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39-01案例背景:
《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教材的編排目的有兩個,一是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體會真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感動,樹立講誠信,動真情,樂意用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的風尚。二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的寫作方法。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對環境、動作、人物心理活動方面的描寫非常細膩,對人物的刻畫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對環境、動作、人物心理活動描寫的賞析,希望他們能有所體會,能在自己的寫作中有所體現,寫出更生動、細膩的文章來。
第五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寫自己的小伙伴,要學生能抓住人物語言、行動、神態表現人物,不僅把人物寫活,而且能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寫得打動人心。希望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委后面的習作服務,增強他們運用這些方法的意識。
案例描述:
1.從課題入手,導入課文
教師板書課題:唯一的聽眾。學生齊讀課題。
師: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獨一無二。
師:聽眾是很多人的意思,課題為什么用唯一來形容聽眾呢?文中唯一的聽眾指的是誰?她做了些什么呢?同學們現在就自由朗讀課文,使者解決這些問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1讓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2師: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要概括主要內容可以用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連起來的方法。
生:課文講的是"我"因被父親和妹妹嫌棄而躲到小樹林里去練小提琴,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耳聾的老婦人,在她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藝有了很大的提升,后來我得知她是一位音樂教授十分震驚,對她充滿了敬佩、感激之情。
3.從答疑入手,學習課文
3.1學生回答讀課題后提出的前兩個問題。
生:文中的我躲在小樹林里拉小提琴時就只有一個聽眾。
生:這個聽眾本來是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卻在我面前裝作是聾子。
3.2圍繞老教授的言行進行教學。
師:"我"的琴藝能有那么大的進步都是因為老教授的鼓勵,那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請同學們找出她的語言和神態描寫。
生:一共有四處。
她說:"是我打攪了你么?孩子。不過,我每天早上都在這兒坐一會。"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
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孩子。"
生:還有一處間接的語言描寫。有一次她竟說我的琴聲能帶給她快樂和幸福。
師:同學們找得特別仔細,你們讀到這些話有什么感受?
生:面對一個耳聾的人,我就算拉得不好也不會有什么壓力,就有信心繼續練下去。
生:這位老人說回用心感受我的琴聲,這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生:老人的話像詩一樣美好,會讓練琴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指名讀老人的話語,知道學生讀出親切的語氣,鼓勵的感覺。
師:看來同學們都理解到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大家再來看看對老教授的神態描寫,誰找出來念一念?
生: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座在一張木椅上,她雙眼平靜地望著我。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師:這三處神態描寫有什么共同點?
生:它們都用到了平靜這個詞語。
師:那我們從平靜這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老人為了裝成聾子,忍住了難聽的琴聲,還故意擺出平靜的表情,她真是太善良了!
生:平靜中包含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師:大家的理解很準確,由這些語言、神態描寫,我覺得語言能直接表達一個人的想法,神態也能間接的起到這個作用,所以我們在寫文章時,應該多進行一些神態描寫,這樣能更好的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
3、圍繞"我"練琴過程中的心理、行動上的變化進行教學。
師:老教授這樣用心的鼓勵"我","我"有了怎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我"心理、行動變化的句子。
生:心理變化時這樣的:
這些話使我感到十分沮喪,我不敢在家里練琴了。
我在一棵樹下站好,莊重地架起小提琴,象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只曲子。但我很快又沮喪起來,我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里。我羞愧起來,同時暗暗有了幾分興奮。
嘿,畢竟有人夸我,盡管她是一個聾子。我拉了起來。
我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師:找得非常仔細,那誰能概括一下心理上的變化?
生:他有沮喪變得高興和興奮。
師:心理上的變化肯定會催生行動上的變化,誰來讀讀行動上的變化?
生:這些話使我感到十分沮喪,我不敢在家里練琴了。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樹林去練琴,面對我唯一的聽眾,一位耳聾的老人。
很快我就發覺自己變了。我又開始在家里練琴了。從我緊閉門窗的房間里,常常傳出基本練習曲的樂聲。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濕透了襯衣。
每天清晨,我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
師:看來,我的心態變了,練琴的積極性也高多了,以后都能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出就不為奇了。
請同學們仔細看看畫出的心理和行動變化的句子有什么關系。
生:它們通常都結合在一起,有時一個句子中,前半句寫心理,后半句卻是寫動作。
師:看來你是個很細心的人。老師提醒你們發現這個特點,是想告訴你們,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這些描寫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應該是合理得穿插在一起,這樣對人物的描寫會更全面。
大家可以再找找這樣的例子。
生: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師:相信通過上面的這幾個例子,大家對于幾種描寫方法相結合的寫法已經理解了,希望大家能在自己寫作時很好地去嘗試這樣做。
案例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找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和找"我"的心理和行動的變化著兩個問題,讓學生感受細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描寫對體現人物特點的作用,并且要把幾種表現手法合理地相結合。我覺得學生找得很好,理解也很到位。
課后在和老師們一起評課,通過一番真心的交流,我認識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課堂上我對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描寫說得很細,花了很多的時間,但總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如果課堂上能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有機會實踐一下,運用幾種表現手法來說幾句話,這樣學生的感悟會更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