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彭力 周立志 王軍

摘要:痛風性關節炎為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晶體性關節炎的疾病,以突然發作的關節紅、腫、熱、痛,多發于第一跖趾關節為特點。目前,國內外用于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是秋水仙堿以及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而使用秋水仙堿產生的不良反應則達80%[1]。嚴重者可以出現骨髓抑制以及嚴重的肝腎損害,而非甾體類抗炎藥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近年來,筆者探索發現通過以針刺結合當歸拈痛湯治療本病82例,副作用少,療效佳,價格低廉,容易被患者接受。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針刺;當歸拈痛湯;關節紅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82例患者按就診的奇偶順序分別命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齡29~56歲、平均年齡48歲;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9歲。
1.2診斷標準 根據《中醫療效診斷標準》:①多以單個趾(指)關節突然紅腫疼痛,逐漸痛劇如虎咬,晝輕夜重,反復發作,可伴有發熱、頭痛等癥狀;②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過度勞累、暴飲暴食、高嘌呤飲食、過量飲酒及外感風寒等誘發;③初起為單關節發病,以第1跖趾關節最為多見,繼則足跟、足踝、手指及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出現滲液;④血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增高;⑤X線片示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規則的穿鑿樣圓形缺損[2]。
1.3方法 觀察組主要采用針刺聯合當歸拈痛湯的方式進行治療。
主穴:取患者雙側三陰交、曲池、豐隆、足三里、陽陵泉。
配穴:踝關節疼痛取太溪、昆侖、解溪、丘墟、絕骨;足跖疼痛取太沖、太白;趾痛取太白、大都;膝關節痛取血海、梁丘、犢鼻;腕關節痛取陽池、外關、陽谷;肘痛取手三里、曲池、尺澤;肩關節痛取肩髃、肩貞、肩井。選用1.5寸的26號毫針刺入,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行針手法采用提插捻轉的補瀉手法,痛風發作期采用瀉法,無癥狀期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針灸治療期間給予中藥方當歸拈痛湯隨癥加減:羌活、防風各9 g,黃芩、白術各15 g,知母、豬苓、澤瀉、蒼術各9 g,當歸12 g,甘草6 g。加水400 ml,煎至200 ml,再次加水400 ml復煎至200 ml,將2次藥液混勻,分2次服用,1劑/d。待紅腫疼痛癥狀緩解后,再隨證加減:脾腎虧虛者宜補益脾腎,加山藥、熟地各25 g;濕滯阻絡者宜祛濕通絡,加茯苓、伸筋草各15 g。針刺治療期間服用當歸拈痛湯,每針刺1次后當天服藥1劑,1 w治療5次,1 w為1個療程,一般連用3個療程。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飲食,忌食海鮮類及動物內臟等食物。注意保暖,多食用碳水化合物及低脂類飲食。
對照組則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別嘌醇片口服,100 mg/次,2次/d。兩組臨床治療期為3 w。
1.4療效評定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3]。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相比較,P=0.007<0.05,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在中醫文獻中,痛風又名白虎風、歷節、白虎歷節等,屬于痹癥的范疇,與風痹、痛痹等關系密切。針刺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可根據其作用不同選用不同的穴位以達到疏通經脈、通利關節、調和氣血的目的[4]。痛風性關節炎好發于第一跖趾關節,其次為踝關節、足跟及手指關節,然后為掌指關節及肘、腕、膝關節等[5]。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的范疇,痹證的病因病機正如《內經》所云:“風寒濕三氣雜合至,合而為痹也”。患者平素過食油膩、動物內臟、海鮮等,使素體陽氣偏盛,臟腑日久蘊熱,復感外邪,內外交織,濕熱蘊積成毒,侵襲經絡,痹阻氣血,濕濁流注于關節,閉塞不通。或因季節變化,反復發作,出現關節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受限,重則出現肢體麻木[6]。治宜清熱祛濕通絡為基本原則,兼以調理脾胃固本。現代醫學實驗證實,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氣滯不煦、血液不濡,津液澀滯而表現出的關節重著、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相符[7]。
當歸拈痛湯一方,歷代有較多的臨床應用。“拈”意指取物,意為本方止痛效果佳,如同信手拈來。本方中羌活性味苦辛,通利關節而勝濕;防風性甘辛溫,散風祛濕通絡,故為君藥。豬苓、澤瀉、白術健脾益氣,和中除濕;黃芩、知母清熱瀉火燥濕;蒼術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為臣藥。濕壅經絡,痹阻氣血,不通則痛,當歸性味辛溫,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性味甘溫,補益脾氣,使苦藥不能傷胃。配合針灸治療,其中豐隆具有健脾和胃,化痰利濕的作用,陽陵泉、曲池是副四總穴之一,對于四肢疾病有良好治療作用,足三里、三陰交具有補脾益氣、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等作用[8]。
總之,針灸結合當歸拈痛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較好,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少,且標本同治,治療痛風的同時可以調理臟腑功能,尤其是對于急性期痛風性關節炎而言,可有效降低血尿酸及紅細胞沉降率,起到消腫、止痛、消炎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湘源.表格式臨床醫學系列叢書(1):風濕病分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202:206-20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4]鄧發勝.中醫針灸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3):80-81.
[5]王海紅.金黃膏外敷聯合針灸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5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8):38-39.
[6]智良,劉紅軍,李會奇.當歸拈痛湯與蚊合膏治療痛風性關節炎42例[J].新中醫,2005,37(1):78.
[7]林洪斌.中醫藥結合針灸治療痹癥[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6).
[8]效亞力.綜合療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79例[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11).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