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瓊
〔摘 要〕 通過分析秦漢時期卷云紋裝飾語言符號化的過程,指出卷云紋定格成紋樣的三種創作模式,對秦漢時期卷云紋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原則進行歸納。
〔關鍵詞〕 卷云紋 符號化 意制 形制 韻制
一、卷云紋的符號化過程
1、具象化——從象形到圖案的隱忍
紋樣之“紋”的雛形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知,體現在視覺上就是在工具和器皿上留下的各種痕跡。紋樣之“樣”是有意識地組織、創作一定的樣式。當人們把自身的感知和體驗用“紋化”的方式和形態表現出來時,這些紋樣就形成了有意義的圖案。原始先民們在陶器、工具、用具等物品上刻畫的圖案和符號都是帶著對紋樣的迷信,在那個生存大于一切的社會,人們相信那些特定的紋樣能夠給他們帶來生命和好運。這種紋飾成了一種有生存意義的圖案,是人們觀念意識的體現和傳達。這種主體意識的支配體現在圖案上并不是張揚地盛行,而是神秘的、甚至是掩蓋的。它以一種沉默的形式記錄著紋樣的歷史和形式,這也給我們現代人參透先民的意識帶來很大的障礙。不管怎樣,我們認為這種由象形到抽象形式的轉變是一種進步的、必然的演進。同樣,在卷云紋的形成過程中,人們也是從最初對云朵的臨摹描畫,發展到記錄云朵形象、傳達人們利用云朵求雨的象形圖Z信仰以及求雨的祭祀活動。
2、抽象化——從圖案到符號的勃發
在中國美術裝飾領域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最令人難忘的裝飾紋樣之一就是“兇相畢露”的饕餮紋樣,饕餮的意思是“貪食者”,這個意思只是在較為近代的文獻里才有的。當人們把這種具有神秘屬性的感知用“紋樣”的符號或形態表現出來時,這些“紋樣”的符號、圖式,必然帶著各種神圣、神秘的靈驗意味,甚至認為具有與原有物象同樣的功能與神性。
饕餮紋是商周社會的寫照,卷云紋便是秦漢社會富足生活的縮影。秦漢時期的裝飾紋樣不僅是特定社會思潮的反映,也是現實生活的表現。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宗教思想主導下,秦漢時期的裝飾紋樣出現了諸多仙禽瑞獸、神人共樂的圖像,也出現了祥云瑞鳥、禮儀道德等方面的圖景。作為秦漢裝飾藝術和紋樣主體的卷云紋,幾乎在秦漢所有的裝飾形式中出現。卷云紋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卷云紋表現的情節性和寫意性都十分豐富。它廣泛的實用性和主題表現,正好證明了卷云紋不僅僅是一個形式變化豐富、描寫自然現象的紋樣,更是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符號,是一個被神化、符號化的社會思想的紋樣符號,是一個濃縮了秦漢社會思想觀念的裝飾符號。
3、意象化——從符號到情感的升華
美國著名哲學家、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就是將人的情感表現出來供人欣賞,把人的情感展示為可見、可聽的形式的一種符號手段。中國古代云氣裝飾之所以如此興盛,在其美麗的形式背后有著更為深層的文化底蘊,乃至于與中國人的宇宙生成觀念相統一。古人在長期的農耕生存方式中深刻地體驗到雨水對農耕生產和社櫻民生的利害關系,懂得欲求雨澤施布、滋潤萬物,必先求云氣流行,人們因而對云氣懷有特別的情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作為審美意義上的云氣裝飾是自然之云的一種升華,是將觀念的和有著現實意義的云氣化作一種民族的審美理想,展現著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之美。
當符號具有裝飾的功用,就必然具有它的社會功用。卷云紋在秦漢時期繁榮發展,這種藝術符號包含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普遍存在于社會中的情感。具體來說就是統治著漢代社會的主要思想學派。在儒家思想中,人類的情感與天地自然是相類比而感應。儒家思想強調自然現象的變化和人的情感變化有相同、相類似、相感通、相對應的關系。這種“天人感應”的思想包含著主體心理情感與外界事物的同形同構關系的素樸的觀察和猜測。而道家美學更加要求情感抒發,是生命與自然、情感與運動的自由抒發,頗有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雄偉氣概。可以說,“儒道互補”是一種和諧的境界,是一種精神的追求,這在藝術哲學上是一致的。中國文化和藝術的深厚內涵使傳統圖形紋飾在自身視覺形態的背后蘊藏著諸多復雜的精神意向,而這些從屬于文化與哲學范疇的精神意向通過紋飾這一中介而表現出來,使得傳統裝飾藝術原先基于原始文化,并得到發展的藝術現象有了一個可依存的民族精神為其理念基礎。
