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婧
摘 要: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地理,在地理課上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何用所學地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問題,把生活與地理教學緊密結合呢?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
課程標準強調: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位,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地理,在地理課上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何用所學地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問題,把生活與地理教學緊密結合呢?筆者就此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聯系生活,讓生活之水流入地理教學
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一定要與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情境創設與知識學習的關系就好像是綠葉與紅花,紅花雖好但也需綠葉的陪襯才更顯嬌艷。地理教師應該多關注新聞事件,積累新聞素材,善于捕捉地理知識與相關熱點、焦點問題的銜接點,勾勒生活畫面,創設生活情境,為學生搭建探究平臺,營造更廣闊的地理學習空間,讓學生體會地理與生活同在的樂趣,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中,地理教師應盡可能多的創設生活情境來傳授知識,讓學生置身于充滿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感悟是真實的,對問題的理解是深刻的,對情感的體驗是積極的。例如,在《地球的自轉》學習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小紅的姑姑生活在美國紐約,她姑姑和她提前約好晚上8點,給她打電話。小紅晚上8點準時等在電話機旁,但是始終沒有接到電話,為什么?此外,聯系生活中的事件“家長要到教室參加家長會,請你向家長介紹你的座位在教室的具體位置”,輕松地導入《利用經緯網定位》內容的教學。
(二)設計生活化的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小學已學過的知識,巧妙設計活動,寓教于活動中,符合學生好動、愛動腦、樂于思考的個性特點,受學生歡迎,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觸動和共鳴。例如,《地球的運動》教學,讓兩個學生來演示地球的公轉,一位同學扮演太陽,另一位同學扮演地球,其他同學對他們的演示作出評價。第一次“地球”繞著“太陽”轉起圈來(自東向西),同學們指出:“公轉的方向不對。”“地球”改變了方向。接著又有同學指出:“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地球”又斜著身體轉起來,教師即時給予提示:“地軸的空間指向不變。還有問題嗎?”又有一位“好事者”起身道:“地球公轉的同時還在不停地自轉。”通過演示活動,班級的每一位同學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姿態都有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既貼近了學生生活,又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不再是刻板的知識傳授地。活動過程中學生人人參與,變學習過程為交流、探索、創新的過程。
二、取材生活與地理形成交集,建立知識鏈接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常識、見聞為我們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規律、拓展地理視野、認識人地關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生活中的實例大多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但學生們并不一定思考過這些生活實例與地理有什么關系。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這個知識上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學生裝上地理的“頭腦”,使生活與地理形成交集,建立起知識鏈接。
許多地理原理與規律的學習,需要具備良好的地理素養和各種學習能力,甚至其他學科的知識。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如果能結合生活經驗來加以驗證,就能夠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例如,在學習“同緯度地區,冬季海洋氣溫比陸地高,夏季相反。”這一規律時,學生并沒有學過有關“比熱容”的物理知識,筆者結合學生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有利條件,引導學生重溫生活中的感受:夏季中午的時候,我們光著腳走在沙灘上,感覺沙子熱還是海水熱?到了晚上你再去海邊散步,你會發現有什么變化呢?經過學生的感悟、內化、遷移,加深了學生對該規律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比熱容”知識提供了生活例證。
三、用地理的思維認識和創造生活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教學時空,打開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媒體、網絡關注生活,嘗試從中發現問題,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位。聯系學生身邊經常碰到的現象設計地理問題,學生喜聞樂見。鄉土案例學生最為熟悉,最具說服力,能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使地理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列舉三個鄉土問題:(1)“谷雨出海打魚”對生活在沿海的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而近年卻是“漁民谷雨祭海不出海,大部分漁船‘趴窩”,這是為什么呢?應采取哪些措施?(2)你的家鄉是全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之一,運用所學農業知識,分析家鄉蘋果品質好的有利條件。(3)結合身邊的“新農村”建設,分析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圍繞著以上的鄉土地理問題,可以讓學生從地理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查閱有關資料,撰寫小論文。盡管學生的論文內容有些稚嫩,對問題的分析有些片面,但學生從中學到了用地理的思維來認識生活、適應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提升了學生的地理素養,增強了地理學習能力。
總之,地理教學應充分關注學生實際,全方位獲取教學資源,使學生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識與技能,并運用地理知識指導生活實踐,從而促進地理教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