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摘要:目的 研究兩種體位矯正持續性枕后位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及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隨機選取110例確診為持續性枕后位的產婦,根據在分娩過程采用的不同體位而被分為側臥組和仰臥組,分別為54例和56例。側臥組產婦采取的體位為先同側后對側俯臥位或先對側后同側俯臥位,根據側位的改變,根據重力因素以及子宮收縮力等合力改變胎頭分娩的位置。仰臥組產婦則為常規的仰臥位。觀察分娩狀況和妊娠結局情況。結果 側臥組產婦的陰道自然分娩率高達66.67%,明顯高于仰臥組產婦的30.36%,且側臥組產婦的宮縮乏力率、陰道撕裂率顯著低于仰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側臥組阿氏評分較高,胎兒出生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明顯少于仰臥組,產中、產后出血的概率也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分娩過程中,采用先同側后對側俯臥位或先對側后同側俯臥位的體位,可明顯改善胎位,提高自然分娩的概率,減少胎兒和產婦的損傷,改善結局。
關鍵詞:枕后位;體位糾正;自然分娩;妊娠結局
難產的發生不僅對產婦且對新生兒也是嚴重的傷害,胎頭位置異常是導致難產的原因,持續性枕后位的發生率最高,占難產原因的三分之一[1]。在分娩過程中,可能通過體位的改變而使得枕后位轉變成為枕前位進而順利分娩,提高陰道分娩的概率。本文的研究旨意在于探討兩種體位在矯正持續性枕后位進而提高自然分娩的概率、改善妊娠結局中的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隨機選擇確診為持續性枕后位的產婦110例,所有產婦均被影像學檢查及臨床醫生判斷明確診斷為足月妊娠者。按照不同體位分娩將產婦分為側臥組54例和仰臥組56例,側臥組產婦年齡范圍為22~36歲,平均年齡為(28.9±4.1)歲,孕周為39~42 w,平均孕周為(40.8±1.3)w;仰臥組產婦年齡在23~35歲,平均年齡為(29.1±3.8)歲,孕周為38~42 w,平均孕周為(41.0±1.22)w,分析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娩前:對兩組產婦進行常規檢查,評估產婦的身體狀態,分析胎方位,記錄基本資料,當產婦出現疲乏無力、焦慮緊張等情緒時,可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且告知不用擔心,提高產婦信心。做好產前準備,記錄產婦分娩過程情況、產程異常情況、分娩結局情況等。分娩中:側臥組產婦主要是體位指導,經B超檢查根據脊柱側行方向指導產婦采取側臥位,左枕后位時則采取左側臥位待產,當檢查發現變為枕橫位時則轉變為右側臥位分娩。產婦在做側臥位時應保持下側腿伸直,同側的臉部、胸部、腹部緊貼產床,對側含胸屈膝,抬高床尾使臀部升高,若宮縮不明顯可靜滴宮縮素加強宮縮,當符合分娩指征時可正常體位分娩。仰臥組產婦則采用常規的仰臥為主的自由臥位待產。在分娩過程中隨時觀察和記錄,分析兩組產婦分娩的不同,了解妊娠結局。分娩后:兩組均行常規的操作,對兩組產婦和新生兒的身體狀況等一般信息進行匯總、總結并記錄。
1.3觀察指標及標準[3] 本研究所要觀察的指標有產婦分娩情況、產程情況、分娩結局等,分娩情況主要觀察產婦自然陰道分娩、陰道助產、剖宮產的發生率,以及宮縮乏力、陰道撕裂傷的發生率。分娩結局:阿氏評分的分數越小,表明新生兒窒息情況越嚴重,重度窒息的分數為0~3分,輕度窒息則為4~7分,8分以上為正常新生兒,滿分為10分;產婦的出血量的測量方法為衛生棉稱重法。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 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兩組產婦的分娩情況對比 側臥組產婦的自然陰道分娩率為66.67%,明顯高于仰臥組產婦的30.36%,同時陰道助產、剖宮產的發生率則低于仰臥組,側臥組產婦在分娩期間發生宮縮乏力、陰道撕裂的概率也少于仰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產婦分娩結局對比 分析兩組產婦的結局可知,側臥組產婦的阿氏評分明顯高于仰臥組,且胎兒和產婦的不良反應也顯著低于仰臥組,經統計學對比可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持續性枕后位可導致繼發性宮縮乏力、產程延長、胎先露下降延緩或停滯、宮頸水腫等,對胎兒是非常大的傷害,也可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使其在分娩過程中出現大出血,甚至影響產婦生命。發生持續性枕后位的原因較多,公認的因素有子宮收縮乏力、胎頭俯屈不良、頭盆不稱、骨盆異常等,且以上因素也會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加大發生持續性枕后位的發生概率[2]。在治療之前,首先應該確定引起持續性枕后位的原因,排除原因,其次為改變枕后位,產力的因素在處理持續性枕后位中非常重要,持續性枕后位導致的難產會因為產力的調整而有所改善,但需要產婦的配合和靜滴藥物,有一定風險[3]。持續性枕后位的處理宜早不宜晚,在第一產程就應快速處理,因為當胎兒在羊水中時,雖然有各方面的力量使得胎兒相對位置固定,或輕度旋轉或固定,但是羊水的阻力畢竟較小,胎兒在其中可通過羊水的浮力和自身重力形成耦合力,因此,可通過改變體位而對胎兒產生相應的旋轉力,使得改變胎方位,有利于自然分娩[4]。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探討體位的改變對于改善持續性枕后位的自然分娩率和妊娠結局的作用,側臥組產婦不僅有較高的自然分娩率,高達66.67%,明顯降低了剖宮產率,且陰道撕裂傷、宮縮乏力等也明顯少于仰臥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側臥的方式,可明顯改善持續性枕后位產婦的分娩方式,減少產婦損傷。側臥組產婦的總產程時間平均為10.98 h,高于仰臥組的16.38 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側臥的方式可減短產程時間,對產婦和醫生均有好處。分析妊娠結局可發現,新生兒和產婦發生不良癥狀的情況,側臥組明顯低于仰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側臥的體位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損傷。
綜上所述,待產時改變體位可改變持續性枕后位的胎方位,促進自然分娩,改善妊娠結局,可推薦。
參考文獻:
[1]孫會蘭.持續性枕后位臨床預防及治療[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21):53-55.
[2]王俊秀.跪姿及同側側俯臥位矯正枕后位的臨床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4):464-464.
[3]胡繼玲.矯正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的兩種方法比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49-50.
[4]周紅林.體位改變聯合手轉胎頭糾正胎頭位置異常的臨床效果及對分娩方式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5):5874-5876.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