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立教
摘 要:物理習題是物理知識聯系實際的一種方式。物理解題教學,是鞏固和深化概念,拓展和活化知識,誘導思維和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是深化物理基礎知識的通道,是聯系概念、規律的紐帶。它和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物理實驗的教學,三足鼎立,相輔相成,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三大組成部分。
關鍵詞:有的放矢,精選習題;分清階段,各有側重;比較歸納,啟發誘導
物理習題是物理知識聯系實際的一種方式。物理解題教學,是鞏固和深化概念,拓展和活化知識,誘導思維和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是深化物理基礎知識的通道,是聯系概念、規律的紐帶。它和物理概念,規律的教學,物理實驗的教學,三足鼎立,相輔相成,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三大組成部分。在物理教學中,研究和精選物理習題,采取最優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解題教學的效益,確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有的放矢、精選習題
首先應該明確,習題及解題教學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應圍繞各個章節特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從有利于鞏固,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律出發,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思想出發,有針對性地選編習題,并嚴格把握習題的質和量。有的放矢才能事倍功半。
二、分清階段、各有側重
根據物理教學的一般程序,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應抓好四個方面,即點,面,層,路。“點”是課的起點,就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面”是指概念,規律的表面,即表述形式;“層”是指概念,規律的層次,它的內涵,外延以及與前后知識的聯系;“路”是指研究解題方法的思路。學生物理方法的形成,一般也是按“知識點”“知識鏈”“知識網”的次序逐步發展延拓的。物理習題的選編和解題教學,一方面應與教學程序的發展相配合,相協調,要有利于鞏固“知識點”,揭示“知識鏈”,編織“知識網”;另一方面,解題教學應能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再認識,尤其是綜合題的解答,應要求學生能立足于對知識網有清晰的認識,按照“網”“鏈”“點”的思路加以分析;可見,物理解題教學與概念,規律的教學,兩者之間應是雙向反饋的過程。另外,在物理教學各個階段,由于研究對象不同,對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側重點也應有所區別,因此,對解題教學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就應精心設計,并隨機調整。
對于新授課,應以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為主,以基本類型的練習題為主,注意覆蓋率和重復率。該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在習題中應得到體現,同時又要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點和弱點。如課本上設置的習題確有考慮不周之處,也可作必要的補充。在初學階段,應注意起步要低,有助理解清楚,寧少勿多,慎重精選,并力求逐個逐個敲牢“知識點”。
對于復習課,為了消除學習過程中各個“知識點”的孤立性,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將各個知識點組織在一個系統之中,形成知識鏈,使知識達到一定的高度,便于理解,記憶和運用,就應以“ 知識鏈”為線索選擇習題,編成題組或程序題。并引導學生將“知識點”,“知識鏈”以幾條主線縱橫貫穿,形成“知識網”,使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知識鏈”在整個知識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和其他“點”,“鏈”的聯系有清楚的認識,并學會多角度,多渠道地研究同一物理過程,就應以編選綜合性習題為主。這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加強針對性;要注意適當,適度,適量;要注意基本題和綜合題的配比。對于綜合題的解答要引導學生注意分析物理過程,力求在解題思路和方法上獲益。
三、比較歸納、啟發誘導
確定對象之間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方法,稱為“比較”。比較是分類的前提,分類是比較的結果。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應特別強調一下比較分類方法的運用。那種比較只是把物理習題簡單地分成“多少類型”,“幾種模式”,并分別加以記憶,套用的教學方法是不足取的,應該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樹立好的“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的“多題一解”,“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上當型題”,“對比型”題等解題方法。
“多題一解”,是把某些內部聯系緊密,表現形式不同,但解法雷同的習題編成題組,進行比較,從而突出其“異中有同”,強化解題要領。
“一題多解”,能充分發揮典型例題的效益,是值得倡導的。但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不能單純追求解法的多少而使之流于形式。重要的問題在于引導學生對各種解法進行認真地比較和通盤地回憶,從中尋出最佳方法和一般規律,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中能夠通過估測,判斷,選擇較為簡單可利用的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題多變”,與變化中進行縱向比較,是新的智力活動在這種新的組合和變換中開始,便于揭示物理現象的衍變過程及因果對應關系;突出物理定律,規律的適應范圍,便于培養學生認識的廣闊性和敏捷性。
“上當題型”,采用先錯后糾,正反比較的方法,往往容易獲得較好的效果,它是理論與實際,橫向與縱向比較的綜合。
“對比型”題,是將某些“形似而實異”,“似是而非”的題目編成題組,通過比較,突出其物理本質或解題方法的不同。
通過物理解題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促進學習、掌握、應用知識和提高素質、能力的環境。切有助于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深化,提高學生解題技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深刻性、發散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全面性、敏捷性等思維品質。物理解題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創新能力,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新課標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