二.卷云紋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模式
隨著人們對裝飾技術的掌握和對美的追求,必然會形成一些更加廣泛而有意識的創作過程。這種創作是分三個層次的。
1、意制——重意不重形
飄逸的線條和生動的形態使卷云紋被廣泛用于各種設計領域和載體。而卷云紋獨具的民族文化意蘊和審美意識,也使卷云紋在設計領域中以獨特的姿態傲視其它傳統紋樣。卷云紋所暗藏的氣論哲學與人們的文化觀念以及對生命規律的認識和諧一致,既能樸素低調地詮釋中華民族的優雅,又能華麗含蓄地表現民族底蘊的高貴。這種有意識的創作更加側重于對其意蘊的應用和推廣,外在形式只是裝飾圖形的框架。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說,“意制”是一種符號的運用,這是對符號內在意蘊進行了深刻的體會之后,應用在裝飾載體上的一種行為。此時的“形態”不是最重要的,其內在所包含的指引、延伸、象征之意才是最關鍵的。這種意識創作的沖動發展到今日,便演變成了意象表達派。很多行業中納入了對卷云紋的應用和推廣,更多的是取其意而非取其形。
2、形制——重形不重意
相對于“意制”而言,“形制”就更為簡單了。當固定的形式在某個特定的時期中代表著固定的意識形態時,形式便會夸張甚至泛濫。這時候的符號就僅僅存在于能指層面,而不是具有所指那樣深刻、耐人尋味的意義了。真正的意識形態會慢慢削弱,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明清時期的卷云紋,只剩下形態的堆積,沒有意義上的再次延伸,于是也就出現了繁縟的形式、泛濫的形態以及乏味的意識表達。同樣,在現代設計領域,經常可以見到卷云紋的衍化設計。這些衍化設計對卷云紋的應用,多數是在潮流引導之下,對外在形式的重復應用而已,意義已經不再深刻。設計者們的意識創作也沒有那么強烈。各個領域方面的作品向我們重復的只是符號的框架,作品的內在意蘊沒有太多值得深刻追究的空間。
3、韻制——意形兼重
“韻制”是在“形”和“意”的綜合之上而形成的。這個層次的創作是集兩者之精華,棄兩者之糟粕。在兩者綜合之上的意蘊創作將不再那么單一,而是更加深刻而獨到地表達了卷云紋的意蘊精髓,刻畫了它行云流水般的線條。
廣受人們關注的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卷云紋的完美呈現。我們可以在各種奧運會宣傳資料上看到卷云紋的完美表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火炬設計專家組確定以祥云紋為主題,不但是肯定了祥云紋這一吉祥圖案內含的傳統美學思想,還旨在通過祥云紋的優美形象向全世界傳播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的深厚文化。“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祥云”這一具有典雅東方美的傳統圖案,其優美、流暢、飽滿、飄逸的藝術形象,美好而豐富的寓意,強大的藝術生命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傳統卷云紋應用于現代設計的法則
總結秦漢時期卷云紋的構成規律,可以說是先以勾卷形為單位,對稱的組合成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紋樣形式。這種構成規律是非常符合中華文化精神和氣論哲理的。它的形象由簡單抽象到復雜意象;姿態由扭曲旋轉到飛揚飄逸、自由散漫;樣式由混沌多樣到清晰明了;藝術格調由莊重規矩到清爽恬淡。卷云紋的演繹變化,反映著秦漢時期社會思想觀念的推進與演繹,也表現著人們對藝術規律和審美準則的認識和提高。卷云紋裝飾藝術符號將氣論哲學和美學集于一身,可以說,通過這種藝術符號,人文思想在藝術中得到升華,藝術在美學中得到精煉。如此這般,卷云紋這種藝術圖形語言就必然具備了哲學中所涵蓋的人文思想和意識形態,以及美學中所涵蓋的審美意識及美的本質。美的本質從根本上決定了美的合規律性必然是一種自由中的合規律性。
傳統卷云紋在現代裝飾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底紋的輔助作用和作為主紋的主要作用兩種。所以在裝飾藝術領域中,要概括卷云紋的裝飾應用規律恐怕要分很多個層次,但僅僅針對卷云紋作為一個裝飾藝術圖案和一種裝飾視覺語言來說,卷云紋這一傳統紋樣在裝飾應用過程當中還是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群體性。卷云紋從來不會出現單支,一般為兩支以上或者更多。因為卷云紋之藝術符號的原型是直接取自于自然之中的“云彩”,自然界的云彩是從來沒有落單的,它往往是一團團或是一簇簇,不論是翻騰轉曲或是彌漫飄逸,云彩始終是群體性的活動。這就如平面構成中的“重復排列”一樣,可以雜亂無章,可以有序可循,但最重要的是單體的重復出現。所以,群體性是傳統卷云紋作為一個視覺圖案來出現給人的最初印象。
