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卓 蒲文靜 高蓉
摘要:水腫是過多的體液在組織間隙或體腔中積聚,其發病機制包括兩個方面,傳統的實驗方法只能驗證血管內膠體滲透壓下降引起水腫的機制。因此,我們對實驗方法進行了改進,教學效果好。
關鍵詞:高職高專;水腫實驗;方法改進
水腫是過多的體液在組織間隙或體腔中積聚,其發病機制分為兩大方面:①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平衡,導致組織液生成大于回流;②體內外液體交換失平衡,導致水鈉潴留。在實驗中,我們常復制動物水腫模型驗證水腫的發生機制。
1 傳統蟾蜍下肢水腫實驗方法
在實驗中我們常用蟾蜍下肢灌流的方法復制水腫的動物模型,驗證教學中水腫的第一條發生機制。當血液和組織間液體的動態平衡失調時,組織液的生成量大于回量,過多的液體潴留在組織間隙或體腔則形成水腫或積液,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受以下因素的影響:①組織液生成力量與組織液回流力量對比,毛細血管壓和組織間液膠體滲透壓促進組織液的生成,血管膠體滲透壓和組織間液流體靜壓促進組織液的回流,②毛細血管通透性;③淋巴加流。上述一個或幾個因素同時或相繼失調,都可能成為水腫發生的重要原因。在實驗中任氏液替代了血管中的血液,血管中液體膠體滲透壓下降;同時使血管中無紅細胞,內皮細胞缺氧,微血管通透性升高;灌流速度快使微血管中的流體靜壓升高;剝皮時去掉了淋巴組織淋巴回流受阻;這些機制同時導致了蟾蜍下肢水腫。但用這一個實驗解釋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平衡引起水腫的機制尚有牽強之處。
1.1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淋巴管斷裂后會出現淋巴漏淋巴液從斷端流走,淋巴液大量流失。蟾蜍的皮膚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組織,去除蟾蜍的皮膚也就是去掉了蟾蜍的大部分淋巴組織,造成淋巴管斷裂,淋巴液漏出,并不會造成淋巴回流受阻。因此,剝皮去掉蟾蜍的淋巴組織不能引起蟾蜍下肢水腫。
1.2在水腫形成的機制中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會造成血漿內的血漿蛋白通過高通透性的毛細血管到達組織間隙,使組織膠體滲透壓升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從而導致組織液生成大于回流引起水腫。實驗中任氏液替代了下肢血管中的血液后,的確會引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因缺氧而出現損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升高,但此時血管內無血漿蛋白,這樣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升高不會造成織膠體滲透壓和血漿膠體滲透的變化,在此實驗中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對水腫形成沒有影響。
1.3快速向蟾蜍下肢動脈中灌注任氏液,可以加快血管內液體流動速度,從而增加流體靜壓,但水腫形成過程中流體靜壓的升高是由于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而非動脈血液流入增多,在分析實驗時容易給學生帶來水腫是由于動脈血流入過多的誤解。
因此,水腫實驗用蟾蜍下肢灌流的方法只能驗證血管內膠體滲透壓下降引起水腫的發生機制。
2 水腫實驗方法改進
我們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具體如下:①仍用制作蟾蜍下肢灌流標本,制作方法與經典實驗方法相同[1],只是在制作灌流標本時不去掉蟾蜍的皮膚,直接穿刺蟾蜍的腹主動脈,進行任氏液和高滲糖的灌流。②取大白鼠一只,用20%烏拉坦麻醉后,使其仰臥在兔臺上,固定四肢及頭部,雙后腿脫毛,分別在大白鼠膝關節上0.5cm處做記號,并測量該處大鼠腿的周長,打開大白鼠左下肢腹股溝處皮膚,找到該側股靜脈并結扎,使其靜脈回流受阻,同時找一條塑料管結扎大白鼠右側大腿根部,25min后觀察到大白鼠雙后爪明顯變成青紫色,分別測量大白鼠大腿記號處周長。得出結果:大白鼠后腿直徑明顯增粗,尤其是右后腿增粗明顯。
改革后的實驗保留了蟾蜍下肢灌流實驗,用以驗證血漿膠體滲透壓對水腫形成的影響,但省去了蟾蜍剝皮的操作使實驗得到部分的簡化,減少了實驗過程中對血管的損傷,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灌注任氏液后蟾蜍下肢明顯腫脹、重量增加,主要機制是灌注任氏液后蟾蜍下肢血管內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組織液生成大于回流,發生水腫。同時增加了大白鼠下肢水腫的實驗,結扎大白鼠左下肢股靜脈何用輸液軟管結扎大白鼠右下肢,操作也不難,在操作中鍛煉了學生的一些實驗技能:大白鼠的抓持和腹腔注射、大白鼠肌肉的分離和血管的尋找、血管的結扎,5min后發現大白鼠雙下肢明顯腫脹,大白鼠右下肢腫脹較左下肢明顯。通過增加的實驗可以驗證蟾蜍下肢灌流實驗不能很好解釋的三條水腫機制:
2.1結扎大白鼠股靜脈可使大白鼠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從而使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壓增大,使得組織液生成大于回流從而導致水腫。
2.2結扎大白鼠股靜脈可使大白鼠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毛細血管內血液淤積從而導致毛細學管內動脈血進入受阻,毛細血管內缺乏氧和營養物質,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缺氧受損而使毛細血管管通透性增高,會造成血漿內的血漿蛋白通過高通透性的毛細血管到達組織間隙,使組織膠體滲透壓升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從而導致組織液生成大于回流引起水腫。
2.3結扎大白鼠右后腿根部使其爪子變成青紫色,壓迫靜脈使靜脈回流受阻的同時也使淋巴管受壓淋巴回流受阻,組織液的淋巴回流減少,組織液增多從而導致水腫。這也導致了結扎根部的右后腿比比單純結扎股靜脈的左后腿腫脹(水腫)更明顯。
總之,本實驗改進后雖然增加了實驗成本(每個實驗小組多用了一只大白鼠),但是實驗過程中,使學生學會了大白鼠的腹腔注射的方法、在大白鼠身上分離和結扎靜脈血管的方法,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改變了實驗設計,更能驗證理論課上學的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平衡導致水腫的機制。
參考文獻:
[1]葉靜,邸紅軍,沈炳玲,等.探討蟾蜍下肢水腫教學實驗設計的改進[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08.
[2]陳主初.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