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摘要:幼兒早期社會性發展對其以后社會適應、人際關系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社會的第一場所,教師應加以重視并引導支持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以游戲為主,為幼兒提供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闡述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內容與價值,提出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更好的促進幼兒早期社會性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早期社會性;發展;中班區域活動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373-02幼兒早期社會性的發展,對其以后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幼兒早期社會性教育必須引起老師的高度重視。國內對社會性的研究多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學前課程體系等多個視角進行研究,國外的研究多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測量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法、觀察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作為理論支撐,闡述了幼兒早期社會性的教育的含義與內容,以及區域活動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轉變教師、家長對幼兒社會性教育的觀念,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1.幼兒園社會性區域活動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早期社會性的發展對其以后社會性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4-5歲中班幼兒在言語表達、社會行為、社會經驗的積累等方面有一定的發展和提升空間,且幼兒有進一步發展社會性的需求。區域活動恰好為幼兒提供了寬松自由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為其社會交往能力、親社會行為、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與養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1.1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含義與內容。社會性是在人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建立人際關系,遵守社會行為規范,控制自身社會行為的心理特征。社會性的發展必然要受到周圍同伴和環境的影響。因此,幼兒必須學會與同伴進行交往合作、分享活動并能遵守社會規則、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的發展起來的。"幼兒自主活動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發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社會能力的發展。
1.2區域活動在幼兒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區域活動作為一種自由的、由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方式與材料的活動組織形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和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使幼兒掌握行為規則、形成規則意識、習得社會技能,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1.2.1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同伴之間進行有機互動,讓幼兒認識到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同伴的興趣愛好、特點,如何與其進行交往,如何正確的處理與同伴之間的沖突或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從而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1.2.2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社會情感的發展。幼兒期是幼兒學習各種能力的關鍵期,其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的階段決定了幼兒對情感的控制能力較弱,但可塑性較強,區域活動對促進幼兒社會情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時機。如在圖書區投放地球儀、地圖等材料,讓其了解知道自己的家鄉、祖國在地圖上的位置,并欣賞當地的風景特產、風土人情,讓幼兒有初步的歸屬感以萌發其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之情。
1.2.3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社會行為主要指在區域活動中促進社會交往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有學者提出"同齡人是最好的學校",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協作,認識到自己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培養幫助同伴、相互合作完成任務、能主動與同伴分享活動材料等親社會行為。同時,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中班幼兒進行社會性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
2.1區域劃分不合理,幼兒規則意識的欠缺。案例一:下午的區域活動中,老師讓幼兒自己選擇區域進行自主活動,樂樂進入了巧手區,選擇了"大鞋"的材料盒,走到最近的桌子坐下來開始進行穿鞋帶的練習。在美工區玩泡泡泥的美美,提醒樂樂:"這里是美工區的桌子,巧手區的桌子在那邊。"樂樂在美美的提醒下,坐到巧手區的桌子上。這時,聽到"突突突突"的聲音,聲音是從旁邊的建構區傳來的,幾個男孩在模仿打仗,發出來的吵鬧聲。其他的小朋友也循聲望過來,在老師的制止下,幼兒又都投入到自己的活動中。
問題分析:幼兒現階段的發展具有個體差異性,有些幼兒知道區域規則,并能自覺的遵守區域規則,有些幼兒能知道區域規則,需要在同伴的提醒下遵守區域規則;區域環境設置與材料投放不規范。
2.2區域活動中缺乏教師的支持與引導。案例二:在動物醫院里,跳跳戴著醫生的工作證給小豬診治,一旁的豆豆也戴著工作證等待病人。這時,抱著小熊的皮皮說對豆豆說:"我來當媽媽,幫我看看我的寶寶怎么了?"又扭頭對另外兩個朋友說:"你們兩個當打針的醫生吧!"豆豆說:"醫生不打針,護士阿姨才會打針。"說完,豆豆拿聽診器有模有樣的對小熊進行檢查,告訴皮皮:"寶寶生病了,需要打針、吃藥。"說完就讓護士給小熊吃藥、打針。這時,跳跳拿起了血壓儀,問:"這個是什么?怎么玩啊?"豆豆也走過來說:"給我看看。"跳跳和豆豆為爭血壓儀而爭吵起來,老師聽到了爭吵聲走過來,了解情況后說:"你們都搶這個玩具,那就誰都別玩了",就收走了血壓儀,讓幼兒換其它玩具進行活動,就走開了。幼兒又挑選其它的玩具進行活動。
問題分析: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區域活動中,以支持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而案例中的教師只是簡單的解決了幼兒之間的爭吵,并沒有滿足幼兒對新事物的認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幼兒的求知欲望。
2.3家庭教育資源挖掘不夠充分。案例三:在讀書區內,香香在認真的看書,她的好朋友笑笑碰了一下香香說:"你看這個蛋糕真漂亮"。香香說:"我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給我買了很漂亮的蛋糕"。一旁的東東聽到她兩人的談話,說:"我媽媽會做蛋糕,明天我給你們帶榴蓮蛋糕"。大家不再看書,討論起自己最喜歡吃的蛋糕口味。老師聽到說話聲音,生氣的說:"說過多少次了,讀書區不能聊天。"在老師的制止下幼兒停止交談,老師離開后幼兒又繼續話題。
問題分析:幼兒在讀書區聊天,沒有遵循活動規則。從本案例分析來看,教師不善于利用家庭教育資源。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發現,在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區域活動的規則意識、區域的劃分與布置、材料的投放與更換、教師的教育觀念及對自身角色的定位、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與家長資源的挖掘都缺乏深刻認識。
