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軍
摘 要: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應處理好四個關系,即做與說的關系,形式與實質的關系,學生討論與教師講解的關系,知識傳授與方法引導的關系。只有協調處理好這些關系,認真研究這些關系,才能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形式與實質;學生討論;教師講解;知識傳授;方法引導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以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為基本點。在此理念下,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過程。教師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親自參與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培養運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應處理好四個關系,即做與說的關系,形式與實質的關系,學生討論與教師講解的關系,知識傳授與方法引導的關系。
一、做與說的關系
“做”包括三方面:一是引入新課前的“做”,主要復習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二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觀察、分析、回憶生活、生產中的實際模型,引發新知識的“做”;三是教師圍繞新知識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組由學生練習,這是“做”的主要部分。
“說”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的“說”,二是學生的“說”。教師“說”在知識的發生點,疑難處。學生則說解題思路,對概念、定義,性質和法則的理解。
“做”是為了“說”,“說”是對“做”的升華,教學中應強調“做”了再“說”,先“做”后“說”。但實際上教師往往輕視“做”,常常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說”了之后,學生才有機會“做”。而在“說”上,教師又最容易忽視學生的“說”。這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克服的兩種現象。
二、形式與實質的關系
“形式”即概念、法則、定理及其純文字敘述,“實質”即以上對象的本質與應用。根據教材特點與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認識規律,應淡化“形式”,注重“實質”。
具體地說,教師在教學中對一些概念的定義形式不必花力氣去鉆研,對一些純文字敘述較繁的法則、定義不必要求學生背誦,對一些較深的理論不必去深究,但對其實質性理解,如問題的發生方式、過程應用等則需多用時間和精力,要引導學生多練習,多思考。例如在乘法公式的教學中,只要對字母a,b的理解,而不必花大力氣去記純文字敘述。平方差公式,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左邊兩個括號內項的特征;兩個相同項,一對相反項;而后邊是:相同項的平方減相反項的平方。抓住了這個實質,就透徹理解了這個公式。學生對形式的題也就靈活運用平方差公式解答。
公式,抓住兩項和的平方等于兩項的平方和加兩項的積。如.這就解決了學生對出現負數項無從下手的問題。而對于的實質理解,抓住兩項差的平方等于兩項平方的差減去兩項的積,如.
三、學生討論與教師講解的關系
教師的講解是為了引發學生的討論,而學生的討論又是為教師的講解提供了素材和目標。而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傾注講解。到底應該講什么,目標不明確。同時講解的東西大多數是簡單重復教材上已有的內容、學生已懂得知識。這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的。
學生討論好處很多:加強學生間感情交流,建立互幫互助互學的學風,便于教師發現自己教學的方向,便于因人施教,促進學生學習和思考。例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時,為了避免未知數系數出現負數的情況,可以移項為,化簡為,解為,再寫為。這樣就避免了有些同學忘記了不等式的性質3而犯錯。
為了加強教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二者關系的協調,必須強調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即學生要討論,教師的教學問題要開放。例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對我們首先利用等式的性質在兩邊同時減去8得到,教師引導得到,讓學生討論,從而得出移項的法則。討論的結果,學生對其要點從等號的一邊移到另一邊叫移項,移項是一定要變號的知識點掌握了。這時教師的“講”只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總結提高上。
教師引導學生探討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教師更多的時候只是穿針引線,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更多的是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思辨,有隊新知識的探究、對問題的理解、計算方法及體會、學生相互糾錯等。
四、知識傳授與方法引導的關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學習方法之重要。
當前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過多的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忽視數學方法的引導。英國一份權威調查材料表明“真正用數學的人只有1%,那么還有99%的人為什么也學數學呢?這就是因為數學方法的正遷移作用,使公民終身受益。我們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方法的引導。方法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教給學生學數學的方法。如自學、閱讀、解題等方面的方法;(2)重視數學文化價值的教學。即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合情推理、逆向思維的能力、演繹、歸納、綜合、化歸猜測等方法的運用能力。(3)突出問題解決,變原來的“講解題型,對號入座”方式為“探索問題、思路引路”模型。
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其他關系,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具體內容處理好這些關系,盡量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大化的教學效益。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