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歐陽露祎
摘 要:江華梧州瑤繡花鞋歷史悠久,制作工藝風格獨特,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體現了瑤人的審美情趣。本文在田野調研的基礎上,從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藝術特征三方面研究江華梧州瑤繡花鞋。
關鍵詞:江華梧州瑤;工藝;藝術特征
1 梧州瑤繡花鞋源流
“梧州瑤”屬平地瑤,是盤瑤中的一支,多居住在江華嶺東、嶺西。據江華舊縣志記載:“自明嘉靖以來,外來流民多起多批進入梧州與當地‘撫瑤結盟而居,相互通婚,形成了‘半瑤僮、半梧州流民的平地瑤村。聚居于這些村落的平地瑤人,因在日常生活中通用當地獨特的一種漢語方言‘梧州話,同時他們又都自稱是‘梧州人,故這部分瑤人被稱為‘梧州瑤。”[1]梧州瑤人多穿月蘭家織布制成的“滾兜”服飾,顏色質樸刺繡簡潔,其中繡花鞋頗具特色,鞋面繡花鞋頭勾尖,色彩艷麗,做工精美,常被稱為雞公鞋。
2 繡花鞋工藝
2.1 制底工藝
第一,打袼褙。用碎布﹑舊布糊成的厚片,多用來制作布鞋鞋底,底厚約1.5厘米。鞋底多由兩片袼褙和三層布片縫制而成,每頁袼褙需要10~12層布。第二,刻底。沿著鞋底的紙樣,剪好袼褙的形狀。第三,包邊。上層兩頁袼褙都需要沿每頁袼褙邊用布片緊緊包住。第四,圈底。包完底布用搓好的麻線繩或棉線繩沿底邊兩毫米的寬度進行圈底邊。第五,合底。把包好邊的袼褙和布片整齊疊在一起,用麻線釘牢固。第六,納底。縫制鞋底首先要用錐針在鞋底扎孔,用麻繩有序的縫底,直到均勻地鋪滿整個鞋底。
2.2 制幫工藝
第一,刻幫。按鞋幫的紙樣,在布料上畫好,然后按畫線將袼褙逐一剪下。第二,剪紙。將紙上的紋樣剪成小塊紙片,將其貼在待繡位置。第三,粘紙襯。將較硬的牛皮紙貼在刺繡圖案的背面,方便繡圖案。第四,繡花樣。在貼好的紙片上直接繡花。第五,縫內襯。在貼有紙襯一面用米糊粘好內襯,再用針線縫合。第六,拼貼繡。將鞋面不同色的云紋布塊、鞋幫裝飾布塊,對齊縫在鞋面上,有時為了防止局部磨損,在鞋頭底部拼繡布塊。第七,包邊。防止鞋幫多層布料外翻,在邊緣零點五厘米處包邊縫。第八,縫鞋嘴。選擇不同顏色的布條為鞋頭進行包邊,并用平行針法收攏鞋嘴。第九,緝口。用繡線沿著鞋口包縫。第十,合幫。粘上鞋里布,再將鞋后幫用麻繩縫合在一起,用于調節松緊。
2.3 刺繡工藝
刺繡手法豐富。第一,打籽繡。在繡面上繞一圈或兩至三圈,在原來出針處落針,便呈現一顆“籽”。打籽繡作品要求顆粒排列均勻緊湊,大小一致。第二,平繡。繡品的表現手法可抽象可寫實。要求用線排列平整。第三,鎖繡。主要分為鎖邊繡和單針繡。一般用來拼接鞋跟處的云紋布片。單針繡形似辮子,由上下兩股線相扣而成。第四,繞線繡。通常將纏好的繞線沿著打籽繡外輪廓固定。第五,辮線繡。將編制好的辮線固定在需要的位置,通常用來固定和裝飾云紋貼布的外輪廓。
2.4 绱鞋工藝
绱鞋是將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首先用錐針沿著鞋底邊緣穿孔。用針從鞋底側面處入針,鞋內處出針,留出一段線在鞋內部,把針取下,穿在鞋外側的線頭上,錐針繼續往后穿孔。然后將針穿入第二個針孔,鞋內部穿出,把第一個孔里的那根線頭套入第二個孔的線中,向下抽拉第二個孔的線,將第一個孔里的線牽引到鞋底外側,將第一個孔里的線從第二個孔里的線中抽出,兩線向相反方向抽緊。最后重復前面步驟直到鞋面鞋底完全縫,直到兩線從鞋底抽出。
3 繡花鞋的藝術特征
3.1 圖案紋樣豐富
梧州瑤繡花鞋紋樣題材多樣,主要分為植物紋樣、動物紋樣、自然紋樣、科儀紋樣幾何紋樣五大類。首先,其紋樣主題、素材、圖案多與梧州瑤生活習性息息相關,最大限度地貼近他們的生產生活。如經常出現在鞋面的蜜蜂紋,是因為當地瑤人多養蜜蜂,對蜜蜂有著特殊的敏感性而創造的。其次,豐富的紋樣也寄托了瑤人的生活希望和生活的情趣。如太陽紋,太陽在瑤人眼里是興旺、平安、吉祥的象征;葫蘆紋,瑤人認為葫蘆是人類的保護神,能驅邪保平安。
