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雁
一個人一旦脫離了社會群體,失去了社會交往,就會產(chǎn)生孤獨感和恐懼感,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破壞。與人交往也是孩子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事業(yè)成功源于30%的才能和70%的人際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能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讓孩子學會交往,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適應能力尤為重要。
人際交往學習生活集體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互動、溝通、交流的過程,通過人際交往可以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實現(xiàn)個體的社會化和人格成熟。小學高年級時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歷程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兒童學會人際交往、適應學習生活、融入集體生活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良好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和人際關(guān)系一方面能促使孩子們心情舒暢、身心愉悅,培養(yǎng)樂觀豁達的品格,另一方面在當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對將來走向社會的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極大的好處。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小學生學會與人正確交往呢?
一是以妥協(xié)換快樂。在當今,多數(shù)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可以說大多數(shù)的孩子個性都很突出,如果沒有群育過程,他們不會和諧相處,大多數(shù)孩子可能也不太懂得如何與人快樂交往,融洽相處。因此說,想讓孩子有朋友,有快樂,作為家長就必須教會他妥協(xié)。
有這樣一個小男孩,爸爸是個領(lǐng)導,管教比較嚴格,他學習成績非常好,尤其是時事要聞方面的知識比同齡人的孩子要知道得多。但他和同齡的孩子相處格格不入,他也看不起其他同齡孩子,大部分同齡孩子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所以他感到很孤獨。在一個訓練營里,指導老師發(fā)現(xiàn)他這些情況后,有針對性提醒他,問他想要快樂嗎?想要朋友嗎?想和小伙伴融洽相處嗎?當然,他特別想要快樂!然后老師就有意引領(lǐng)他和小伙伴“妥協(xié)”,放下架子,教他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每天都提醒他。同時也做其他小伙伴的工作,讓大家接納他,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到后來幾天,這個孩子不但有了朋友,還變得活躍起來,每天都和老師匯報:老師,我今天又妥協(xié)了一次……我又妥協(xié)了兩次……后來他的家長和指導老師反映說,兒子回來后變化太大了,不但開朗了許多,而且也有朋友了,以前在學校,同學沒有愿意和他交往的。現(xiàn)在他還能把同學邀請到家里來玩,一起寫作業(yè),一起做游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因為他懂得了妥協(xié),學會了妥協(xié),妥協(xié)了就換來了快樂。
另外,作為家長一定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在家庭的交往過程中,無論是夫妻,還是父子、母子,該妥協(xié)時一定要妥協(xié),不能霸道,強權(quán)。這樣相互有一定妥協(xié),不但有利于形成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就是最好的教孩子妥協(xié)的交往方法。任何人包括家長在內(nèi),都有犯錯的時候,如果家長和孩子產(chǎn)生沖突了,是家長的錯,那么家長一定承認,是孩子的錯,孩子就承擔責任。在親子交往中,為了親子關(guān)系的融洽,在某些非原則問題上,家長可以故意妥協(xi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有意無意的明白了妥協(xié)的作用和好處。
當然,也不能無原則的妥協(xié),不管是孩子間還是親子間,只要是正確的交往,適當妥協(xié)是智慧,但如果是違背原則的事情,甚至是社會道德或法律不允許做的事情,即使關(guān)系再好也不能妥協(xié)。
