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5日,由華南師范大學“面向教育現代化重大戰略的教育學學科群”、廣州市越秀區教育局主辦的“走向卓越:面向未來的教師專業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上,嘉賓們就“卓越教師的培養與發展”核心主題作精彩演講和深入研討,提出了卓越教師培養與發展的思想、精神、靈魂引領和整體路徑與方法。石中英教授論述了“教師的同情心及其培養”,指出教師的同情品質是喚醒和形成學生同情品質的重要條件,并為此提出了教師同情品質提升的多種途徑與方法。扈中平教授提出了“當下教師可以向‘匠人精神學什么”這個話題,闡述了卓越教師“匠人精神”的特質和表現,并認為倡導“匠人精神”有助于對抗教育中日漸熾熱的浮躁之風,弱化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屈哨兵局長指出,要在問題驅動情境下思考“教師卓越性的起點是什么”,并呼吁大家關注“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融合”“學業與情感上容易被忽略的學生”“不挑生源的學校的辦學水平提升”三大現實問題。范國睿教授從“我們為什么做教師”這個基本問題入手,論述“教師的實踐智慧與教師發展”。對于促進教師基于實踐智慧的專業發展,他提出了螺旋式上升的教師素質結構模型,認為教師對實踐智慧的追求能夠引導其走向詩意的教師生活。湯貞敏院長提出了卓越教師生命哲學的概念并論述“卓越教師發展的生命哲學走向”,指出卓越教師的生命本質表現為崇高的職業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意識、廣博的專業知識儲備、應對復雜情境的豐富智慧和主動發展自我的堅定意志,可從形成自我本體認識、關注自我處境、珍愛自我生命、學會自我辯護、追求至上境界這五個方面把握生命哲學走向。趙福江社長提出,面對新時代,班主任應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有所改變和發展,為了支持班主任專業發展,必須建立班主任工作支持系統。王開東副校長認為,成為卓越教師,是為了尋找安全、贏得尊嚴與追求幸福;成為卓越教師,須追求尊嚴感、成就感、幸福感,要有同情心、愛心、悲憫心,堅持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并尋找專業共同體。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