3.2 顏色斑斕,好五色
據《后漢書·南蠻傳》記載,瑤族先民盤瓠蠻“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五色分別指:紅、黃、藍、黑、白。梧州瑤瑤民喜用這五色絲線織繡紋樣,不僅是對先祖的懷念,也是出于對自然的崇拜。瑤族多居山區,房屋建筑常與青山綠水為伴,竹林疊翠,因此紋樣用色上喜好青色、藍色。另外山區生活是粗放的,因此更多考慮的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勞作環境和狩獵生活使他們偏好黑、藍或黑藍色。自古以來瑤人就崇拜太陽,認為太陽能帶來平安和吉祥。紅色、黃是紋樣里象征太陽的兩大顏色,婚嫁節慶時,繡鞋上少不了紅色和黃色,紅色象征太陽升起的顏色,而黃色代表太陽落山的光芒。這兩個顏色在長鼓中多有體現,傳說在長鼓上涂抹紅黃兩色油漆和吊紅黃絲線是模擬太陽的顏色。此外儀式剪紙中也用紅、黃兩色來描繪太陽紋。
3.3 社會角色的符號
繡花鞋在梧州瑤的禮儀風俗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婚戀丟包袱[2]習俗中,女方要在包袱里裝上云頭鞋等女紅贈與對方。婚嫁之際,姑娘要為自己、夫家人趕制繡鞋,既表達了心意,也展現了梧州瑤姑娘的心靈手巧。喪葬儀式上,去世的老人要穿繡花壽鞋,戴孝后人則要穿著繡花孝鞋。有姑娘要出嫁,嬸嬸、姨娘要穿繡鞋送親、接親。此外,每個年齡段的女性都有不同的社會角色的要求,單身姑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做女紅,為自己準備嫁妝,繡的紋樣也滿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媳婦娘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照顧丈夫及其家人,因此她們的繡花鞋也都透露著對生活、對家人的美好祝愿。老人制作壽鞋則是期望去世后能得到神靈庇佑不受苦難。
繡花鞋會隨著穿著者身份的改變而改變,不同的顏色、紋樣、形制暗示穿著者身份的轉變。青年人的鞋顏色純度高,顏色鮮艷明快,多穿大紅、黃、藍色等色鞋面,刺繡紋樣豐富。老人愛用藍黑色家織布,包邊簡潔色調純樸,刺繡面積小,鞋幫裝飾少。中年人的鞋面顏色飽和度底。婚嫁時,新娘穿大紅色緞面尖頭鞋,鞋頭鞋幫繡有雙鳳朝陽,鞋幫兩側為蜜蜂紋、葫蘆紋和鳥紋。年輕媳婦多穿亮色系繡鞋,鞋頭鞋幫都綴有云紋,鞋頭圖案多為魚紋、泡桐花。中年婦女,穿淺灰色或者深藍色鞋。鞋頭圖案多為鳥紋、鹿紋、桃花紋。去世老人穿的壽鞋,為黑色緞面,鞋頭繡有圓形銅幣紋,保佑逝者的陰靈不受饑餓。繡花鞋約定俗成的變化,與社會對不同年齡段人的要求相吻合,體現了社會規范與次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約束作用。
4 結語
江華梧州瑤繡花鞋是集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產物。它不僅題材豐富、色彩斑斕,具有社會角色符號特征,而且也是區分族群內部身份的標志,它的工藝與藝術特征體現了梧州瑤婦女的能工巧匠及其獨特審美和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宋灝漭.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鎮梧州瑤歌傳承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 李祥紅.江華瑤族自治縣志[M].地方志民族出版社,200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