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貴
目的:探討解剖學采用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和案例教學聯用的教學效果。方法:選取學校2015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200人,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BL傳統教學法)和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BL案例教學法)聯用的模式,設為觀察組;就教學效果與對照組2014級行常規教學的農村醫學專業學生200人效果展開對比。結果:觀察組教師對小組的課堂評價,優良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82%,對比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聯合傳統教學、案例教學模式,可提高教學效果,保障教學質量,為醫學生臨床醫學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PBL教學法傳統教學案例教學系統解剖教學解剖學是醫學教學領域一門重要基礎課程,醫學生在入校后最早接觸。對新教學模式探索,是確保教學質量,為其它臨床課程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我校2015年在應用PBL教學法的基礎上,聯用傳統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就結果與2014年常規教學展開對比,現回顧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200人,設為觀察組,分為5個小班,每班40人,實行小班授課。選取2014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200人,設為對照組。兩組學生使用的解剖學教材均由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出版。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教學法。觀察組在PBL教學法基礎上,聯用傳統教學和案例教學,現回顧結果如下。
1.2.1理論基礎奠定。應用PBL教學法對學生的理論基礎奠定,后聯合CBL和PBL教學法實施教育。PBL教學正式開始前,對相關指導老師和學生行PBL教學方法指導,以使參與積極性和認識提高。
1.2.2課前準備。首先,可依據總學時數和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教材,對授課計劃編制。LBL教學法占總學時數的70%~80%;CBL和PBL結合教學法占20%~30%。其次,依據教學目的,對教材中與臨床有緊密聯系的章節針對性選擇。同時,因醫學生還未接觸臨床,需選擇知識面緊扣教學大綱、有代表性、典型的問題和案例,需與教學目標易合,與教學中難點、重點相聯系,遵循先易后難原則編寫。按系統可將解剖學教材內容劃分為9個單元,將難度大且內容多的單元編制2~3個案例或問題,如神經系統、脈管系統、運動系統;難度小且內容少的單元,編制1~2個案例或總是,如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感覺器官、呼吸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編制的案例或問題需要對綜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滿足,并在授課計劃中列入,同時對實施方案制定,包括討論的評判標準或要點,供統一應用在各班。
1.2.3查閱文獻。對學校圖書館網絡資源充分利用,指導學生對文獻資料查閱。
1.2.4小組教學。隨機將每個小班劃分為3~5個小組,各設組長1名,按照教學計劃安排的時間,由任課教師組織討論,針對簡單的問題,告知學生準備的時間可提前2~3d;復雜且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相應案例材料提前2周發放,在把需討論的問題向學生明確的同時,需對準備要點和方法、參考書目做準確說明,以防學生偏離主題,要求學生寫書面發言稿,針對每份案例材料,每組均行分析、提出問題,并制定討論提綱,依據提綱和問題,各小組選出代表就查閱資料所獲進行交流,相互補充,最后由學生總結討論的問題和案例,教師酌情補充。
1.2.5成績評定。形式包括教師的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以前者為主。內容包括每組代表的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自我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等。先行自我評價,各組代表結束發言接受提問后開展;再是同伴評價,由其他小組依據回答問題水平、討論問題解決情況、成員合作能力評定,將小組的優缺點指出。后是教師評價,總分100分,優:85分~100分;良:75分~84分;合格:65分~74分;不合格:<65分。將整個小組評分加入組員個人成績記錄中,為總成績得分,以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為目標共同努力。
1.3統計學發析
文中數據均在SPSS13.0中輸入,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教師對小組的課堂評價,優良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82%,對比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目前,PBL教學模式在國際上已較為流行,效果顯著,并逐步在我國醫學個專業教學活動中引入,成為授課方式改革的新舉措。但在解剖學教學中,單用PBL教學模式有明顯不足存在,主要表現在:首先,學生知識面窄,特別是開課早期,剛接觸解剖學,知識知之甚少,只可隨課程進度積累,若編寫的討論題過于復雜,有其它臨床學科內容涉及時,學生無法形成自己的思維,討論效果通常欠佳;其次,解剖學為重要基礎課,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培養醫學生的質量,若動用大量學時行PBL問題討論,可能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對問題的解決上,而影響了基本知識的掌握。
經長期探索,在應用LBL教學發基礎上,與CBL和PBL教學法聯合,整個教學過程中討論宜安排10~15次,章節內容少的系統,可不討論,設計成作業完成即可;內容多而雜的系統討論次數可適當增加,將大量時間用于講授基本知識,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基本知識掌握,為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三種教學方法可優勢互補,共同發揮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具體表現在,LBL教學可對學生的理論基礎奠定,CBL和PBL教學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自身成為學習的主題;CBL教學法縮短了臨床與課堂的距離,為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提供了條件,重視臨床應用和理論知識結合,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其還可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處理、運用的能力,并增強了團隊合作水平。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教師對小組的課堂評價,優良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82%,對比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在解剖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聯合傳統教學、案例教學模式,可提高教學效果,保障教學質量,為醫學生臨床醫學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菲,王允野.PBL結合病例分析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07):1-2.
[2]夏文穎,顧兵,黃珮珺.案例式教學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進展[J].西北醫學教育,2011,(05):923-925.
[3]車春莉,郭慶峰,張一梅.PBL教學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4,(02):105-108.
[4]郭曉燕,石健,梅艷輝.在腫瘤學臨床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0):159-160.
[5]易龍,糜漫天,朱俊東.不同教學模式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3,(03):312-314.
[6]譚剛,覃能武,王振富.案例教學法在中樞神經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06):75-77.
[7]宋秋荷,賴雪花,劉波.信息技術背景下傳統醫學教學模式教學成效的調研報告[J].九江學院學報,2010,(0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