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 傅佳慧
摘要:社會性別理論是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認識深化的成果之一,也是女性解放運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論武器。自20世紀70年代,社會性別視角被納入旅游研究,至今已過了40余年,研究成果較為豐碩。基于此,本文將國外和國內關于旅游和社會性別研究的文獻進行了整理和歸納,發現研究主題大致包括性別化的游客、性別化的東道主和性別化的勞動力三個方面,通過國內外的比較,從中總結出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改進方向。
關鍵詞:社會性別;旅游;游客;東道主;勞動力
1.引言
社會性別(gender)概念起源于西方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為了強調社會文化對性別的作用,當時的女性主義者提出將性別進行區分,認為人有兩個性別:一個是生理性別,一個是社會性別——即社會文化建構起來的兩性。該理論的提出使得男性和女性這一概念所包括的含義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性別所代表的差異,更使得兩性關系轉變為一種社會等級和權力關系。
社會性別理論納入旅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基于女性主義立場論的旅游學學者們試圖通過替女性這一社會弱勢和邊緣人群發聲來批判社會,研究內容涉及旅游對接待地社會文化影響、旅游引發的犯罪和社會問題等多方面。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女性主義學術研究的深入和第四屆世界女性大會的召開,旅游中的社會性別研究也達到了一個高潮。
目前,社會性別問題已經成為了旅游研究的熱點之一。旅游發展的背景是由兩性構成的性別社會,旅游發展及旅游相關活動的開展都包含著性別關系,性別關系的變化性和復雜性也直接影響到旅游業發展的穩定性。因此,在社會性別視角下研究旅游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
2.國內外文獻概況
為了對國內外旅游與社會性別研究現狀進行整體把握,筆者分別在中國知網期刊庫中以“旅游/出游/出行/游客”且包括“婦女/女性/社會性別”為主體關鍵詞對國內期刊進行檢索;在Scopus期刊數據庫以“tourism/travel/tourist”且包含“woman/gender/sex”為主題關鍵詞對國外期刊進行檢索,剔除部分重復文章和科普介紹性讀物后,共得到275篇國內文獻和700篇國外文獻,如表1所示。
國內最早關于旅游與社會性別的文獻是1994年趙捷發表的《云南旅游業中民族女性角色分析》,文章中闡述了云南各少數民族婦女憑借其性別優勢、性格特征為當地旅游業帶來的社會效應。而國外關于旅游與社會性別的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Janice發現自由港的建立使得瑪格麗塔島(委內瑞拉)吸引了大批購物游客,但由于女性并沒有在旅游發展中獲得新的工作機會導致了當地女性開始離開本島。
圖1繪制了1986年至2016年國內外文獻數量變化的走勢對比圖。由圖可見,國內外關于旅游與社會性別的研究均呈現增長態勢,但是國內研究的起步較晚,研究成果遠不及國外學者。這主要是因為1993年第一屆全國婦女與發展研討會的召開才使得社會性別概念進入中國,社會性別概念在國內出現時間較晚,因此其在旅游學科中的滲透無法與國外相比。但是在2000年之后,國內對旅游與社會性別研究的關注度逐漸增高,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文獻數量開始快速增加。
通過對國外和國內關于旅游和社會性別研究的文獻進行整理和歸納,筆者發現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對象都集中于游客、目的地居民、旅游從業人員這三大群體。因此,本文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人群,將旅游與社會性別的研究主題大致分為性別化的游客、性別化的東道主、性別化的勞動力三大類別。性別化的游客包括對游客出游動機、消費行為特征以及針對女性游客開展女性市場的營銷策略的研究;性別化的東道主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女性在旅游過程中社會角色的變遷,重點探討旅游發展帶給她們的影響;性別化的勞動力則是從生產者的角度,研究女性就業問題,尤其關注女性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限制和歧視問題。具體文獻數量如表2、表3所示。
而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外旅游與社會性別的研究不外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這三種研究方法,如表4、表5所示。旅游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往往是采用的是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了解旅游現象的原因或者影響,大多出現在對旅游東道主的研究之中。而旅游的定量研究方法則有很多,包括描述性統計、因子分析、回歸分析、聚類分析等,尤其是在研究游客的行為特征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3.旅游與社會性別的研究熱點
3.1 性別化的游客
Frew 和 Shaw通過對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被調查者的人格類型、性別和旅游行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男女參加與性別有關的不同社會活動,從而影響他們的旅游動機和旅游行為。
具體而言,研究內容包括旅游動機、旅游感知、旅游決策等多個方面。
