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尤嘉
〔摘 要〕 朗誦是傳情達意的藝術,是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對靜態的文學作品進行藝術加工將其轉化成動態有聲語言的二度創作。朗誦者應激情飽滿地挖掘朗誦作品中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以真情實感打動聽眾,從而使聽眾獲得藝術美的享受。
〔關鍵詞〕朗誦 情感 內在方法 外部策略
朗誦是響亮、清晰、完善地表達情感的語言藝術,因此感情是朗誦的靈魂所在。為了更好地傳達情感,縱觀古代的吟誦,到早期激情高昂的朗讀,再到如今自然親和的朗誦,語言作為基本表達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但文稿中所蘊含的細膩動人的情感以及引人深思的深層意蘊卻是所有朗誦者不變的追尋。因此作為支撐文稿靈魂——情感,理所當然成為了朗誦中最重要的存在。
一、情感缺失是朗誦的大忌
良好的語音基礎是朗誦的基本條件,而豐富的思想感情則是朗誦的精髓和靈魂。然而無論在電視上或者是現實生活中各種機構舉辦的朗誦大賽,都不時會出現一些情感缺乏的朗誦表演,大多都是這樣兩種情況:一是聲音失控。眾所周知,朗誦時需要真摯和充沛的情感,用音帶情,用情合音,但當感情激動時,如果把握不好,會出現聲音中過分強調的某些地方,高調處讀破音,聲音帶哭腔等現象。所以,在情感投入的前提下應注意聲音的控制。二是過于注重發聲技巧,感情匱乏。有些朗誦者在表達過程中,過分注重發聲技巧的展示,朗誦時,對作品中的停頓、節奏基本上都是事先確定好的,非常容易形成所謂的“播音腔”。許多播音主持科班出身的朗誦者,在舞臺上太過于注重發聲的技巧和聲音的完美,這樣就容易忽視深度挖掘作品的內在情感。因此,想要將朗誦的情感處理得如行云流水,親切自然,就必須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這樣也才能在朗誦時調動表達技巧,更好地表達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自己體會朗誦作品,揣摩出每一句話的情感,透徹的理解作品了,朗誦時才能表演得渾然天成。
二、調動朗誦情感的內在方法
白居易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誦需賦予情感,沒有情感的朗誦是缺乏靈魂的,只能形似而做不到神似,所能達到的境界止而不前。情感的建立需要朗誦者深刻把握作者所思所想,并運用朗誦技巧將文字清晰明了,聲情并茂地轉化為有聲作品。
1.感悟作品,把握基調
譜曲中的主旋律主調子被稱為基調,而朗誦中的基調指文學作品的基本情調,它代表的是這篇文學作品總的思想內涵與態度。若想完成一份好的朗誦作品,就需要充分把握作品所蘊含的內涵,作者完成這份作品的思想態度,深入揣摩作品中所要闡述的思緒及感悟,緊緊圍繞住作品的感情基調。依據不同的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不同基調在朗誦中進行調整。同時,我們有必要了解作者創作文學作品的背景,因為有助于我們把握作品的基調去適時地調整朗誦風格。如《漢江臨眺》,唐朝詩人王維受命南巡, 顯赫一時, 一字千鈞,好不風光。詩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正是作者在春風得意之時所吟唱。而他的另一部作品《使至塞上》,正是作者被排擠出朝廷,落魄失意時,故有“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這樣的詩句表達出悲戚凄涼的情感。兩首詩背景不同,作者思緒不同,自然作品的基調不同,因而朗誦的風格也不同,在朗誦過程中需從感情色彩和聲音色彩中去調整朗誦風格以達到與作品情感的一致。另外,為了演繹出好的作品,“功夫在詩外”是極其重要的,“詩外”的功夫就體現在朗誦者閱歷及學識的廣度。閱歷源于生活,朗誦者要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生活接觸面,豐富閱歷深化感悟;多讀好的文章,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多思考多感悟其中的基調,不可脫離基調,單純用技巧來進行朗誦表演,只有深入把握住基調,詮釋出來的作品才會更加動人,情感的表達才會更加完美且生動,真正意義上做到聲情并茂,賦予朗誦作品靈魂。
2、內心感受,表達情感
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對朗誦者來說,朗誦活動就是一種藝術活動,其核心就是在朗誦中將作品豐富的情感通過語言的生動活力表達出來。若朗誦者不能將情感表達出來,缺乏感染力,那這就是一次失敗的朗誦。因此,在朗誦中要想具有感染力,引發聽者情感上的共鳴尤為重要,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感受作品,畢竟感受是人們對現實事物所作出的情感反應。富有感染力的朗誦應該是將自己心中曾經的情感波瀾喚起,再通過朗誦技巧來表達出這種感情,感染聽者,喚起聽者的共鳴,這才真正地將朗誦視作藝術活動。”這里所說的“曾經的情感波瀾”,是指每個人在自身年齡、閱歷及背景中以及在平常生活中曾有的情感體會,這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不同,從而每個人對生活的感受也不相同。而對生活感受的廣度和深度,又會影響到朗誦者對朗誦作品是否把握到位的程度。為使作品情感的表達準確得當,朗誦者一定要細致、全面、深入的揣摩朗誦作品的內容才行,以作品的意境作為朗誦情感的出發點,以自己的主觀認識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作為情感的觸發點, 在朗誦時感情要跟著作品的節奏而調動,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讓聽眾更容易體會到朗誦者的思想情感,心有所動。
