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
摘 要:李可染先生是20世紀山水畫領域開宗立派式的人物,他長期的研習傳統經典繪畫筆墨基礎上,足跡大江南北的寫生實踐和深入觀察研究生活,形成了獨具一格山水畫筆墨風格,這種筆墨是打破傳統繪畫藩籬,獨辟蹊徑的筆墨形式,在于他變革不忘傳統,繼承而能創新繪畫實踐。
關鍵詞:筆墨;創新;傳統;精神
李可染雖一生致力于中國畫革新,先生曾論述:“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由此可見他的創新并不割裂傳統,并不想將傳統完全拋棄,他尤喜歡龔賢、董源、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濤等人作品,在精心臨摹前人作品時,認真揣摩傳統文人畫作品精神,格調與筆墨情趣之后,李可染又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從他的藝術實踐中認真體悟中國畫創作體系與方法,特別是筆墨的奧秘。
1 筆墨意趣
石濤云:“寄興于筆墨,假道于山川。”李可染正是用強烈的個性化筆墨寫祖國山水言所悟之道的,他40年代的筆墨中可以看到朱耷,石濤影子,淸疏簡淡,是一種淺性筆墨結構,50年代后的作品借助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意向,由淺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容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真正做到重墨不濁,淡墨不薄,他認真思考了傳統積墨法,汲取了范寬,李唐,龔賢,黃賓虹等古今大師筆墨的樸茂深雄,有賦予積墨法以豐富表現力,在他寫生作品中,他將墨積到渾化如鑄的地步,并在積墨中加進色彩,使墨中有色,色因墨而深厚,墨借色而華滋。他的《德累斯頓暮色》《桂林陰江》中墨厚重雖然畫作看來色調較暗,但是卻又不臟,不亂,不死,不板。筆筆活潑鮮潤,充滿墨韻之美。“滿”表現在構圖,將山勢挑高,放低地平線,讓遠近層次增多,使畫面飽滿,氣勢磅礴,好比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那般。重則在善用墨色,積墨破墨相互參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濃淡,明暗筆墨相互交錯,層次加深,使畫面渾厚華滋,而有深度和體積感。“亮”是昭顯其個人地位的重要地位,畫中瀑布,山中房屋,俱以留白處理,重重的山勢依舊黑白分明,畫到淡處不漂不浮,少用顏色或白粉,知白守黑,善用黑白對比,色階分明,層次有序,深遠厚重,蒼勁腴潤,元氣淋漓,墨韻自然,李可染山水一掃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悲沉的筆墨,而在這悲愴旋律的制約下,畫中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調。
李可染筆墨的表現緊緊與畫意吻合,其畫意多立意肅穆深幽 ,蒼茫渾厚,所以使形成“黑入太陰雨雷垂”式的特殊美感。例如,《家住重山茂林中》1981年作,立意于重山茂林,因而筆墨酣暢,煙水迷蒙只將松樹下的房屋一角留白以黑襯亮,畫眼突出,這樣的筆墨確實前不見古人。雖然李可染山水畫的筆墨是為立意服務的,確又如此貼切,他的筆墨沒有孤立欣賞性,不是“為了筆墨而筆墨”走上文人畫末路,但是他的筆墨絕不遜色。他的筆墨創造力與他的良好傳統是分不開的。試看《漓江》(1963)、《柳溪漁艇》(1960)、《水墨小品》(1974)、《魯迅故鄉紹興城》(1962)、《犟牛圖》(1962)、《山頂梯田》(1974),以及先生許多牧牛人物畫,其筆墨是多么具有吸附力,表現力!
站在創新的角度來看,李可染的筆墨作為一種新表現,尤具美術史意義。相比李苦禪先生,可染先生的筆墨是變化后的,而苦禪先生是繼承中的筆墨,各具千秋,難以取代,孤立抽象的筆墨去論,李可染的筆墨力度極強,個性極強,獨立而不必倚。從整合的筆與境去論其筆墨,更是融化無間,舍其筆墨,便無李可染,否定其筆墨即亦否定李可染矣,其可乎?