在旅游動機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較為相似,他們均發現與男性旅游動機(如體育鍛煉、探險、度假等)相比,女性主要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動機、購物動機、浪漫動機等。年齡是影響女性旅游動機的一大因素。國外學者Carr認為,大多數50歲以后的女性,由于逐漸擺脫了家庭與孩子的負累,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需求,從而表現出更強烈的旅游愿望,而對于年輕女孩來說,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動都要有明確的目的。而國內學者胡小玲具體分析了不同年齡段女性的旅游動機,發現19至25歲的青年女性的旅游動機強烈且多與文化有關,而56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游客強身健體的旅游動機比其他各年齡段要強烈得多。
在旅游感知方面,游客安全感知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研究內容。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女性在旅游過程中比男性更容易覺得不安全。而在引起不安全感的原因上,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國外學者認為這些女性的不安全感主要是來自于對性與暴力的恐懼,因為在世界各地,女性仍然是性襲擊和暴力的主要受害者。而國內學者則認為女性的不安全感大多源自于生理上的柔弱和心理上的感性趨向。這種不安的旅游感知也影響女性對于出行方式、出行時間以及旅游目的地等的選擇。
在旅游決策方面,國內外學者大多從家庭旅游決策的角度出發分析女性在家庭旅游決策中的重要角色。國外學者Zalatan通過調查指出,在整個旅游決策過程中妻子的參與程度最高,特別是在選擇目的地和收集資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Richard的研究也發現妻子很少參與旅程中處理錢財的活動。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在旅游決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陸恒芹對西遞、宏村兩地女性游客的問卷調查表明由自己決定和參與決策的比例分別達到了38.8%和14.8%,女性的決策行為主要是目的地的選擇和旅游信息的收集。這些研究一方面表明女性正在改變自己的地位,積極地參與旅游決策之中,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傳統角色和刻板印象阻礙著女性的參與程度與決策內容。
隨著女性出游人數和次數的增多,旅游消費能力的增強,對女性旅游市場的研究也受到了經濟學背景的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國內學者王業凱認為旅游企業應該為女性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線路、住宿條件和交通設施。另一位學者任亮平也建議旅行社推廣半自助游形式的旅游產品,即旅行社只負責交通和住宿環節,而游覽行程安排和餐飲以及購物等讓女性旅游者自己安排,以滿足女性在旅游中對安全感和個性化的共同追求。而國外學者則更多的關注出于商務出差這一目的而進行旅游的女性商務游客這一細分市場。在歐美國家,女性商務游客的數量迅速增加,但是她們的需要卻得不到滿足,旅游產品和旅游營銷的模式仍然是以男性為主導,為游客們提供的是中性化和男性化的旅游產品。因此,針對女性商務游客獨特的旅游動機、旅游感知、決策偏好和消費習慣,國外學者提出了不少具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例如,Westwood與Pritchard針對航空公司無性別差異營銷策略,從產品的舒適和安全性、食物供給、乘務人員的態度、乘客地位等角度進行調查,發現女性商務旅行者對航空服務中舒適度和安全感偏低以及員工性別歧視態度不滿,指出航空業應改變目前男性導向的服務態度以及設施供給來迎合職業女性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并占領日益增長的女性商務旅游市場。
3.2 性別化的東道主
盡管男性和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旅游業的影響,但不少學者都認為女性所受到的影響更加顯著。旅游業的高速發展為女性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她們的個人收入、家庭決策地位乃至整個社會地位。這是因為東道主女性在當地的旅游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鄉村旅游目的地。國內外多數學者都認同東道主女性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承擔著接待游客、推廣當地文化和保護化境等多重的責任。正是由于東道主女性的參與,才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東道主女性與當地旅游發展呈現出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
女性在旅游介入前后的社會性別角色變遷是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旅游目的地東道主女性時最為關注的研究內容。學術界普遍認為,女性在參與旅游之后,其傳統的性別角色發生了改變。例如,Tucker發現穆斯林女性被父權制的傳統限制在家庭這一私人領域活動,但是在參與旅游之后,她們進入了公共領域并且獲得了新的性別角色。烏干達西南部的巴基加族女性在參與了社區的生態旅游之后,傳統的性別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在收獲經濟收入的同時增加了對收入分配的自主性。而這一社會性別的變遷,在國內民族旅游發展過程中顯得更為顯著。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大大限制了少數民族女性進入社會以尋求自我發展。旅游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傳統的勞動分工和女性角色,將女性的工作空間從家里延伸到了家外,婦女逐漸走出傳統的“家庭領域”,從單純為家庭服務的勞動者轉變為市場經濟中的主體,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公眾領域”。 但是,也有學者表示旅游為女性帶來的新的社會身份和角色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大部分女性仍固守傳統社會角色。即,新的角色不是對傳統角色的顛覆,而是延續、補充,婦女就地參與旅游活動反過來又促進了原有角色的更好體現。
