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物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學思想如何與新課程理念接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仍有許多迷惘、困惑的地方.下面,談談對物理學科教學的幾點意見.
一、新課程標準是物理教學的依據
2011版《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來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應體現教材直接反映的知識目標,也有教材難以反映的非知識目標(包括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學目標的三維性就應在教學中充分得以體現,教師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強調三維目標的一個方面,而忽略對其他目標的培養.
二、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教學設計是對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做出戰略性規劃.融入新課標理念的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是以課程標準界定的基本理念為指導,規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從以下幾個環節著手.
1.以全體學生發展為本,進行教學設計
教師要首先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差異.從實際出發,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按照實際水平得到最好的發展與提高.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所有學生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對學習好的學生,應給他們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讓其思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他當堂把認知目標完成是不切實際的,對他們的要求應適當低一些,多從情感方面激勵,使他們的知識與技能逐步得到提高.
2.以問題討論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
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是至關重要的,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大有好處.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到,如何營造平等的心理氛圍,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如何創設問題的情境,激勵學生勤于提出問題;如何點撥提問的技巧,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三、應重視科學探究的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實驗結論,要求學生掌握規律本身.新的課程理念中,科學探究不僅是教學方式,也是教學內容,對未知事物的探究精神貫穿于新教材的始終.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例如筆者在《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一課,就利用了這種教學模式.我們看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我們認為,這種探究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實驗體驗規律的獲得過程,合作精神得到加強,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我們重視探究式教學,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我們不是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學,既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探究,也不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否適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物理教學就必用探究式,好像其他的教學方法不存在了.我們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啟發法、實驗操作法、分層教學法,學生的觀察、參觀、討論、交流、制作等也是物理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物理教學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四、體現學科特點,加強實驗教學
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以實驗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實驗可以呈現科學事實,可以辨析真偽,可以培養研究實際問題和實踐能力,物理實驗本身是增加學生體驗的一種有效的方式,還應把實驗與探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培養用實驗和已知規律探求新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對于物理學中的每一個物理概念,每一個物理定律,凡能做實驗的我們都應帶領學生通過實驗來完成,切不可圖省事而不做實驗.實驗前教師應先做準備,保證器材完好無缺,保證實驗百分之百成功;實驗時要認真熟練,實事求是,盡量讓學生都參與實驗.對于課外小實驗、小制作,不僅要求學生做,教師自己也要動手去做.
五、有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物理學中有許多概念、物理量,物理過程過于抽象,讓人看不見摸不著,確實難以理解.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感到,學習物理理解難,因而致使一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失去了興趣.我們要想方設法扭轉這種傾向,課堂上如果能把抽象的物理知識、效果不明顯的演示實驗制作成軟件,利用多媒體、投影儀等電化教學手段進行模擬,把靜態變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理解新知識.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降低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主題.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不能忽視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不能以多媒體代替教師自己動手做實驗,多媒體電子文稿不能代替教師的板書.
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緊密和廣泛的聯系.教學過程中,加強物理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以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可以培養學生終身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充分體現知識的價值,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例如,用簡單的力學知識對自行車結構加以解釋;結合摩擦力教學介紹氣墊船和氣墊軸承;結合液化的教學介紹火箭的液體燃燒、超低溫獲得等.此外,還有如能源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交通問題、空間開發等問題,都可不同程度地與物理教學加以聯系,通過這種聯系,可使學生注意并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了解物理學的社會意義.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處處有物理”.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體現了新課程物理教學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時刻注意:(1)物理聯系生活實際要有機地聯系,即聯系實際的內容應與所學知識密切相關,不要牽強附會.(2)要掌握適度,既不脫離實際,又不過分涉及實際問題的技術細節,否則搞成技術課而沖淡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總之,作為物理教師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努力實踐,在實施新課程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