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霞
隨著學生自主性要求的變高,南通的“改課”活動正當時,但是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呢?筆者發現,我們的課堂松散度較大,需要“集約”,集約的目的在于提高課堂的環節的緊密度和實際效果,促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應有的學習效果.那么初中數學課堂如何實現集約呢?實踐經驗顯示,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集約型課堂走向高效的推手.為此本文選擇提問策略這一視角進行分析,望助力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一、提問時,要心中有學生
學生是提問對象,是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主體.“心中有學生”是提問時的關切點,只有心中裝有學生,學生才能被問題所吸引繼而思考并在完成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認知、能力的提升,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問題才是有效的.那么,什么叫心中有學生?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留足時間和空間等待學生解決問題
有老師和學生反映:“現在的學生很辛苦,課堂壓力很大!”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課堂上“被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要隨時做好站起來就能回答問題的準備.其實,我們老師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一個問題提出來立刻能夠拋出答案,那么這樣的學生還用教?或者說這個問題還有價值么?筆者認為,在提問的過程中應該給學生留足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具體做法可以有如下幾個環節,如圖1所示.
2.有指向性的提問與互動
很多時候,我們教師提問總是面對那么幾個學生,為什么呢?因為只有那幾個學生能夠回答出令老師滿意的答案,能夠讓我們的課堂沿著預設的軌道前進,這樣做好么?顯然這樣的提問與互動仍然是變相的滿堂灌,心中沒有學生,只有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其結果勢必導致學生間的分化現象更為明顯.怎么解決?
筆者認為,我們在問題的設計上應該具有層次性和指向性,提出的問題范圍要廣一些,確保問題能夠惠及班級內所有層次水平的學生,同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的指向性和目標性要明確,要給所有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有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喚醒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為所有的學生搭建走向成功的階梯.
3.要及時地予以評價與鼓勵
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進程中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盼望著別人肯定的心理需要,我們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及時地予以評價和鼓勵,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有效聚集,其實也是一種集約型視野下心中有學生的體現.
二、提問時,要腦中有結構
問題是知識學習的載體,好的問題能夠讓知識的結構清晰地呈現,筆者認為有效的提問策略,必須有清晰的結構和明確的提問意圖.
1.提高問題間的邏輯聯系
一節課只有45分鐘,如何做到集約?問題的設計就很重要,必須注重問題設計的邏輯聯系,讓每個問題都有明確的指向,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有一個關鍵點得以有效突破.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平移”這個知識內容時,在學生了解了“圖形的平移”概念后,進行了如下的設計,促進學生更深入的理解.
情景:借助于PPT,展示一個“雪人”平移后的兩個“圖形”.接著提出2個問題.
問題1:我們看到這個畫面上的兩個雪人存在怎樣的關系?
問題2:相同的部位的連線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設計意圖:這兩個問題具有明顯的目標指向性,“問題1”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概念的認識:“平移是怎么回事?”“問題2”則是對定義的進一步應用,從定義出發分析出“對應點的連線平行(或共線)且相等”的數學事實,再進一步思考和探究,最后總結出多個性質.
2.注重問題設置的啟發性
學生自己思考過、經歷過,印象才會持久,但是數學知識的學習又不能完全讓學生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畢竟時間有限,怎么辦?如何實現集約?筆者認為,問題的設計應具有啟發性.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扇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設計了一個情景,啟發學生對問題層層分析,維系探究欲望,同時滲透了化繁為簡、化無規則為有規則的數學思想方法.
問題:有一商標如圖2所示,已知AB=2BC=8,扇形ADE為14圓,試求商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剛剛拿到手是無從下手的,雖然我們老師對圖形的結構了如指掌,但是,我們不能直接告知,怎么辦?進一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對結構的認識.
追問1:陰影部分的面積能否直接求?請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追問啟發學生發現解不出來的原因在于圖形為不規則圖形,這樣為下面的追問打下了基礎.
追問2:能否將其化為已學的規則圖形,然后借助于規則圖形的面積來進行問題的解決呢?
設計意圖:這一追問不是直接拋出來的,是在追問1后提出來的,這樣學生的認識和思維被啟發到了正確的方向上去了,問題的思路和解決此類問題的結構變得越發清晰.
總之,集約型課堂是系統而周密的課堂,其中不可忽視了“提問”的引導性功能,借助于問題的設計和提出,將教材的重、難點凸顯出來,學生的學習變得有計劃性,從教學經驗來看,集約型課堂的問題設計,可以是由小到大的循序漸進性結構;也可以是從大到小的精心化處理;也可以是試探性地拋出問題,在學生思維卡殼或出現困難時再追問,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和再探究,深化對問題解決的認識.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是借助于問題打通學生的思路,而不是包辦代替,促進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建立更為全面的知識系統,掌握更為精巧的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