2 全面修養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可染先生講的一句話“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個苦學派。”可染先生是享譽中國畫壇的大師,70多歲時還刻有“七十始知己無知”,“白發學童”[2]等印。可染先生指出畫家全面修養包括生活和思想學識的修養,注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創作態度。
2.1 生活的蒙養
清代石濤言:“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闡述了畫家個人修養以及生活中活潑生動對象對于筆墨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可染先生1954 ~ 1957年間四次寫生行程數十萬里,遍游太湖,杭州,桂林,重慶,黃山,雁蕩山,峨眉山,嘉陵江,岷江等地。跋山涉水,所到之處,他必觀察并探索自然景物的風雨陰晴夕陽變化之奇完成了幾百幅山水寫生稿,這種生活積累,使他的山水畫以濃郁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筆墨風格獨樹一幟,在畫壇上產生廣泛影響。總之,可染先生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實踐,堅定的變革決心,實現中國畫的另一個新面貌,實現了中國畫從古典向現代的轉變,他的變革中國畫的精神和他付諸的行動是值得后人學習的,他實現了中國畫筆墨的表現能力與畫意吻合,筆墨為立意服務,而且結合完美,他的十出十歸寫生,以驚人的毅力開辟了一條與傳統觀念和畫法迥異的道路實現了山水畫向現代的演進,由此開了一代山水畫新畫風,他的生活,思想和傳統修養高深,其藝術內涵融入深厚的人文關懷,把自然轉化為人格精神境界,實現了“天人合一”。
2.2 思想和學識的全面修養
傳統畫論首重人品的修養,所謂“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李可染繼承這一觀點。先生認為,真正的藝術家都具有樸實的品格,由于藝術本身就是認識和表現生活,藝術家思想不正確,沒有樹立正確世界觀,就不能正確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
由于藝術本身就是一門專門的學問,藝術家就必須具有這方面理論知識,可染先生特別談到畫家要學文學,歷史,哲學,尤其要重視學習繪畫理論,因為這指導著繪畫實踐,也就是給畫家以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可染先生提到就是要學習和繼承一切優秀的藝術傳統,以不斷提高藝術表現力,認真學習前人經驗,遺產必須批判地繼承。要學習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有用的東西,要學習中國畫形神兼備的傳統,高度的意匠加工手段和筆墨的表現力,學習造型的能力和精確描繪對象的能力。
3 結語
對于幾百年來山水畫領域古意壓倒生氣,傳統大于生活的態勢,李可染把讀好大自然包括社會這部書選作了革新山水畫的突破口。李可染的出現,使20世紀山水畫家的注意力從圖式的翻新轉向對山水畫創作源泉——自然的體驗,轉向與真山真水的心靈融會。直寫河山,真正直面大自然,是李可染最可貴、最有現實意義、最具革命性的創舉。李可染的山水寫生既引入西畫傳統,尤其是素描法, 但又摒棄其表面的明暗法,而緊緊抓住素描的本質—整體感,整體地把握畫面效果,以及對物象質感、量感、空間感、色彩感的視覺感受同時又不斷地研究、消化傳統,非常巧妙地把中國山水畫觀物取象、經營位置、骨法用筆、以虛代實、以大觀小的特點融入寫生創作,把傳統筆墨同現代造型的整體觀念統一起來,把直取山河魂魄與個人的人格追求統一起來, 把寫實性與寫意性統一起來, 取得了山水畫革新的大突破。
李可染是近代繪畫史上繼齊白石,黃賓虹后又一高峰,同時他對于后繼者來說又是一個新的起點,相信中國畫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實現如先生所言“東方藝術的文藝復興”——東方既白。
參考文獻:
[1] 李可染論藝術[M].人民美術出版社,1900:44.
[2] 邊恕民.中國書畫名家話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