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平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形成能力,這就需教師進行并加強直觀教學。本文進行了"直觀教學"的嘗試與研究,即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空間直觀、動態直觀、表述直觀等直觀形式,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測、分析、計算與推理活動,從而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直觀教學;空間直觀;動態直觀;表述直觀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34-01小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也比較難以理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總是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為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探索與學習活動,發展數學思維能力,進行了"直觀教學"的嘗試與研究,即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空間直觀、動態直觀、表述直觀等直觀形式,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測、分析、計算與推理活動,從而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通過直觀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進行探究;還能迅速達成教學目的,切實減輕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使課堂氣氛更融洽,師生關系更和諧,真正做到數學上"人人都有自己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對于一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提出各種解題策略,會認真參與活動,并合理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大腦皮層細胞的活躍性差了,學習興趣激不起來,學習活動就難以開展。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在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架設起一座"直觀之橋",即運用實物、模型、掛圖等空間直觀手段,或者運用操作、實驗、音像等動態直觀手段進行教學,把問題中的信息以最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方式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或者把問題解決形式以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來推動數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該種教學方式我們就稱之為直觀教學。
1.動態直觀,促進思維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里所說的操作,其實就是所謂的"動態直觀"。
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為了能更深刻地、更形象地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原理,有時需要在一些直觀教具、學具的輔助下,讓學生進行具體的動手操作,或者教師自己進行直觀性的操作,這種操作活動,由于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所以將之稱為"動態直觀"。與"空間直觀"相區別,"動態直觀"雖然還是需要一些直觀教具、學具相輔助,但它更注重操作性,并且期望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大腦發育。尤其在進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動態直觀更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手段,它可以促使學生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并能在操作中真正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發展。
在運用動態直觀的教學手段時,可以進行動態操作,也可以進行動態演示。這兩者的區別是,動態操作由教師要求學生所進行的,重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動態演示則是教師根據某教學環節的需求,自己操作的,學生重在觀察與思考。通過動態操作、演示、實驗等活動,使學生由實物及相關動作遷移到知識本身的學習,促進思維細胞的生長發育,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1.1動態操作,擦亮思維之"眼"。動態操作,是指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學生在實物、學具等物體的輔助下進行動手搭拼,動手剪切,動手繪制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操作性活動。該種活動的特點在于"動手操作",教師希望借助物品與動手操作讓學生去感悟、理解數學知識;并希望學生在多樣的動態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互助、交流評價、獨立思考、觀察對比、總結歸納等多元數學能力。
1.2動態演示,點燃思維之"火"。有些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大范圍的操作很難進行,或者沒有必要讓學生進行相關操作,這時就需要操作者以動手演示或實驗的方式進行動手示范,讓學生明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進行分析推理,小組交流,合作評價等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2.巧用空間直觀,激發學習興趣
空間直觀,就是運用一些空間中物體的屬性,包括實物、模型、掛圖等的數量、形狀、距離、重量等特性觸動學生的大腦細胞,先對這類物體本身產生興趣,進而對與這些物體相關的事例、數學問題產生興趣,并能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主動去參與數學活動。
數學教師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要用到空間直觀,學習一些學生耳熟能詳、很容易就掌握的數學知識時,就不需要用到空間直觀。課堂氣氛已經調動起來,學生本身的知識水平較高時,也應考慮盡量不用空間直觀,而要盡量多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當學生確實很難理解某一部分數學知識,確實需要用到該種空間材料時,才要恰如其分地進行運用,輔助學生去探索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能力。
在直觀教學中,運用空間事物來開展教學活動時,最常見的就是運用實物展開教學,通過該類物體的展示,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化;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制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來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從量變到質變,引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育,推動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例如在探究《面積的意義》時,可先讓學生看一看黑板、桌面、課本等實物,讓學生親手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然后想一想:這些我看過的、摸過的物體的表面蘊含著什么數學知識呢?學生肯定會回答:"這些物體都有表面,表面都有大小"。接著引導學生獲得"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再舉一反三,展示一些圖形,讓學生得出"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并歸納成"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然后再讓學生說一說,舉一些關于面積的例子。上面的學習,始終以實物為基礎,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感官輔助,尋找實物表面之間的共同點,讓學生順其自然地理解了"面積的意義",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
3.表述直觀,開拓思維創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件事情,有時為了避免引起人們的反感,或者吸引別人的興趣,我們會用曲折的情節去展開敘述;而有時為了迅速讓別人明了事情,讓人馬上清晰地得知事情的經過,我們會把事情用簡捷明白的語句直接說出來,而不加額外的修飾。以上兩種敘述方式,后者就是"表述直觀"。顧名思義,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用直截了當的語句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學生能直接聽清教師的語言,明白教師的要求,并能按教師的導引去進行知識的探索與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述直觀"對于教師是有要求的:對于小學生的思維水平來說,教師的敘述要盡量避免用一些復雜、羅嗦、糾纏不清的論調,而要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特別要忌諱使用一些長句,說話也不要過多,提出的要求最好一點或兩點,不要過多;而高年級學生,為了能明確活動的要求,把時間留給學生,教師的語言也要盡量精當、簡練,比起低年級學生來,教師對于活動的要求可以多提幾點,但盡量控制在三點以內。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和操作,能調動小學生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學生的數學探索活動中,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能持久保持興奮狀態。使學生的想象、猜測、推理等行為有了參照與依托,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建立完整的概念,合理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堅持直觀原則有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合理、正確地使用直觀教學是綜合發展學生觀察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從而真正讓小學生在數學上人人都有自己應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