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薇
隨著我國教育的良好發展以及深化改革,國家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予以了較高的關注。尤其是關于品德課程實際公民教育方面更是極為看重,可以說小學階段中公民教育的優劣不僅影響著品德課程實際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而且也關系著每一個小學生公民意識的良好培養。基于此就現今小學階段品德課程中實際公民教育狀況進行著手分析,然后對提升小學階段公民教育的措施予以探討,以期為后續關于小學階段品德課程方面以及公民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
小學品德課程公民教育有效性策略通常來講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在對人主體性實際尊重的前提之下培養具備自律以及自強意識并積極參與國家相關公共生活活動的一種教育。公民教育不僅成為我國政府以及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而且也成為了世界不同國家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由此可見,公民教育對于國家發展以及進步的重要性影響。
一、小學品德課程中公民教育實施現狀
1.小學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缺失。目前,我國小學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存在缺失問題,容易導致實際的教學效果出現延誤的情況。當下我國對小學品德課程開展過程中的公民教育內容選擇存在缺位現象,所謂的缺位現象就是指課程教育的內容涉及的公民理念還不深刻,具體的公民教育還不能成為課程的中心。小學品德課程對公民教育的工作還停留在表面上,缺失了實際的教育意義,也不能夠與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聯系在一起。
2.小學品德課程公民教育理念缺失。我國小學品德課程的公民教育理念還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實際的教學工作對于真正的公民教育理解不足,也是造成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教師在實際的小學品德課程中對于如何引導小學生正確理解公民理念還存在問題,不能夠切實有效的將公民的教育責任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向融合。
3.公民教育課堂實踐停留表面。所謂課堂教育實踐停留于表面,主要指的是小學課堂的公民教育工作內容與實際的人們生活聯系不到一起,融合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活動中,影響了實踐的教學質量。在小學品德課程實踐內容中,學校和教師主要將精力放到活動的性質上,為社區服務和了解社會事件的內容,不足以讓小學生了解整體的公民教育理念,而且單一的活動內容忽視了學生對公民意識理解,缺乏對內容細致的分層面解釋,導致實踐活動趨于表面性。課程化的缺失也是影響實際小學生品德課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始終會對公民教育提升進步形成阻礙。
二、提升小學品德課程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1.以標準化規范公民教育的目標性。小學品德課程中設計的內容比較廣泛,通過實踐過程中確定公民教育的標準化目標,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學品德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的方式也大大的提升了小學生的公民意識,更好的維護了學生之間的友好關系,能夠促進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團結氛圍。在小學品德教育課程中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非常貼近的知識和理論,通過學習了解到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也能夠自覺的遵守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國家
2.突出教育重點注重學生思考過程。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公民能夠理解和認同國家的相關規定,希望公民自愿、積極主動的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突出教育的重點,希望能夠通過學生自身的思考和科學的實踐完成對公民素質的學習,并且積極的融合現實生活完成教育工作。
3.通過細節關注公民教育課程內容隱性。具體來講,品德課程的實際開展需要從教育細節開始,尤其是需要對教育內容潛在隱性給予切實關注。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所謂的教育內容潛在隱性主要指的是小學生與小學生之間以及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實際互動關系。也就是說教師要與小學生建立較好的互動關系并提供較好的學習氛圍進而促使小學生之間形成較好互動。教師在實際進行公民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實際考慮每一個小學生是否能夠充分性的理解,并且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將小學生自主性以及主體性有效體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公民教育從本質上屬于品德課程的重要構成內容,而對于現今小學階段中公民教育實際實施中存在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理念和相應教育實踐三方面的短缺問題,則需要從公民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實踐等三方面進行實際加強。進而,通過該三方面的實際加強從而真正的促進小學階段公民教育的良好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方藝.小學品德課程中公民教育實施現狀及其提升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4,(11):35-37.
[2]黃元虎.小學品德課程中公民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途徑及策略[J].中國德育,2010,(12):83-86+91.
[3]楊今寧.品德與社會課程社會化教育功能弱化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0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