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摘要] 目的 分析輸卵管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方法 隨機抽取2011年5月—2015年3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23例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患者,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3例患者出現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其中黃體期手術9例,哺乳期5例,終止妊娠后及月經干凈后各4例,其他1例,主要原因是手術選擇時期掌握不準確。 結論 輸卵管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嚴重影響育齡期婦女身心健康,在為其開展輸卵管絕育術時,要掌握好手術指征,并規范操作,進而減少異位妊娠發生率。
[關鍵詞] 輸卵管絕育術;異位妊娠;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1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3(b)-005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cause of ectopic gestation after tuba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Methods 2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ctopic gestation after tuba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5 were randomly extra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Ectopic gestation after tuba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occurred to 23 cases, among them, 9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in luteal phase, 5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in lactation phase, 4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gestation, 4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after the menstruation was clean, 1 case was the other case, and the inaccurate choice of the operation time was the main reason. Conclusion Ectopic gestation after tuba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has a severe effe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and we should master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s and have a standardize operation thus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ectopic gest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conduct of tuba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Key words] Tubal sterilization operation; Ectopic gestation;Analysis
輸卵管絕育術是一種安全、永久性節育方法,是通過手術將輸卵管結扎或用藥物使輸卵管腔粘連堵塞,阻斷精子與卵子相遇而達到絕育[1]。輸卵管結扎術是國內應用最廣的絕育方法,具有切口小、組織損傷小、操作簡易、安全、方便等優點。適應于要求接受絕育手術且無禁忌證者;患嚴重全身疾病不宜生育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輸卵管再通,絕育有1%~2%再通率。操作時手術者可能出現誤扎、漏扎輸卵管,引起輸卵管再通,導致患者節育失敗,進而出現異位妊娠,給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該研究旨在分析輸卵管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為此回顧性分析該院2011年5月—2015年3月23例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并回顧性分析該院2011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23例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28~41歲,平均年齡(32.6±2.8)歲。發病時間:術后4個月~6年,平均發病時間為(3.9±0.8)年。23例患者中,尿檢呈HCG陽性17例,弱陽性6例。23例患者中,8例在該院行輸卵管絕育術,其余15例患者均在院外行絕育術。
1.2 方法
1.2.1 術后合并異位妊娠診斷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檢查前排空患者膀胱,將探頭頻率設置為3.5 MHz,進行腹部多切面探查。后將探頭頻率設置為 8 MHz,取患者截石位,采用陰式探頭經患者陰道進行掃查。
1.2.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23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陰道彩超檢查結果,總結引起輸卵管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
1.3 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的診斷標準
(1)停經;(2)腹痛并伴有嘔吐、肛門墜脹;陰道不規則流血;(3)尿檢HCG呈陽性或弱陽性,且β-HCG指標上升;(4)盆腔積液[2-3]。
2 結果
2.1 異位妊娠原因
根據患者臨床資料顯示, 黃體期39.2%,哺乳期21.7%,終止妊娠后及月經干凈后各占17.4%,其他1例,為4.3%,導致23例患者出現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是輸卵管絕育手術選擇時期非常重要,應避開黃體期及哺乳期等時期,見表1。
3 討論
3.1 異位妊娠診斷
受精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稱為異位妊娠,習稱宮外孕。異位妊娠依受精卵在子宮體腔外種植部位不同而分為:輸卵管妊娠、卵巢管妊娠、腹腔妊娠、闊韌帶妊娠、宮頸妊娠。輸卵管妊娠占異位妊娠95%左右,輸卵管絕育史及手術史者,輸卵管妊娠的發生率為1%~2%[4]。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嚴重威脅育齡期婦女身體健康,通過超聲檢查能夠對輸卵管異位妊娠患者包塊情況、腹盆腔積液范圍做出初步判斷,可及時對患者做出診斷,進而為臨床診療活動提供良好的診斷依據[5-6]。該組23例患者通過腹部多切面探查與陰道掃查相結合的超聲檢查方法來進行診斷,彩超檢查結果為:右側輸卵管異位妊娠9例,左側14例;未破裂型6例,破裂型9例,流產型8例。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未出現誤診和漏診現象。
3.2 輸卵管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分析
由以上結果可知,23例患者中,月經期開展手術1例(4.3%),月經干凈后開展手術4例(17.4%),終止妊娠后開展手術4例(17.4%),哺乳期開展手術5例(21.7%),黃體期開展手術9例(39.2%)。根據患者臨床資料表明,導致輸卵管絕育術后合并異位妊娠的主要原因包括兩點[7]:首先,手術適應證掌握不牢固,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因素是手術時機選擇不當,從該組23例患者中共有1例月經期開展手術,5例哺乳期開展手術,9例黃體期開展手術即可看出,以上結果與胡春秀等人[8]在關于輸卵管妊娠患者的輸卵管超微結構與功能改變的研究一文中的結果相一致,具有臨床意義。
3.3 防治方法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多年臨床工作經驗,認為在為育齡期婦女開展輸卵管絕育術時,應做好以下幾點內容:
3.3.1 嚴格掌握患者手術指征 掌握好患者的手術指征,詳細詢問患者是否存在手術禁忌癥。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正確選擇手術時間,非孕婦女在月經干凈后3~4 d。人工流產或分娩后宜在48 h內施行手術。哺乳期或閉經婦女應排除早孕后再行絕育術。術前嚴密觀察患者輸卵管情況,發現炎癥或盆腔出血等癥狀后,要及時為患者進行抗炎處理,嚴重消除后方能開展絕育術。
3.3.2 熟練操作輸卵管絕育術 手術醫師要具備高超的專業技術,操作時手術者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嚴防誤扎、漏扎輸卵管,引起輸卵管再通,導致絕育手術失敗。同時保證結扎位置正確和結扎線的松緊程度,進而避免患者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現象。規范操作,正確選擇結扎線,不宜過細也不宜過粗,杜絕誤扎其他組織現象的發生。
綜上所述,進一步減少輸卵管絕育術后輸卵管再通并發癥,避免絕育手術失敗,導致患者再次懷孕,還要防止輸卵管妊娠破裂,避免患者出現大出血,預防相關并發癥,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在為育齡期輸卵管絕育術實施輸卵管絕育術時,要掌握好手術指征,并規范操作。針對已經發生異位妊娠的患者,要詳細詢問病史,根據其臨床癥狀表現及相關檢查確診,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樂杰. 輸卵管絕育術[M].婦產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 蒲元芳,田闐,吳光平,等.3組常用方法治療輸卵管妊娠的療效和生育結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1):1560-1561.
[3] 孟煒.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發病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及非淋菌性宮頸炎防御機制的實驗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3,9(1):50-52.
[4] 盧瑤,夏春玲.形狀記憶輸卵管避孕材料與其他輸卵管避孕材料的特點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47):8263-8268.
[5] 王曉.剖宮產子宮切口并發癥—切口妊娠、切口憩室、切口愈合和不良180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 3(1):401-405.
[6] 何佩.絕育患者輸卵管吻合術后妊娠結局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3(1):16-20.
[7] 程云俠,胡秉霞.輸卵管絕育術后異位妊娠36例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25(5):312-313.
[8] 胡春秀.輸卵管妊娠患者的輸卵管超微結構與功能改變的研究[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4,5(1):145-148.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