3.發揮想象,形成畫面
要成為優秀的朗誦者,就要學會洞察朗誦作品中所敘述的事物、描繪的景象,使聽眾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受,仿佛置身其中,這就需要朗誦者張開想象的翅膀、大開腦洞發揮豐富的聯想。這種想象力從哪里來呢?首先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的觀察,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對朗誦者來說,直接的個人生活閱歷是有限的,朗誦作品中所描繪的情景、事件,一般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親自去體驗,那么,就需要借助間接的生活閱歷,例如書、電視中的畫面以及平時的道聽途說來展開想象,在心里描繪出作品中的畫面。因此, 朗誦者需跟隨朗誦作品中所表達的意境,在腦海中形成相對應的畫面,展現出情景交融的生動形象,使得人在畫中游,如身臨其境一般。朗誦者想象越豐富,生活體驗越精彩,通過作品腦海中形成畫面的速度就越快, 展示出的內容也就更加豐富。所以, 在平常的生活中,朗誦者對外界事物要樹立其敏銳觀察力,能透過現象產生細膩的情感,培養自己藝術的提煉能力。
三、提升朗誦情感的外部策略
朗誦表演時為了達到舞臺上的藝術效果,除了朗誦者的個人朗誦技巧外,還需要采用各種藝術手段。例如朗誦者本身的表情、手勢等動作;外在的如服裝、化妝、配樂的運用等來增加其藝術感染力。
朗誦常常伴隨有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等體態語,這些體態語叫做副語言,這些表達手段也叫副語言表情手段。副語言表情手段運用對語言表達起到補充、輔助的作用。副語言手段的運用得當對朗誦是“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運用的原則是協調、自然、一致。雖然副語言的運用能加強朗誦的情感傳遞效果,但朗誦時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不能像演戲一樣過于豐富。畢竟,朗誦不同于演戲,演戲時,演員不直接和臺下的觀眾交流,他作為劇中人物與觀眾是要分離的,只能與同臺的演員進行交流,而朗誦者與聽眾是必須直接交流的,處于同一個頻道,是通過聲音直接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的共鳴,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等僅僅是幫助傳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過度表演就會顯得滑稽。
朗誦者要想準備表達情感,服裝、妝容,就必須與朗誦的風格、內容相統一。在進行形象定位的時候,首先要準確把握朗誦情感的定位,其次了解朗誦的風格,最后朗誦者在挑選服裝以及化妝時要有一個明確的自我認識,要根據自己的臉型、膚色、身材等因素選擇適宜的裝扮,這就是一個內在跟外在的統一結合。朗誦者合理運用妝容服飾語言,對自己的外在形象進行恰當地修飾,既可以使觀眾對朗誦者有一個良好的觀感,也體現出朗誦者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和對觀眾的禮貌與尊重。因此,化妝、服飾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在朗誦者塑造個人形象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許多大型的朗誦常常伴有配樂,配樂具有強大的情感渲染力,是朗誦作品內容與其情感之間的有機紐帶。優秀的配樂可以很好地把音樂和聲音有機融合為一體,音樂旋律根據朗誦節奏的抑揚頓挫能更好地體現出整個朗誦表演的美感,為朗誦表演渲染氣氛,強化了朗誦的情感表達。專門為朗誦設計創作的配樂,可以很好地為語言結構的起承轉合和朗誦節奏的跌宕起伏做到恰當的鋪墊和補充。朗誦配樂在不同的朗誦作品中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朗誦,在朗誦表演前先用音樂做鋪底,然后再隨著配樂的低潮開始朗誦,這樣就起到展開故事的作用。有的朗誦,剛開頭的時候并沒有進行配樂,而是當朗誦進行到高潮再開始配樂,這樣朗誦就有了鮮明的節奏變化,使得整個朗誦表演富有明顯節奏感。
情感在朗誦中的地位至關重要,沒有情感的表達是形似而神不在。在朗誦過程中可以通過運用相應的技巧完成內心情感的調動,也可以加以外部策略對情感進行修飾和支撐,使朗誦的感情表達更為充分完整。針對朗誦中情感表達時遇到的問題,有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真正達到“音美,形美,意美”的要求,完成朗誦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誦美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6.
[2]趙兵,王群.朗誦藝術創造[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3]高麗鳳. 淺析詩歌朗誦配樂的藝術表現力[J]. 語文建設,2015,03.
[4]楊文華. 朗誦訓練中的情感培養[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5]康燕梅. 論演講與朗誦的區別[J]. 咸陽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