3.3 性別化的勞動力
旅游是女性極其重要的就業領域,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國家。世界旅游組織(UNWTO)2011年發布的一份《2010年全球女性旅游報告》指出,在全球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從事旅游工作,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部分女性是被這個行業較低的進入壁壘和靈活的工作時間所吸引。
但是,旅游行業遠沒有達到性別公平,性別歧視現象在各個時段、各個國家都普遍存在。
由于勞動力性別的不同而造成的職業隔離是世界各國勞動力市場中最重要、最持久的現象之一。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旅游及服務行業一直以來都存在職業隔離,女性在低薪崗位中所占比例較高而處于決策角色的比例過低。從就業領域來看,女性大多參與低層次的基礎性服務崗位,較高層次的管理、領導、組織活動等崗位絕大多數由男性負責。與此同時,女性在職業晉升過程中往往遭遇“玻璃天花板”效應。旅游企業存在晉升機會不平等的現象,當機會不均等體現到晉升速度上時,多數旅游企業中男性晉升的較快。
在薪酬待遇上,女性的收入也與男性有著較大的差距。旅游業中的性別工資差距十分明顯,在幾乎所有的工作中,男性都會比女性得到更多的報酬。在美國,住宿業和餐飲業女性管理者的平均工資僅為男性的58%,而在英國的男性酒店管理者和旅游代理商要比女性多賺17%,同時還多30%的休閑時間。
性騷擾也是困擾女性旅游從業人員的一大問題。性騷擾是性別權力關系和女性商品化的表現,同時,它也是旅游空間和旅游從業者性化的產物。性騷擾問題普遍存在于旅游相關行業,尤其是在酒店業。現有的研究表明至少四分之一的酒店員工在工作時遭受過騷擾,而這很有可能是一個被低估的值,因為在新奧爾良的一項研究表明性騷擾率高達75%。性騷擾的受害者大多是處于低級崗位的女性從業者,而且性騷擾也帶有很強的種族色彩。然而,大多數性騷擾的受害者往往選擇沉默,因此,性騷擾的真實普遍程度我們無從知曉。目前,國內關于性騷擾的研究大多是從法律角度思考性騷擾司法體系的建立,很少有旅游學界的學者關注這一問題,而在國外學術界已經有了不少關于旅游行業的性騷擾研究。
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國內外學者關于旅游與社會性別研究的歸納與總結,筆者發現,不少人仍然用陳舊的觀點來看待旅游與社會性別,將這個問題簡單地視為研究女性的問題。關于旅游與社會性別研究不是從女性視角專門分析旅游與女性的關系,就只是將男性作為女性的參照物分析性別差異或者從中揭露性別不平等現象,缺乏了對男性的關注。
目前,國際社會仍然是以男性占主導地位,是一個男權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來討論社會性別問題,不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大眾,都不可避免地將焦點集中于性別關系中的弱勢群體——女性。但是,男性也是旅游發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割離了男性視角的社會性別研究不是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因此,男性視角的弱化甚至缺失是現如今旅游與社會性別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國際學者豐富而又廣泛的研究成果相比,國內對于旅游和社會性別的研究則顯得較為薄弱。國內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單獨的案例研究,理論基礎和研究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統性的歸納。在內容上多是較為淺顯的描述性研究,對于現象產生的原因,其中蘊含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解釋不多。在案例地的選取上,國內學者大多集中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缺乏東部地區的數據。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擴大社會性別和旅游的研究范圍,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Harding, S. 1993. Rethinking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what is strong objectivity”? In Feminist Epistemologies, L. Alcoff and E. Potter (eds), pp.49-82.New York: Routledge.
[2]趙捷.云南旅游業中民族女性角色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2):65-69.
[3]Monk J, Alexander C S. Free port fallout: Gender,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on Margarita Isl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 13(86):393-413.
[4]Frew E A, Shaw 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gender, and tourism behavior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2):193-202.
[5]Kinnaird V, Hall D R. Tourism: A Gender Analysis [M]. West Sussex: Wiley, 1994.
