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敏 郭亮軍
摘要: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臨床惰性常導致醫(yī)生和護士忽略患者的病情,是臨床護理的一個障礙[1]。認知治療是心理干預的重要方法,其注重患者的信念、思維及推理等,可對患者的不合理情緒及錯誤認知通過認知重建加以糾正,促進認知一情感一行為三者間的和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2]。
關鍵詞:認知干預;自我效能干預;中年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
1 理論基礎
1.1認知干預理論 認知干預是指通過改變或影響個體已有的認知思維模式來影響個體的(運動)行為水平的各種主動措施。Clare[3]將認知干預分為三個不同內涵的概念:①綜合認知刺激(Generalcognitive stimulation):強調以一種非特異性的方式進行一系列千預活動,旨在提高目標人群的認知和社會功能。②認知訓練(Cognitive training):主要包括使用一系列標準化工作任務,針對特定方面的認知進行指導性訓練(如記憶、語言、注意力和執(zhí)行能力等)。認知訓練通常是在一個小群體中通過一系列標準化的程序進行干預。③認知康復(Cognitive rehabilitation):主要針對特定日常活動能力的一系列個體化干預方案,旨在改善與日常活動相關的實際困難。
1.2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指人們對自己實施和堅持某特定行為且達到預期期望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履行某種能力的自信心[4]。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人類的行為受人的認知形成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期望的影響。
1.3自我管理理論 糖尿病遵醫(yī)行為的概念經(jīng)歷了從依從性、遵守性到自我管理的演變過程。社會生態(tài)模型是Glasgow等[5]對糖尿病遵醫(yī)行為研究提出的最新理論模型,用以解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2000年,Glasgoe等[6]對該模型進行了修正,提出四水平層次金字塔型社會支持和影響模型。四個水平層次代表了社會支持的資源,包括應對、親密關系、環(huán)境、文化四個方面。其中應對是指個體的內部因素,包括遺傳、態(tài)度、信念和人格等。
2 自我效能在心理認知、自我管理行為中的應用
2.1自我效能相關影響因素 糖尿病控制成功的關鍵在于良好的自我護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是影響患者自我護理、自我管理和治療依從性的關鍵。
2008年,馬愛霞[7]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顯示,治療措施、提高疾病知識水平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而心理狀態(tài)中抑郁的存在明顯地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劉維維[8]對135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調查結果為,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血糖控制的感知和病程。朱紅等[9]的調查顯示,14.4%的調查對象在規(guī)律鍛煉方面自我效能水平較低。
2.2不同人群間自我效能狀況 對社區(qū)、門診及住院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研究表明,門診及住院患者在飲食控制、規(guī)律鍛煉和預防處理高/低血糖方面自我效能較低;而年齡越大,自我效能越高;病程越長,規(guī)律鍛煉和足部護理的自我效能越低[9]。男性糖尿病患者在醫(yī)療控制自我效能方面比女性患者高[8]。
2.3自我效能與心理認知相關性 健康教育理論的四種模式,健康教育信念模式、動機訪談技術、跨理論模式、授權教育模式與自我效能的應用研究指出,干預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提高,并促進了患者的行為改變[10-13]。
農(nóng)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識、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管理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14]。而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與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支持等呈顯著負相關,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在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刺激時采取了較多的消極應對方式,使其獲得的主觀支持較少,且對支持的利用也較低[15]。
對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指出,因糖尿病導致的與生活規(guī)律相關的痛苦表現(xiàn)較明顯,自我效能水平與心理痛苦程度呈負相關[16]。
2.4自我管理與心理認知相關性 對自我管理態(tài)度積極的患者是指擁有技能、知識、信心且有動機參與成為有效照顧團隊成員的患者[17]。石蓮桂等[18]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積極度的研究顯示兩者之間呈正相關,2型糖尿病患者總體自我管理行為平均得分為71.52分,積極股總體平均分為54.56分,缺乏自我管理的知識和信心。趙海燕等[19]的研究也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心理一致感呈正相關,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一致感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3 認知干預在糖尿病中的研究
目前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認知干預研究的干預措施主要有干預訓練[20]、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21]、專科護士知識認知干預等幾方面。具體為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教育,鼓勵家屬參與溝通,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社會干預,成立糖尿病健康俱樂部等。
觀察指標包括記憶狀況[20],遵醫(yī)行為、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血糖控制療效,接受胰島素治療率、空腹血糖正常率[21],藥物治療依從性[22]等幾個方面。
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認知干預后,患者在遵醫(yī)行為、藥物治療依從性、接受胰島素治療率、血糖控制正常率等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
4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提示在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個體化、同伴、集體教育,提高患者對控制疾病的信心,增強患者對疾病的理解,關注疾病對個人的心里影響,幫助患者正確看待疾病對生活的影響,從而幫助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但由于上述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借鑒和使用研究結果時要慎重,建議對特定的研究人群進行持續(xù)的、反復的評估作為干預的指導基礎。
參考文獻:
[1]Van Bruggen.Clinical inertia in general practice:widespread and related to the outcome of diabetes car[J].Fam Pract,2009,26(6):428-436.
[2]李小云,張靜平,彭芳,等.認知心理干預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情緒管理及治療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1):84-86.
[3]Clare L.Cognitive training and cognitive rehabilation for people withearly-stage dementia[J].Rev Clin Gerontol,2003,13(1):75-83.
[4]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 Rev,1977,84(2):191-215.
[5]Glasgow RE,Eakin EC.Dealing with diahetes selfmanagement[M].Anderson BJ,Rubin RR.Practical psychology for diabetes clinicians:How to tleal with the key behavioral issues faced by patients and health care teams.Alexandria,VA: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lnc,1996:53-62.
[6]Glasgow RE,StryvkerLA,Toobert DJ,etal.A social-ecologic approach to assessing support for disease management:the chronic illness resottrces survey[J].J Behav Med,2000,23(6):559-583.
[7]馬愛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山東大學,2008.
[8]劉維維,彭慶蓮,姜艷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8):11-13.
[9]朱紅,謝娟,劉新民,等.不同群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1):78-81.
[10]Craig R,Casey R.Disability and health behavior change[J].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11,(4):19-23.
[11]Renata KM,Daniel WM.Review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promoting health behavior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29:283-293.
[12]Claudio RG,Karly SM.A research agenda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and relevance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for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1,12(1):7-12.
[13]Ashford S,Edmunds J,F(xiàn)rench DP.What is the best way to change self-efficacy to promote lifestyle and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Health Psychol,2010,15(pt2):265-288.
[14]魏潔.農(nóng)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識、自我效能感與自我管理行為相關性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醫(yī)學院,2013.
[15]劉曉英,周曉歌,王秀榮,等.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及人格特征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6-128.
[16]韓文芩,劉曉穎,王永利,等.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與心理痛苦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5A):67-69.
[17]Von Korff M,Gruman J,Schaefer J,et al.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chronic illness[J].Ann Intern Med,1997,127(12):1097-1102.
18石蓮桂,吳艷平,張麗芳.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積極度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5):10-12.
[19]趙海燕,隋樹杰,徐龍猛.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心理一致感的相關性[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5,14(2):13-16.
[20]王秀霞.認知干預對2型糖尿病認知功能減退患者的研究進展[R].中華護理學會全國第7屆糖尿病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2009,7(12):81-84.
[21]羅麗娟.心理護理及認知干預對2型糖尿病初診患者的積極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6):317-318.
[22]陳遠華,趙文婧,胡瓊燕.知識認知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惰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5):132-133.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