二是正確選擇交往對象。很多家長往往在這方面有誤區(qū),比如有的家長經(jīng)常這樣告訴孩子:“你以后一定要和班上的那些好孩子在一起玩,不要和那些壞孩子在一起玩。”大多數(shù)媽媽所謂的好孩子就是指的學習好的孩子。不允許孩子交往學習不好的孩子,可孩子呢,多數(shù)不愿意交往學習好的孩子。孩子交朋友的目的是尋找快樂。所以他交什么樣的朋友,取決于他的感覺,他感覺和誰交往快樂他就和誰交往。而且十二三歲的孩子即使是家長眼中的“壞”,也“壞”不到哪去,所以作為家長沒必要把孩子控制的那么嚴格。如果按照某些家長的邏輯,必須讓孩子交往比自己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孩子自己首先就覺得不舒服,甚至沒有自信。另外,學習最好的那個孩子又該和誰交朋友呢?按照家長的邏輯他不就是沒有交往對象了嗎?再比如,如果孩子考試是前十名,如果只能交往比他成績好的,那后面的豈不是都不能成為朋友了?這樣豈不是把孩子的朋友圈子控制的太狹小了。其次多數(shù)學習好的孩子把心思都放在了學習上,他不會玩,也不幽默,那些愛玩的孩子,玩的地方也多,玩的方式方法也多,對小伙伴們有吸引力,所以孩子一般情況下是愿意和這樣的孩子交往的,因為能找到快樂。我們的建議是適度,如果不是品質(zhì)特別惡劣的沒必要去干涉,讓孩子自己做主,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心去選擇。
三是引導孩子交兩個以上的朋友圈子。多建不同關(guān)系的“朋友圈”,比如說,和同學有一個朋友圈子,和親戚家的孩子們中合得來的同齡小伙伴建一個圈子,和左鄰右舍或者附近小區(qū)里的小朋友們再建一個圈子……總之要保證兩個以上為好,而且最好這幾個圈子里的小朋友們不要相互交集。為什么呢?朋友圈子多了,回旋余地大,如果只是一個圈子,一旦在這個圈子里發(fā)生了不愉快,和某個朋友有了矛盾或摩擦,在這個圈子里找不到快樂了,不能或不想在這個圈子里玩了,這時孩子就會變得很孤獨,因為他沒有其他別的圈子可去。圈子多,我可以從這個圈子退出來,還有那個圈子,不孤獨。孩子在退出來的那個圈子里的不愉快沒人知道,有利于保護自尊心。
四是不交死黨。這里所謂的死黨就是對某一個朋友過于依戀,過于投入,把自己完全連接在別人身上,離開這個朋友就沒著沒落。這樣對孩子自身很不好。
舉個例子說,兩個孩子是死黨,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孩子準備干壞事,小一些的孩子認為這個事不好,不能去幫他,這個較大的孩子就會威脅這個小孩子,你不給我放哨,我以后就不和你玩了。小一點的孩子為了他們的“友誼”就會順從屈服,這樣當然就給他自己帶來痛苦甚至犯錯了。事實上,我們成年人在某種程度也是如此,朋友圈子多,不交死黨,就顯得靈活,不孤獨。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質(zhì)疑,這和所謂的誠實、忠誠是不是有矛盾,朋友之間相處就應該以心換心,全力以赴,肝膽相照,凡事有度,有規(guī)則。所以,家長要經(jīng)常給孩子講清這些道理,交往是需要能力的,需要用心也需要原則。
五是教會孩子和異性交往。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臨近青春期,如果在這一關(guān)鍵期能讓孩子學會與異性交往,對異性能有一些了解,解除他對異性的神秘感,那么到了青春期就能規(guī)避所謂的早戀。
在這個時期家長要教會孩子與異性交往。爸爸負責教孩子和男性交往,媽媽負責教孩子和女性交往。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還小,到了青春期再教不可以嗎?那就晚了,現(xiàn)在教那就是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到那個時候他對你的引導就聽不進去了,開始逆反了,你說東他故意說西了。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這個時期家長和孩子一定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具體地說和異性父母要有適當?shù)纳眢w接觸,經(jīng)常的擁抱,家長們應該都能做到吧!比如,女孩子面對一些男孩子時,她就會想,這些男孩子怎么能比得上爸爸呢,爸爸多魁梧啊,在爸爸身邊多安全啊!如果家長不能做到這些,孩子又有這樣的需求和好奇,那他只好到外邊去尋找。但是到了青春期,家長們對孩子的影響又會大打折扣,也就是說又錯過了最佳教育引領(lǐng)時期,所以這個時期很關(guān)鍵很重要。
學會交往,需要敞開心扉,真誠的與人交流,并在相互接受與傾訴中學會平等參與。在和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中,我們要教育孩子學會主動融入,在傾訴和參與中陶冶情操,改變自己的自私和嫉妒,學會寬容和接納他人。真誠、坦率是培養(yǎng)交往之花的沃土。如果每一個孩子在生活中給內(nèi)心多開點窗口,少筑點圍墻,對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坦蕩些,那么他們就會成為別人愿意接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