(2)、相似性。藝術中的相似性是以美學法則中的“變化與統一”為準則的,具體來說,即是卷云紋在作為一種視覺語言應用在裝飾中時,統一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勾卷紋的群簇出現也體現了勾卷形式的重復,后期的云氣紋則是在C形和S形這兩個相似形之間的不斷轉換。圖形構成的根本原則即是單體和單體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卷云紋在有了群體性特點之后,必然存在著“變異”,這就消除了審美疲勞,增加了外形上的變化,使圖形更加生動。總的來說,這種相似形的轉換,是“意”與“功能”的結合,由于有“意”的貫穿,美的夸張更為典型化,達到了裝飾的美化作用。
(3)、適合性。作為一種極具裝飾力的藝術符號,卷云紋的應用領域自然是相當寬泛的。在這么多的裝飾領域中要使一種藝術符號得到長久的應用,這必然要求這種藝術符號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卷云紋的形式構成是由云雷紋的連續構成逐步發展到后期的適形構成,這其中卷云紋經歷了形式精簡和輪廓的調整(如C形、S形),還形成了新的骨骼體系,這就使得卷云紋這一藝術符號在裝飾領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適合性是對藝術符號在裝飾應用中的提出的“和諧”要求,和諧是美學法則中的最終要求。卷云紋越能適合載體就越能讓人們在接受種種視覺圖形的同時感受到和諧之美。在這里,適合性不僅是相對于裝飾語言和表現載體的契合,它所提出的“和諧”要求是相對于人對圖形裝飾語言的感受和感知層面。因此,應用卷云紋之種圖形裝飾語言時必須要將人的視覺感知的特點列入首要考慮范圍,同時借助相應的表現載體來體現卷云紋的裝飾美。
四、卷云紋在現代設計領域的應用展望
藝術交融與發展使我們能夠認知并接受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并能感知其文化背景下所存在的圖形裝飾語言,同時在不自覺的接受過程中推廣所感知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這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一種圖形裝飾語言是能夠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成為一種世界性文化交流的藝術符號。
同樣,我們也相信,在經歷了模仿、創新、定型的凝練,卷云紋這一種傳統藝術紋樣不僅在內容上承載了中華民族思想追求的境界和審美情操,同時也具備了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卷云紋必定會在這個文化溝通如此頻繁的現代社會和人們的思想與時俱進,給我們帶來一場更豐富的視覺盛宴。
參考文獻:
[1]【荷】米克·巴爾,常寧生,譯. 觀看符號,解讀繪畫——運用符號學理解視覺藝術[J]. 世界美術,2007(1):91.
[2]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23.
[3]陸曉云. 從符號的角度解讀傳統裝飾藝術[J]. 廣西社會科學,2007(6):104.
[4]倪建林. 秦漢漆器及其云氣裝飾——中華傳統漆藝鑒賞[J].中國美術教育,2002(2):52.
[5]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19.
[6]滕銳.傳統旋渦紋飾“中和”造型思想探述[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06:22.
[7]陳勤建,尹笑非.點擊中國吉祥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97.
[8]徐雯.中國云紋裝飾[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38.
[9]劉剛紀.藝術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433.
[10]姜今.打散構成[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