3.中班幼兒進行社會性區域活動時的改進策略
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一種寬松、溫馨的環境,讓幼兒以游戲、角色扮演的形式,參與到各種社會活動中,體驗各種社會工作,以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能自覺遵守活動規則,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同時,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做好幼兒園與家長之間連接的樞紐,聯手家長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3.1制定科學的區域規則,合理設置區域。在區域活動中應提供幼兒自由的時間、空間,讓幼兒自主選擇進行活動。幼兒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才能正常的、有秩序的進行活動。老師應制定區域規則、合理設置區域位置、注意材料的投放,保證區域活動的順利進行。
3.1.1讓幼兒知道區域規則,并能自覺遵守區域規則。中班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較低,規則意識較弱。根據這一特點,老師應按照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區域活動規則。首先,老師應該制定相應的區域規則。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設置提示標語,方便幼兒了解區域規則并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其次,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老師應有目的地介的紹規則,提醒幼兒遵守區域規則。幼兒的發展特點決定幼兒知道活動規則后,由于自我控制力弱并不能很好的遵守活動規則,需要同伴及老師的不斷提醒,不斷強化此行為,幫助其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
3.1.2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區域,及時更換投放材料。老師在設置區域時,不僅要依據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還要設置合理的區域位置。幼兒天性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且發展層次不同,要求老師結合各個區域的特點及幼兒的發展特點,合理設置、調整區域,做到動靜交替,各個區域互不干擾。區域材料投放的原則應以幼兒的興趣為主,旨在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老師應根據幼兒當前的發展階段及時進行材料的更換和增添,以吸引、激發幼兒對區域活動的興趣,積極的參與各種區域活動。
3.2教師的角色扮演。區域活動要求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幼兒自主活動,但也容易造成教師角色的缺失。案例中的老師只是注意到了區域規則的遵守,而忽視幼兒的興趣點和發展需求,及自身的角色定位。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從以下三點入手:
3.2.1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要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把幼兒當做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在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明確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自主進行區域的選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的發展選擇相應的活動材料,自己或與同伴一起參與區域活動。
3.2.2教師科學指導、合理介入區域活動。幼兒的社會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的指導,如果沒有有效指導,兒童的社會能力得不到提升。中班的幼兒年齡較小,很難持久的保持對同一事物的熱情和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幫助幼兒挖掘材料的興趣點,解決活動中的問題,以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逐步促進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3.2.3重視教師對同伴關系的影響。區域活動中,幼兒擁有相對寬松、獨立的空間與同伴進行游戲活動,中班幼兒自我為中心意識占主要地位,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會出現爭搶活動材料、不愿意與他人分享活動材料,甚至會發生同伴攻擊現象。老師要及時處理幼兒之間的沖突,理清楚事情的緣由,糾正幼兒的行為。同時,老師應該抓住教育契機,教給幼兒如何與同伴交往的方法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幼兒與同伴之間積極地交往,培養幼兒良好社會性的發展。
3.3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資源。在案例中不難看出,教師不知道事情的緣由,只是制止幼兒的行為,在離開后幼兒又繼續話題。老師應該關注幼兒的興趣點,進行談話活動,對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進行鼓勵與肯定,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合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3.3.1家庭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具有初始性和終身性,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雖然沒有系統的教育方法,但是家長因為陪伴幼兒成長的全過程,對幼兒發展特點及發展階段比較了解,教育方法靈活而具有針對性,在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3.3.2教師充分挖掘家長的資源。家長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充分挖掘家長的資源,整合幼兒園和家庭的教育資源,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可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根據幼兒與同伴的交往方式、相處模式,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給予幼兒一定的表揚與行為的糾錯,幫助幼兒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教師要與家長合作,做好家園之間的反饋,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近年來,幼兒早期社會性發展對幼兒參與社會活動、適應社會環境有顯著的作用,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區域活動作為幼兒集體活動之后的教育延續和銜接,具有集體活動所不具備的優勢,讓幼兒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自主進行選擇、組織游戲活動,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的主動支持與引導,教師得不斷的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教育理念,為幼兒創造和提供和諧自主的環境。同時,要攜手家庭教育,積極挖掘家長資源,在區域活動中更好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龔順梅.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李琛.教師互動行為與幼兒社會性發展關系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大學.2006.
[3]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4]張博.現代幼兒教育觀念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馮曉霞.幼兒園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線亞威.幼兒園活動區教育實驗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1999.
[7]周宗奎.幼兒社會化[M].湖北少年幼兒出版社,1995.
[8]劉文.蒙臺梭利幼兒教育思想與實踐[M].大連出版社,2002.
[9]姜勇.龐麗娟.梁玉華.兒童發展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0]姬建峰.賈玉霞.學前心理學[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