱勢群體,他們的公益觀樸實無華。
2.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和目的
在從事志愿服務的目的中,贊同以“增加社會閱歷”、“強化社會責任感”和“讓生活更充實”為目的的學生最多,分別占28.6%、24.3%和18.7%;贊同“向需要者提供服務,奉獻自己的愛心”和“自己的能力在服務中得到鍛煉”的志愿服務動機的分別占53.8%和35.4%。這兩個動機分別代表利人和利他兩方面,也就是在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和目的中,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積極因素占主體,學生的選擇更加趨于理性。
四、探索高職學生服務常態化的實踐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簡稱“青協”)隸屬學院團委,是學院“五星級”社團,負責統籌和協調全院志愿服務工作,在實踐中應進一步積極探索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的有效機制。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組織機構
學院進一步梳理各系部志愿服務組織及團隊,科學分類,不斷完善組織建構機制,增強團隊凝聚力。目前在學院注冊的學生志愿者人數占學院總人數的30%左右,由院青協統籌,負責志愿活動的整體指導。各系青協管理協調,負責各系志愿活動服務協調與管理,為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完善的青協招募培訓制度
學院利用網絡、微信等平臺進行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學生按照自愿原則在網上填寫報名表完成申請。報名表包括了個人基本信息、教育和培訓信息及服務意愿信息等,其中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QQ號、聯系電話等,教育和培訓信息包括受教育狀況、語言技能、專業技能等,服務意愿類信息包括志愿服務經理、工作領域和工作地點的意愿等。根據學生報名情況,院青年志愿者協會采取“一對多”的面試方式,進行討論式和問答式的面試,挑選出思想素質、身體素質和個人能力都適合做志愿者的學生。
培訓工作是學生志愿者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今后志愿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更能塑造高素質的志愿者隊伍。為此,院青協精心設計了《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志愿者培訓手冊》,根據志愿活動內容、重點、頻度的不同,把培訓分為三個階段,即普通培訓階段、集中培訓階段和專業整合培訓階段。其中,普通培訓階段主要培訓志愿者的基本素質,如志愿理念、志愿知識、文化禮儀等;集中培訓階段重點培訓具體志愿崗位的職責、特點等內容;專業整合培訓階段則是整個培訓過程的升華,通過項目培訓帶動志愿服務向專業性方向發展。
(三)完善學生志愿者服務信息化制度
在青協下設管理部,負責建設維護志愿者網絡工作平臺,建立學生志愿者數據庫,在網上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申報、審批、認證和評價的全過程管理,實現對志愿者的招募、注冊、培訓、獎勵等環節的全方位記錄。通過網絡發布招募信息,迅速有效地吸納新成員;通過網絡發布志愿服務供需信息,讓志愿者及時了解情況,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效率和效益。
(四)落實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
完善的激勵機制是一個成熟的志愿組織能夠持續運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機制,也是志愿活動常態化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務從本質上來看是一個主體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強化志愿精神,抓好自我激勵。要加強“服務社會、弘揚新風、幫助他人、完善自我”為核心的志愿文化宣傳,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在校園內渲染志愿精神,增強志愿者對自身的認可。同時,學院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用活動時間折合成分數算入學生學期綜合素質養成課成績,記入學生檔案。
(五)將志愿服務與教學有機結合
學院將項目制教學與學生志愿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開始探索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將志愿服務設置為一門課程。目前嘗試的志愿服務項目有“垃圾分類處理”、“老人關愛”、“獻血知識”、“環境保護”等,項目化發展為志愿服務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