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霞
【摘要】阿連壁的《詩經》翻譯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經學道德規范,用簡潔的方式進行創作,采用分析性邏輯思維進行翻譯,用人類學觀點解讀詩篇內容。雖然他的翻譯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仍然需要客觀地看待它。
【關鍵詞】阿連壁 《詩經》翻譯 獨特的風格
《詩經》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由于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詩經》自中西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關注的焦點,相繼為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家翻譯成各種文字。阿氏譯本是對源文本的改寫,不像理雅各、龐德等人的譯本比較忠實源文本。阿連壁的譯文是在進行大范圍的改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種創作,也就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翻譯風格。雖然他的譯作沒有理雅各高漢本等人的影響深遠,但他的譯作依然對中國傳統詩歌在西方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對于阿氏《詩經》翻譯的專門研究相對偏少,所以本研究擬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阿氏《詩經》翻譯的特征試作探討。
一、一定程度的否定經學道德規范
“理雅各的《詩經》翻譯具有濃厚的經學特征,在翻譯中對其中的道德禮教內容予以幾乎與經學傳統一樣的關注和突出”,但阿氏譯本卻反對其“經”的神圣地位,盡可能用簡單的詞句解釋出原文的意思,按照他自己的理念去翻譯文本,并不去理會《詩經》所賦予的道德含義。“在經學傳統中,《鵲巢》的地位非同小可,它以對太姒之德的贊頌,為天下樹立了夫人的道德準則”,阿氏譯文則是一首極具浪漫情調的愛情詩,描述的整首詩的情境就像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愛情故事一樣具有魔幻色彩,完全沒有《詩經》中所宣揚的所謂的道德。然而他在反對《詩經》宣揚的道德準則時卻又無法擺脫經學觀點。由于不是本族人所以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難免會有些生澀,因此他選詞用詞時需要依據經學家的注釋,理解和闡述詩篇主旨時需要借助經學家的觀點,例如《緇衣》的譯文就接受了經學家的解釋—這首詩是大臣們贊揚武王的詩,因此阿氏《詩經》譯文對傳統的經學觀念否定的又不徹底。
二、以簡潔明了的方式改寫《詩經》
重章疊句是《詩經》中大部分詩篇采用的一種藝術形式,阿氏譯本中很多采用敘事的形式對原文進行重塑,去掉意思相同的章節換成一種簡明的方式來進行創作。如阿氏的《召南·摽有梅》譯文,在譯文中他分別用 “some are falling”、“more and more are falling”、“No fruit can be espied”來表現梅子的生長變化以此來暗含姑娘從不著急到待嫁的迫切心情。又以“Why don't”這樣的疑問句開頭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姑娘急迫待嫁的心理,“yet”一詞深刻表現出姑娘依然待字閨中的絕望,該譯文沒有采取重章易辭來譯原詩中的三次重復“求我庶士”,而是用兩個否定式的句型“why don't”和“yet no one”在語氣上較好地實現了原文三次重復循序漸進的效果,這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此譯文中用描寫植物生長發展的狀態并沒有用重章疊唱的方式來表達原文的情感非常簡明。
三、以分析性邏輯思維的方式翻譯《詩經》
“興”是形象思維的一種方法,阿氏譯文采用的不是形象思維而是分析性邏輯思維,分別用背景描寫、故事情節、比喻的形式與原詩的興辭進行轉換?!肚仫L·黃鳥》采取的是發端起情的起興與下文沒有聯系,即黃鶯的飛翔和停落與下文的意義沒有聯系,只是起定韻的作用。阿氏的譯文中這些景物與整首詩的意境是有關聯的,通過春天景物描寫來抒發情感,整首詩的意義發生了改變。《周南·關雎》采用的是借景起興的手法,“詩人看到一對水鳥在河中水洲上關關的求偶鳴聲,想起自己愛慕的姑娘,希望同她結成伴侶,引起深摯的相思之情”。這首詩中的水鳥比喻男女求偶與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意義上有著聯系,阿氏譯文中則描寫仆人采集水芹時聽到水鳥鳴叫產生諸多聯想的故事,這樣的意境跟原詩的完全不同?!囤L·柏州》的起始兩句采用的是“比而興”的手法,用漂流的小舟來比喻棄婦的處境和心情,阿氏譯文中用“like”確切地轉換了“興”的比喻意義。從阿連壁對“興”的三種替代來看,他更喜歡使用西方的分析性邏輯思維來翻譯《詩經》。
四、以人類學視野對詩篇內容進行解讀
人類學意識在阿氏譯本中也有所體現。程俊英認為《麟之趾》為“阿諛統治者子孫繁盛多賢的詩”,阿氏譯文則認為“麟”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與鹿相似的古代動物并以此來探尋中國人的祖先,雖然只是一種荒唐的做法,但從這里可以看到19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人類學的影子。又如阿氏以民俗學視角來譯《詩經》,在《溱洧》的翻譯中描繪了男女無拘無束一起春日郊游的場面。在那個時期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所以說阿氏譯文是批判封建禮教的體現,也充分體現了人類學的觀點。
五、結語
綜觀阿氏譯本的特征,可以看出它是以文本意義為中心的翻譯。他的譯文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他嘗試改譯的精神值得學習,譯文中彰顯的人類學觀點值得人們去探究。阿氏譯本中的錯誤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比如譯者身份,翻譯目的,時代環境,參考的底本等等。所以需要客觀歷史辯證地去全面認識阿氏譯本。
參考文獻:
[1]李玉良,王宏印.《詩經》英譯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4(4).
[2]李玉良.理雅各《詩經》翻譯的經學特征[J].外語教學,2005(5).
[3]李玉良.詩經英譯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7.
[4]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97.
[5]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