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華


摘要:目的 評價適應心理護理在高血壓病性心臟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4月,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納入患者61例,分別采用適應性心理護理、常規心理護理,對比相關指標。結果 4 w后,觀察組與對照組SAS、AIS評分低于確診后次日,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GSES評分高于確診后次日、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要求提前出院率、不良事件合計例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適應性心理護理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關鍵詞:高血壓性心臟??;適應性;心理護理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我國高血壓發病率約為18.8%,35~74歲成人發病率約為27%,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口老齡化,高血壓發病率逐年上升[1]。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可致心臟結構功能改變,引發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以早期左室舒張功能減退、左室肥厚(LVH)為主要病理表現,LVH是判斷高血壓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LVH還是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子[2]。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傳統的心理護理方法較簡單,主要以口頭宣教、安撫為主,缺乏理論指導[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4月,醫院收治的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②認知、精神均正常;③以高血壓性心臟病為主癥;④原發性心臟病,未合并其它類型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⑤初診確診;⑥知情同意。共納入患者114例,其中男64例、女50例,年齡67~84歲、平均(77±7)歲。左室質量指數:男性125~131 g/m2,女性108~113 g/m2。高血壓病程5~24年、平均(8.4±5.3)年。有住院史101例,有危重癥發病史43例。合并癥:糖尿病11例、慢性支氣管炎61例、高脂血癥76例。據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程、病史、合并癥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心理護理方法,通過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答疑解惑,減輕患者顧慮,以積極的態度感染患者,鼓勵家屬陪護。觀察組:以適應性理論指導心理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1.2.1人格適應性 關注特殊人格患者,幫助適應性不強人格患者盡快認清事實、走出心理困境。采用引導式交談,針對患者心理癥結,找出問題。交談順序:了解問題→揭示辨明問題→剖析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調調動患者積極因素,尋找克服不利因素的措施。
1.2.2認知態度適應性 護士先問詢患者期望,而后進行健康教育,客觀的解釋各項治療與護理必要性,先建立認知而后再進行治療,進行事前宣教、心理支持。
1.2.3護患關系適應性 在日常工作者,護士把握好度,態度需周到、熱情、體貼,主要方法包括:①深入了解患者病史;②認真傾聽患者主訴,了解患者心理、生理感受,使患者第一時間感受到護士的態度;③在護理過程中,設法讓患者參與,多征詢患者意見,了解患者感受,減輕患者被動感;④把握好護患關系的度,做好相互尊重。
1.3觀察指標 確診后到4 w后復查(包括住院期間、院外)不良事件發生例,心血管事件、拒絕治療、要求提前出院、暴力行為、護患糾紛、延遲出院、轉ICU等。確診后次日、4 w后,患者焦慮量表(SA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量表評分[4]。
1.4統計學處理 WPS收集錄入數據資料,以SPSS 18.0軟件包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若服從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表示,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表示檢驗水平。
2 結果
2.1量表評分 4 w后,觀察組與對照組SAS、AIS評分低于確診后次日,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GSES評分高于確診后次日、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良事件 觀察組要求提前出院率、不良事件合計例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適應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的條件,心理適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主動調節做出能動反應,使自身心理活動、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境變化與自身發展要求,使主體與環境達到新平衡的過程。高血壓性心臟病適宜性護理理論基礎:①人格是指患者個人精神與身體特征的總和,不同人格患者對于確診高血壓性心臟病表現不盡相同,情緒不穩、謹慎、以自我為中心患者往往難以適應自身患病,不信任診斷結果,拒絕治療,要求轉院,在知道自己患病后往往有人格變化;②高血壓心臟病往往因血壓控制不理想導致,在確診后,需強化疾病管理,疾病管理從普遍強度到高強度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③護患關系是影響患者心理適應性的重要因素,現代護患關系不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而是相互滲透的關系。初診特別是老年患者往往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可能會對護士投入較多的感情,護士行為、態度很大程度可影響患者。
據此,開展針對的適宜性心理護理工作,結果顯示觀察組4 w后SAS、AIS評分低于對照組,GSES評分高于確診后次日、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了低于對照組,提示適宜性心理護理確實有助于提高患者依從性,幫助患者盡快適應新的生理、心理、疾病診護環境。
綜上所述:適應性心理護理有助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1):3-21.
[2]Jissho S,Shimada K,Taguchi H,et al.Impact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n the occurrence of e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The Japanese trial to assess optim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ATOS)[J].Cire J,2010,74(5):938-945.
[3]鄭日昌.心理測量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