[6]Gibson H, Yiannakis A. Tourist roles: Needs and the Lifecour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358-383.
[7]Waitt G. Consuming heritage: Perceived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4):835-862.
[8]Carr 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gendered differences in young tourists perception of danger within London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5):565-570.
[9]Herold E, Garcia R, Demoya T. Female tourists and beach boys: Romance or Sex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4):978-997.
[10]胡小玲,張俐俐.現代女性旅游動機調查[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05):44-49.
[11]Wilson E. A 'journey of her own'?: the impact of constraints on women's solo travel[J]. 2004.
[12]張婷.女性自助游安全需求與消費行為特征[D].南京師范大學,2014.
[13]Zalatan A, Ling M X. WIVESINVOLVEMENT IN TOURISM DECISION PROCES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4):890-903.
[14]Richard H, Ernst M. Tourism promotion and potential in peripheral areas: The Austrian cas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1):41-50.
[15]陸恒芹,蘇勤,陳麗榮.女性旅游者行為特征分析及其動機研究——以西遞、宏村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22(4):396-398.
[16]王業凱.淺析女性旅游市場[J].青春歲月,2013(04):412.
[17]任亮平.武漢市女性旅游行為研究[D].湖北大學,2009.
[18]Lutz J, Ryan C. Hotels and the businesswoman : An analysis of businesswomen's perceptions of hotel serv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3, 14(5):349-356.
[19]Sirakaya E, Sonmez S. Gender Images in State Tourism Brochures: An Overlooked Area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Tourism Market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 38(4):353-362.
[20]Westwood S, Pritchard A, Morgan N J. Gender-blind marketing: businesswomen's perceptions of airline serv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4):353-362.
[21]Chant S, Harrison D. Tourism in Latin America: Perspectives from Mexico and Costa Rica. [A] // Harrison D. Tourism an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ondon: Belhaven Press, 1992:85-101.
[22]Frew E A, Shaw 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gender, and tourism behavior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2):193-202.
[23]Caballé A.. Farm Tourism in Spain: A Gender Perspective[J]. Geo-Journal, 1999, 48(3).
[24]Tucker H. Undoing Shame: Tourism and Women's Work in Turkey[J]. Journal of Tourism & Cultural Change, 2007, 5(2):87-105.
[25]Tucker H, Boonabaana B.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ourism, gender and poverty reduc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3):437-455.
[26]稂麗萍.民族旅游時空中的少數民族女性社會角色的嬗變——以山江苗族女性為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143-147.
[27]UNWTO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Global Report on Women in Tourism 2010. [R/OL]. (2011-03). http://ethics.unwto.org/en/content/global-report-women-tourism-2010.
[28]Women First 2010. The Case for Change: Women Working in Hospitality, Leisure, Travel and Tourism. [R/OL]. (2010-11). http://www.people1st.co.uk/webfiles/Business%20and%20Training%20Support/Women%201st/Women_1st_Case_For_Change_Executive_Summary_November_2010.pdf.
[29]白丹丹.民族地區旅游業女性就業問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
[30]楊云.我國飯店業女性員工的職業發展[J].經濟管理,2008(Z1):65-70.
[31]Marcus J. Is US Tenure Track Fertile for Change? [J].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2006(2): 11.
[32]Iverson K. M.. The Paradox of the Contented Female Manage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y Expectation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19(1).
[33]Pritchard, A. and Morgan, N. 2006. Hotel Babylon? Exploring hotels as liminal sites of transgression and transi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7(5): 762-772.
[34]Rydsik, A., Pritchard, A., Morgan, N., and Sedgley, D. 2012. Mobility, migration and hospitality employment: Voic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women. Hospitality & Society, 2(2): 137-157.
[35]Euro Agency for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2000. Monitoring the Sta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 the EU. Pilot study summary. Bilbao: Euro Agency for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36]Agrusa, J., Coats, W., Tanner, J., and Leong, J. 2002. Hong Kong and New Orlea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ceptions of restaurant employees on sexual harass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 3(3): 19-31.
[37]Hernandez, T.K. 2001. Sexual harassment and racial disparity: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race. The Journal of Gender, Race andJustice,www.law.berkeley.edu/faculty/abramsk/Hernandez_Rutgers/4_J_Gender_Race_Just_183_paper.pdf.
作者簡介:
何景明(1963- ),女,博士,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工業大學旅游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旅游與區域發展;
傅佳慧(1991- ),女,通訊作者,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