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麗
摘要:目的 通過對相關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情況定期進行考核,從而達到有效提高相關人群運用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方法 以社區、醫學院校為單位,隨意抽選居民、學生各200例,居民和學生群體都分為對照組100例和實驗組100例。2014年1月10日分別對兩組進行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培訓后實驗組逐一進行考核打分,而對照組沒有。此后實驗組還進行了兩次相同內容的培訓考核打分,對照組沒有。結果 實驗組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只有制度化考核,才能促使相關人群真正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并正確運用,從而發揮應有的急救作用。
關鍵詞:相關人群;急救知識;技能;考核
院前急救是指對急、危、重癥傷病員進入醫院前的醫療急救,是指第一目擊者在現場對傷病員進行現場急救處理。一般來說,院前急救主要有醫師、護士以及司機等主要成員,由此組成的急救小組是急救的核心,而心肺復蘇急救更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衡量著急救的水平[1]。同時,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鏈中的重要環節,在遇到意外傷害或突發病時,能否第一時間予以科學救治,是這場生死之戰的決勝關鍵。我國由于院前急救起步較晚,一些相關醫學專業人員的急救理論和技術操作素質尚屬于低水平,普通老百姓也因受教育程度、地理環境、年齡層次的不同掌握急救知識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此次調查研究就是在對相關人群普及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后,通過定期考核的方式來提高群眾、相關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的院前急救水平和能力,從而達到自救互救的效果和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意抽選暨陽社區居民200例作為調查對象,分別設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居民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本科及以上學歷的20例,專科學歷30例,高中學歷20例,初中及以下學歷30例,平均年齡38.8歲。實驗組100例居民中男性38例,女性62例,本科及以上學歷的18例,專科學歷40例,高中學歷25例,初中及以下學歷17例,平均年齡34歲。兩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抽選本市醫學院校在校2013級本科學生200例,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兩個組都有臨床醫學專業40例,麻醉學專業20例,護理學專業30例,藥學專業10例。對照組男同學66例,女同學34例,實驗組男同學60例,女同學40例。兩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2014年1月10日分別對社區居民和醫學院校的兩組人員(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為期一天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共12學時。培訓內容:從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入手,循序漸進:①與急救醫療機構聯系的方法(如何撥打120電話);②初級心肺復蘇技術:包括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③創傷四大救護技術:止血、包扎、固定、搬運;④常見意外傷害如氣管異物、溺水、觸電、燒燙傷等的急救常識。實驗組北苑社區居民和醫學院校中的人員在培訓結束后逐一進行了考核打分登記,對照組中沒有。實驗組的人員在2014年5月和9月還進行了一次相同內容的培訓考核打分,對照組人員沒有參加培訓。在2014年12月對兩組人群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進行一次大測驗,大摸底。
1.3結論 實驗組人員急救知識測驗平均得分81.5分,而對照組人員平均得分60.8分,結果顯示:只有對相關人群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不定期進行多次培訓考核打分,這樣才能使他們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學以致用。
2 分析相關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不足的原因
2.1群眾對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意識不夠 有很多群眾認為救護傷員是醫護人員的事,與己無關。部分社區居民認為學習急救知識難度大,即使掌握了也不能保證救活被救者,而且還有可能承擔實施操作帶來的后果,因此不愿學,學了也不愿去“救”。
2.2醫護師資力量不夠 目前我國缺乏固定的培訓機構和培訓模式,專業、高水準急救醫護人員較少,且都是兼職培訓的志愿,大部分都在單位一線參加“倒班”,沒有建立專門的醫護師資人員和隊伍。
2.3培訓方法和內容有待加強 目前培訓的內容主要是心肺復蘇和創傷急救,較少涉及如其它中毒、中暑、災害事故、常見急癥的家庭急救等知識,培訓內容與方法相對單一片面。
2.4國家對院前急救事業重視不夠 現在全國普遍存在急救人員配備少,搶救設備數量不夠,監護型救護車少,經費投入不足,使之應急工作能力跟不上需求,造成我國院前急救醫療服務質量較低。
3 討論
3.1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急救意識 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參與群眾、相關人群急救知識培訓工作,開展廣泛而持久的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通過報刊、雜志、宣傳欄、發放自救互救常識手冊等,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公眾對急救知識的重視,營造全社會支持急救普及培訓工作的良好氛圍。
3.2加強院前急救技術培訓制度化,完善機制 相關部門應制定和出臺相關人群院前急救培訓和復訓制度,并將培訓成績與特殊人群的崗位入職、升職掛鉤。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活動,設立專款專用制度。完善的制度對提高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率意義重大[2]。
3.3建立培訓基地,完善培訓器材 依托院校、紅十會、急救中心等建立培訓基地,添置相關急救教學器材,為落實培訓制度提供保障。
3.4建立統一可行的培訓模式,提高培訓效果 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培訓模式[3-4]。嘗試將復訓落實在一些相關人群如:警察、司機、消防人員、老師、救生員、導游等人群。
3.5改進培訓內容,統一培訓教材 完善和修訂急救知識培訓教材,內容要全面,以便科學、規范地做好培訓工作。適當簡化培訓方法,因人施教,使非專業人員易于接受、理解、記憶,增加受訓人員學習興趣,降低培訓難度,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
3.6完善法律法規,做到依法施救 相關部門盡快制定急救法規,通過法律保護公民擁有急救的權利與義務,每個公民都可以義務參與救護工作。法律還應對急救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范圍給予相應規定。同時將急救法規內容納入急救知識培訓中,增強施救者的法律意識,避免因懼怕承擔責任而放棄施救的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宗毅,劉風.開展院前心肺復蘇培訓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3,27(11):321-322.
[2]向英陸洲院前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現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4,27(6):94-96.
[3]吳麗萍,陳曉勤.公眾現場急救普及推廣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急救急診,2011,14(7):2333-2334
[4]袁曉麗,江智霏.1999-2008國內外公眾急救知識普及培訓狀況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0,30(6):567-568.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