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影
摘要:目的 探究腰-硬聯合麻醉的不同注藥速度對麻醉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02例需要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Ⅰ組(n=34)、Ⅱ組(n=34)、Ⅲ組(n=34),Ⅰ組的麻醉注射速度為10s,Ⅱ組的麻醉注射速度為15s,Ⅲ組的麻醉注射速度為20s,觀察對比三組患者的麻醉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 麻醉效果達到優良率Ⅱ組要明顯優于Ⅰ組和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之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差不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同的麻醉注射速度會對麻醉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將注射速度控制在15s左右最佳,患者的麻醉鎮痛效果較好,同時,注射時注意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提高麻醉效果。
關鍵詞:腰-硬聯合麻醉;不同注藥速度;麻醉效果
隨著人們對于麻醉技術更高的要求,注重在麻醉過程中的鎮痛效果和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1]。對麻醉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2],本次實驗選取了102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來探究在腰-硬聯合麻醉的過程中,不同注藥速度對麻醉效果產生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需要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的身體指標經檢測顯示患者均可以接受麻醉。排除標準[3]:①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②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③脊椎外傷或有嚴重腰背痛病史的患者。將102例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Ⅰ組(n=34)、Ⅱ組(n=34)、Ⅲ組(n=34)。Ⅰ組中,年齡22~36歲,平均(27.2±3.6)歲,身高150~168cm,平均(160.2±2.1)cm,體重42~65kg,平均(53.6±2.4)kg。Ⅱ組中,年齡23~34歲,平均(26.8±3.1)歲;身高149~169cm,平均(161.3±1.8)cm;體重43~64kg,平均(52.7±2.6)kg。Ⅲ組中,年齡21~37歲,平均(28.4±3.3)歲;患者152~168cm,平均(162.1±2.4)cm;體重42~66kg,平均(53.4±3.2)kg。三組患者在年齡、身高、體重等一般資料上比較沒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麻醉開始之前,讓患者先禁食禁飲6~8h,準備好麻醉過程中需要的吸氧面罩。其次,醫護人員在麻醉前要先檢查麻醉機、監護儀、氣源等的情況是否良好,避免在麻醉過程中出現突發狀況[4]。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血壓、心電、血氧飽和度進行檢測,觀察患者的情況是否適合進行麻醉。本次實驗選用的麻醉藥物為(0.5~1.0)%的利多卡因[5],同時還要準備好用于急救的藥品:阿托品、黃霉素等等。進行麻醉的具體操作為:取患者側臥位,選擇患者腰部2~3或3~4脊突間隙來作為穿刺點,以穿刺點為中心,在直徑15cm的范圍中進行消毒處理。隨后將穿刺針與患者皮膚成70°~80°角來進行麻醉藥物的注射,此時,三組患者的注藥速度各不相同:Ⅰ組的麻醉注射速度為10s,Ⅱ組的麻醉注射速度為15s,Ⅲ組的麻醉注射速度為20s。
1.3觀察指標 ①對三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觀察統計,按照優秀、良好、中等、差四個標準來進行評價,其中,優秀:麻醉誘導平穩、無躁動、無嗆咳及血液動力學變化,插管順利無損傷;良好:麻醉誘導時稍有嗆咳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中等:麻醉誘導經過不平穩,插管時有嗆咳、躁動,血液動力學不穩定,應激反應強烈;差:麻醉失敗,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術。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優良率(優良率=優秀+良好);②觀察三組患者在麻醉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三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 通過對三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的觀察,其中:Ⅰ組患者中,麻醉效果優秀的患者有8例,占23.5%;麻醉效果良好的患者有16例,占47.1%;麻醉效果中等的患者有8例,占23.5%;麻醉效果差的患者有2例,占5.9%,Ⅰ組患者的麻醉優良率為70.6%。Ⅱ組患者中,麻醉效果優良的患者有16例,占47.1%;麻醉效果良好的患者有14例,占41.2%;麻醉效果中等的患者有2例,占5.9%;麻醉效果差的患者數量為0,因此,Ⅱ組患者的麻醉優良率為88.2%。Ⅲ組患者中,麻醉效果優秀的患者有9例,占26.5%;麻醉效果良好的患者有14例,占41.2%;麻醉效果中等的患者有9例,占26.5%;麻醉效果差的患者有2例,占5.9%,Ⅲ組患者的麻醉優良率為67.6%。從統計的結果中可以得知,Ⅱ組的麻醉效果達到優良率的比例最高,整體的麻醉效果最好,明顯高于Ⅰ組患者和Ⅲ組患者,組間差異對比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通過對三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記錄,其中:Ⅰ組患者中,出現心率緩慢2例,占5.9%;血壓下降3例,占8.8%;惡心嘔吐1例,占2.9%;頭痛2例占5.9%;抽搐1例,占2.9%,Ⅰ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5%;Ⅱ組患者中,出現心率緩慢3例,占8.8%;血壓下降1例,占2.9%;惡心嘔吐2例,占5.9%;頭痛2例占5.9%;抽搐2例,占5.9%,Ⅱ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9.4%。Ⅲ組患者中,出現心率緩慢4例,占11.7%;血壓下降1例,占2.9%;惡心嘔吐3例,占8.8%;頭痛2例占5.9%;抽搐2例,占5.9%,Ⅱ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3%。從統計的結果中可知,三組患者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明顯差距,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大量的專家學者展開探究,本文針對這一要點也進行了實驗觀察,從實驗結果中得出,最佳的麻醉注藥速度控制在15s左右,患者的麻醉優良率最高,達到了88.2%,整體的麻醉效果較為可觀。
綜上所述,在實施腰-硬聯合麻醉的過程中,不同的麻醉注射速度會對麻醉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將注射速度控制在15s左右最佳,患者的麻醉鎮痛效果較好,同時,在注射時注意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減少患者不良反應,提高麻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晃.腰-硬聯合麻醉時不同注藥速度對麻醉效果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4,16(1):74.
[2]劉福平.腰-硬聯合麻醉時不同注藥速度對麻醉效果的影響研究[J].延邊醫學,2014,10(35):27-28.
[3]尹衛國.腰-硬聯合麻醉時不同注藥速度對麻醉效果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8):2555-2556.
[4]呂學文.腰-硬聯合麻醉時不同注藥速度對麻醉效果的影響[J].醫藥前沿,2012,18(22):206-207.
[5]楊彥貴.腰-硬聯合阻滯不同注藥速度在剖宮產術中應用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3):44.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