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娥
“靜”是指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聽”“看”“想”等聽覺視覺安靜的靜態學習。“動”是指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講”“做(動手)”的動作行為進行學習,屬于動態學習。“動靜”適時轉換順應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課堂中,學生學習時,靜態學習是不能堅持40分鐘的,小學生的靜態專注時間是7~10分鐘,要適時讓學生動一動,使課堂處于動靜轉換之中,避免疲勞,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課堂的每一分鐘教學都是有效的,不讓學生有走神的機會,使學生一節課能自始至終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怎樣在各門學科中讓“動靜”適時轉換發揮有效的作用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
一、要控制“動”的次數并靈活運用
根據小學生專注時間這個生理特點,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在合理的時間內設計動中學,也就是學中動,一節課,小動不少于3~5次,大動1~2次。課堂上,教師必須強化知識關鍵項,知識要點、知識關鍵要素要強化到一定的次數,學生才能記得牢,強化要達到一定的次數,不能光靠重復,這就要適時進行“聽、看、講、想、做”動靜轉換組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反復強化知識關鍵項,才能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動”的靈活多樣呢?每次教師在講授知識后,為防止學生處于疲勞狀態,就要讓學生動一動,可采用同桌交互討論、四人小組交互討論、下位找朋友或和教師交互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互動討論,把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說,暢所欲言。但一節課“動”的次數也不能太多,多了反而讓學生感覺不到一節課的重點是什么,完全有某種表演的成分。而且“動”的時間應該充分些,不能為了早早完成任務,有的學生根本還沒有想好,就早早收場,這也不能推動 “動”的效果。但并非一節課都沉浸在“動”中,我們認為討論、交互一個問題至少要3~5分鐘,還有“動”的時候,老師參與到學生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老師參與到學生“動”中,可以給有創新意識的學生以表揚和肯定,也可以給中差生以提示和幫助,且低年級學生自覺性不夠高,還需要老師走到他們身邊提醒。在“動”中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爭論的品質,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設計“動靜”轉換,防止花架子
“動靜”轉換,“動”就是讓學生同桌或單元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完成學習任務。那么,合作學習、討論的問題要有討論交互的價值和必要,如果提出的問題只是泛泛而談,做做形式,那只是浪費時間。如,二年級《小馬過河》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小馬聽了松鼠和老牛的話后應該怎樣做才對呢?為什么?又如,二年級《寓言兩則·坐井觀天》一文,啟發學生想象說話:青蛙聽了小鳥的話后,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情景?它會說些什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有討論價值的,因為答案并非統一,學生小組討論并讓他們寫在大卡上,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讓小組在班內展示大卡,組代表發言人加以解釋說明,其他同學如有疑問,可以提問,讓展示大卡的小組發言人作解釋,發言人說不完整的,組內其他人員可以補充。但是,如果提出的問題答案是唯一的,而且學生讀完課文就很容易找到答案,那么這樣的問題就沒有討論價值,如,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蝌蚪一共找了幾次媽媽?最后找到了沒有?這樣的答案是唯一的,就不必要讓學生合作討論,這就是防花架子。
三、教給“動”的方法
由于長期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影響,學生習慣了師生之間單一的交流模式,還不習慣于生生之間的交流,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靜”轉為“動”,讓學生討論問題時,不能直接給一個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討論,這樣小組合作是流于形式的,導致有的學生不參與討論,有的不傾聽別人的發言,有的亂喊亂叫等等。教師應教給他們:(1)討論時的姿態,二人合作要面對面,四人合作要聚一起;(2)目光之間的對視、交流;(3)組員內要互相認真傾聽;(4)敢于發表不同意見;(5)合作、討論時各小組長要組織討論,發言人要做好總結發言,聲控員要做好組內的聲控,記錄員要做好記錄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指出對方的不足,這樣發言的學生就要想得深些,說得嚴密些,可以避免有的學生想說但卻說不出什么,出現表面熱鬧的現象。教師還要多用事先約定好的、有節奏的掌聲進行紀律調控,從而預防“放得出、收不回”的局面,以便大膽地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動靜轉換,不但能有效避免學生疲勞,而且能充分發揮民主,使人人參與學習和實踐活動,老師做到了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在群體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這樣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他們就會重視自我感受,自我表現,自我評價。這種學習方式參與面廣,對問題理解比較深透,課堂結構比較靈活,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效果比較好。
參考文獻:
陳珠花,蔣燕萍.在“動靜結合”中追求有效[J].小學語文教學,2008(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