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芬
摘要:結合教學實踐,就新課標下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近年來,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師教學改革思想空前活躍,教學方法也層出不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局面。在寶貴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非常重要。
關鍵詞:有效性;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效性初探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00-01小學語文教育對即將成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的教育影響意義深遠。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未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教育環節中的重中之重,極其需要選取正確有效的教學方式,而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教師能以較好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指導,促進學生自己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考、探索,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則必然要以重視對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的有效性為突破口。
1.要有明確、強烈的目標意識
在"目標、對策、評價"這三個要素中,"目標"最為重要。因為惟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有正確的對策和評價。教學目標既是要落實的教學任務,也是課堂教學結構中的核心。我們應該圍繞著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安排教學環節,精心考慮提問、板書、練習等,使目標成為"神",其他方面則是"形",以"神"統"形",以"形"達"神"。以此求得課堂教學的"高效低耗"。如《草船借箭》的"借",是全文學習理解的重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弄清"借"的前因后果之后,進行探究性學習,便把"借"與"神機妙算"緊密聯系起來,經過反復的閱讀,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言文字中體會諸葛亮預先估計情況,決定正確計策的非凡才能,從而一線串珠,自然貫通,又層層深入擴展,構成一個以此為核心的磁力場。
2.朗讀指導有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心理特性,加強學生對閱讀課文的記憶
小學生具有年齡小、注意力不能夠較長時間集中、活潑好動等特性。他們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很難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很難記憶閱讀內容,就更無法獲得應有的教學成效了。而朗讀是一種心理認知活動,通過教師指導能調動學生的心理特性加強對閱讀內容的記憶。首先,感知的特性。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常常會從興趣出發,隨意性、情緒性較強。但隨著教師的指導,他們對閱讀內容的感知能力會逐漸向著有意性、有目的性發展,進而加強閱讀內容的記憶。在對內容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內容的分析和思考。其次,思維的特性。小學生的想象和思維都比較片面和模糊,并具有模仿想象的特點。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觀性。教學中,通過朗讀指導,利于學生在從抽象邏輯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逐步的逐步過渡。激發學生對閱讀作品產生興趣,進而引發認知需要,產生一種學習傾向和學習動機。這樣,閱讀內容就深深的留存在腦海中。最后,情緒的特性。小學生情緒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自我控制力不強,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教學中,通過朗讀指導,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進一步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
3.引導質疑,培養思維習慣
在課堂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則應是隱性的,是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存在。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方面,必須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質疑問難,是學生感悟和理解文本的關鍵,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于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需"由淺入深"。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后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五年級《最佳路徑》一課,教師板書課題后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就題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哪里的路徑是最佳路徑?""什么樣的路徑是最佳路徑?"……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教師再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并稍加點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教師讓學生進一步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游客走出來的路徑就是最佳路徑呢?"學生通過讀、議結合,加上老師的點撥,很快深入課文,體會到格羅培斯在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最后引導學生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格羅培斯為什么能成為建筑大師?""什么是人生的最佳路徑?"等等。老師再適當抓住契機,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學習。
4.要有足夠的訓練量、訓練面和訓練時間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的有效活動。因此,我們要設計有效的方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廣泛參與,積極投入訓練,力求做到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并且要留出足夠的訓練時間。但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并不是不要分析講解,而是對教師課堂上的講解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以往教學中的一些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應繼承和發揚,應該認識到有效的分析講解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訓練方法,問題在于要清除無效的、多余的、白費口舌的講解分析。
5.自讀自悟,倡導合作探究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1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首先在閱讀教學中的,教師不能提過多的問題,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過多或者是過難,那么留給學會進行思考以及討論的時間就比較少了,往往學生還沒有完全進入到思考的狀態就已經沒有時間了。思考時間如果不能滿足,學生就無法對問題以及課文中的內容進行較為深刻的認知和領悟,也不可能實現對能力的培養。
5.2教師需做好引導工作。在學生在對文本提出問題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和比較,讓學生學會去提問題,并提高問題表達的準確性,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學會善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傾聽和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引導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思路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閱讀課堂教學是一個諸因素構成的動態系統,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養,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精彩。參考文獻:
[1]王曉惠.關于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幾點思考[J];快樂閱讀;2011年18期
[2]李玲.談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1年26期
[3]巢宗祺.語文課標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J],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