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

摘要:目的 探討提前孕周矯正胎兒臀位的療效。方法 分析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10月~2015年12月矯正胎兒臀位患者48例臨床資料,觀察不同孕周矯正胎兒臀位的療效情況。結果 矯正胎兒臀位48例。A組:提前孕周(28+3~30+1w)矯正胎兒臀位38例(79.16%)治療,B組:孕30周(孕30+1~32+2w)以后胎兒不能自然回轉成頭位行矯正胎兒臀位10例(20.83%)治療,A組矯正成功率明顯大于B組。結論 對相同孕周胎兒偏大、孕婦偏胖的胎兒臀位,采用提前孕周矯正胎位,其成功率明顯提高。
關鍵詞:提前孕周;矯正胎兒臀位;臨床效果
臀位(臀先露)為產科最常見的胎位異常,占妊娠足月分娩總數的3%~4%,以骶骨為指示點,有骶左(右)前、骶左(右)橫、骶左(右)后六種胎位[1]。在妊娠30 w以前,胎兒臀位較多見,妊娠30 w以后多能自然回轉成頭先露[2]現今由于孕婦大多營養過剩,偏胖、嬌氣、活動量過少、胎兒偏大,胎兒的空間相對偏小,因此胎兒到妊娠30 w后有的不易自然回轉。胎位異常將嚴重影響母嬰安全,是導致剖宮產率增多,危產兒發病率、死亡率增多的一個因素,為了提高平產率,降低母嬰死亡率,本人探索提前孕周矯正胎兒臀位的有效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08年10月~2015年12月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矯正胎兒臀位48例,按孕周分為兩組:A組:38例孕28+3~30-1 w,B組:10例孕30+1~32+2w,均單胎,孕婦偏胖,胎兒較同孕周偏大,初產婦年齡為21~32歲,46例,占總數的95.83%,經產婦22~38歲,2例,占總數的4.17%,余一切正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
1.2方法 對A.B兩組患者首先行心理治療:患者知道胎位異常,會有恐懼心理,要進行孕期宣教,讓患者增加平產信心,指導孕婦做好矯正胎位(臀位)的心理準備,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得到患者的配合后行推拿按摩治療:①拍打法:用拍打法輕拍打雙下肢左右各1 min,使下肢肌肉放松,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以增加血液循環;②捏法:用雙手捏雙腳腳趾左右各1 min,達到舒筋通絡行氣活血;③一指禪法:用手拇指腹部按壓左右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3])處的至陰穴各1 min,以刺激轉胎穴,舒經活絡、調和營衛,施行推拿按摩法時,不能用力過大,以免損傷皮膚,三種手法依次進行,早晚各1次/d,最后,行胸膝臥位治療:推拿按摩后,排空膀胱,活動頭頸部,以免體位不當造成失枕(也叫落枕),然后雙膝與胸成同一平面,腹部離開平面,盡量騰空,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上,雙膝對稱,頭偏向一側,做好準備后就開始計時,有效時間15~20 min,早晚各1次(1 d為1療程),治療過程中,若有胃腸不適或腹痛就停止操作,轉胎成功后,為了避免胎兒轉成頭位后又轉成斜橫位,甚至轉成臀位,影響胎頭入盆,孕婦還須堅持1~3 w(隔天1次)的胸膝臥位,以鞏固胎位正常,使胎位不能立轉。
以上方法,早晚各1次/d,每次整個療程需40 min,因時間長,在治療過程中孕婦不易堅持,所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按規定完成,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療效判定標準 48例患者均用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治療3~4 d成功的為顯效,5~7 d成功的為有效,10 d以后未成功的則無效。
2 結果
48例患者均用相同的治療方法,相同的判斷標準,不同的孕周治療,A組:提前孕周(孕28+3~30-1w)治療的共38例,其顯效的24例,占總數的63.16%。有效的共12例,占總數的31.58%。無效2例,占總數的5.26%,其中:1例是孕婦未能堅持,另1例是在操作的過程中腹痛,于是停止操作。B組:孕30周(孕30+1~32+2w)以后不能自然回轉的10例患者中顯效的4例,占40%,有效的4例,占40%,無效2例(2例孕婦轉胎治療未成功)占20%。見表1。
3 討論
矯正胎兒臀位的時間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孕婦的身體情況及胎兒的發育情況而選擇恰當時間,現在孕婦大多因營養過剩造成胎兒過大、胎兒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小,孕婦偏胖,又不愿運動,嬌氣、胎兒不易轉動,因此,本人探討糾正胎兒臀位時,同一孕周胎兒偏大孕婦偏胖的可提前孕周進行糾正胎位治療,經過多年臨床探討,總結出了以上方法,此方法簡便,尤適宜基層醫院開展實施,只有轉胎兒臀位為頭位成功,使胎位正常,才能提高平產率,有效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樂杰,謝幸,林仲秋,等.婦產科學[M].第7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198-199.
[2]曹澤毅,翁梨駒,郎景和,等.中華婦產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0:3758.
[3]余大方,臧???,孫承南.推拿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1):40,48-49.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