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文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25-02教師對教學反思既要反思成功之處,又要反思不足之處,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間思維情感的不斷碰撞,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時也會因時間的流逝而煙消云散,所以教師應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加以捕捉記錄,為以后的教學設計添磚加瓦。教師課堂教學思維的活躍性往往因此得到激發,產生一些瞬間靈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完善了教學設計。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提出的: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所以教學反思,可使教師改變多年來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和工作方式,教師只有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進步,重塑自我,重構課堂,重建教學,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提高自己教學水平,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在三個不同階段對教材的理解、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等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感覺到反思對個人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而年輕教師在教學上表現得經驗不足,只能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把妹一探每一節課的感覺都寫到本上,都總結出來,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逐步完善教學。教學反思主要集中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按教學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沒一個階段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1.落實教學反思,提高自我能力
教學后的反思是教師最常見的、運用最多的一種反思形式。教學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總之,只有通過的教學反思,來不斷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師重新審視自我,發現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經驗得以升華,缺點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益才會不斷地提升。
2.注重教學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在前面的教學實踐中,當學生對利用大氣壓測量氧氣的體積分數已非常理解時,我在實際教學中卻發現,水沒有顏色,學生不易觀察到現象,我及時調整方案,滴入幾滴紅墨水,效果非常好,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而用一張實驗失敗的照片分析該實驗測得的值偏小的原因時,學生講出了可能紅磷偏少或氧氣消耗得少。再也講不出其他原因時,這是課前沒有想到的,提示學生除了從藥品和儀器方面考慮外,還可從什么方面考慮?學生還是講不出。這時再提示:"我剛才為什么拿著瓶子轉了那么久才打開夾子,為何不燃燒后馬上打開,還要振蕩?"這時學生受啟發,想到了放熱,要冷卻。我想如果開始實驗時,把教材上操作的關鍵詞:立即塞緊瓶塞、振蕩、冷卻至室溫等用紅色的字重點突出,且先分析前面實驗成功的原因:紅磷燃燒消耗氧氣、瓶內氣壓變小,內外氣壓差把水壓進瓶內。 可見,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況及突發事件,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語言,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提高課堂效率。
3.重視教學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設計能力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分析和設計能力。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后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4.傳統的教學形式受應試教育影響
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將課本知識機械地塞進學生的頭腦里,日積月累,學生再也沒有什么創新意識,學生沒有教師的指導就沒辦法深入地學習。在單純以書本知識為內容的學科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課堂上的講解、演示、布置習題,而學生只能采用"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進行機械的聽、背、記、練。教師只重視學生最終掌握知識的結果,而不是掌握知識的過程;學生只關心自己有沒有"學會"知識,而不是自己"會學"知識。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平等地位、對話機會蕩然無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重視培養學《黃河魂》教學設計何偉(重慶市璧山區鹿鳴小學校重慶璧山402767)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26-01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體現,讓學生主動、自主地參與閱讀實踐活動。
教師在課堂上力求準確定位,在不同的時候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
本文是一篇思想性、人文性很強的文章,語言和課文內容都很有特色。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獲。通過朗讀,體會渴望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
了解虎口瀑布的雄偉壯觀,感受祖國的母親河——黃河的偉大。
教學目標:
1.1通過學習,了解虎口瀑布的雄偉壯觀,感受祖國的母親河——黃河的偉大。
1.2通過朗讀,體會渴望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
1.3欣賞并積累文中的好詞句。
1.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了解虎口瀑布的雄偉壯觀,感受祖國的母親河——黃河的偉大。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渴望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詩詞名句導入,激發興趣。
1.1師:談起黃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來為人們稱頌和贊美。古人描寫黃河的詩詞名句也有很多,你都積累了哪些,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學生交流描寫黃河的詩句)
1.2師:這些詩句無一不顯示了黃河洶涌壯觀的氣勢。在滔滔的黃河沿線,還有著氣勢磅礴的全國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那更是一道奇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隨作者一同來感受壺口瀑布的魅力與風采。
1.3師:上課之前,大家想不想來看一看關于黃河與壺口瀑布的錄像。(生:想)下面我們就先睹為快。
1.4師:看了這段錄像之后,誰能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談感受)
2.初讀課文,孕育情感
課件展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是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自讀自悟,學生相互交流)
3.再讀悟情
3.1議讀。 課件展示:讀一讀描寫壺口瀑布磅礴氣勢的自然段,選擇你最喜歡的段落,反復誦讀,然后在小組內評讀賞析。
3.2評讀。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互讀互評。
4.抓住中心,升華情感
4.1師:在1938年9月,正當抗日戰爭極其艱苦、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壺口,他的心驟然被奔瀉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黃河水在詩人心中掀起了萬丈狂瀾,就在這里,他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氐窖影玻呛檫@首詩譜了曲,杰出的《黃河大合唱》就此誕生了。這首表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的組歌,曾響徹大河上下,它不斷地鼓舞著中華兒女為祖國的尊嚴而浴血奮斗。請欣賞《黃河大合唱》組歌中的《保衛黃河》的歌舞視頻。(出示課件)"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中華民族抗擊外強的英雄兒女?(引導學生交流各自搜集的有關中華民族抗擊外強的歷史資料和中華兒女的英雄事跡。)
4.2師:請同學們研讀第六、七自然段后思考:課件展示:壺口瀑布如此氣勢磅礴,作者為什么不以"壺口瀑布"為題,卻以"黃河魂"為題?(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4.3師: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當歷史上出現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危難之時,就涌現出一個又一個的民族英雄。他們以動人心魄的力量,無堅不摧的氣概,一往無前前赴后繼的民族精神戰勝劫難,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民族壯歌,而壺口瀑布所體現的正是整個黃河的靈魂,整個中華民族的靈魂。因此,課文以《黃河魂》為題。
5.課后延伸
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氣勢磅礴的黃河壺口瀑布。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并積累了一些語句。建議同學們按照課文中作者描寫景物的特點和寫作方法,觀察我們家鄉和河流,寫一篇短文。
6.板書設計
壺口瀑布動人心魄的力量
一往無前的壯舉
前赴后繼的精神
無堅不摧、所向無敵的氣概黃河魂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規律;關注實施"因材施教"的方式和方法。同時,教師應做好角色轉變,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成為他們探索知識的領路人,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他們學習的好伙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教師,要用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用寬廣的胸懷去接納孩子,用誠摯的心去理解孩子,與學生交流、互動。同時這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5.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與學生各自憑借自己的經驗,用各自獨特的表現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發展。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全身心動起來,感受學習的樂趣。通過師生互相交流、評價,可以達到教學互動、互促,形成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這種交流是多向性的群體交流,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我個人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的交流方向。讓學生知道從哪幾方面交流,如何交流?(2)要合理安排交流方式。要保證人人發言、個個參與。就要根據不同問題、選擇恰當交流方式。才能達到科學安排,省時高效的目的。(3)教師要引導學生交流互動。教師結合問題的難易程度,采用合適的設問方式,并啟發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并提出新的異議,充分讓學生在相互補充、相互質疑和教師做出肯定和否定評價過程中得出新知。
總之,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重視人的發展性和主體性,采用正確的方法和策略,以學生的主動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變為學堂,給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我相信,學生在這種交流互動的綠色課堂中一定會健康成長。 所以,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