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利
摘 要 自媒體時代,由個人、商業或非商業組織為載體而形成的種類多樣的自媒體,都可以傳播自己所了解的消息,一些消息讓受眾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啟發,有的甚至可以促進受眾在事業方面的成功。但與此同時,在這些自媒體中假新聞和謠言的快速泛濫也成為一個顯著現象。由于受環境影響,一些新聞從業者自律缺失,違背職業道德,無意或有意地采寫假新聞,產生了不好的社會影響。針對目前這種情況,作為傳統媒體,堅持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 傳統媒體;自媒體;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09-02
隨著社會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社交平臺也在飛快的普及,網絡傳播逐漸步入了“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較傳統的信息傳播出現了非常大的變革,很大一批自媒體注冊成為網絡“大V”賬號,并且成為了信息傳播新方式的重要渠道和載體,讓信息的傳播速度得到顯著的提高,并且也強烈地沖擊著當前的傳統媒體,所以為了應對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強烈不對稱優勢,很多傳統媒體都開始過于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導致搶新聞的情況屢屢發生,直接刊載和播出一些完全沒有經過核實的網上信息,使得很多虛假新聞出現,對新聞界的信息真實性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應當非常清醒的認識到,盡管傳播領域在現在以及未來會出現非常大的變革,但是真實性是新聞的根本,不會隨著傳播渠道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之源。所以面對自媒體快速發展的現實,傳統媒體更需要堅守新聞真實性這一基本原則,對自身的公信力進行鞏固和提升。
1 虛假信息憑借自媒體渠道傳播的更快
毫不掩飾的說,我們的生活中虛假信息從來都有,這些無處不在的“小道消息”過去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而當前步入自媒體時代后,這些“小道消息”的傳播方式就變成了轉發擴散,并且傳播的速度也因為信息傳播的渠道和方式的改變而快速的提升,進而誤導受眾,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并且這種負面的影響效果還在不斷地加劇。最近幾年來,頻繁出現諸如“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玉溪將發生8.6級大地震”“黔西部分鄉鎮兒童被搶劫盜腎”“海南支教女學生被灌醉輪奸”“上海女孩廣西相親”等各種虛假的網絡信息,并且借助自媒體的渠道進行重復和大范圍的傳播,對于很多群眾的心理方面產生了恐慌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根據我國社會科學院在2015年所發表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統計,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100件熱點輿情案例中,造謠成分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一半。從我國的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統計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每年被監測到的我國的各種網絡謠言信息的數量正在不斷地上升。
2 傳統媒體不可盲目對網絡虛假信息進行
報道
2015年9月1日一篇名為《見義勇為救女童》的帖子被各個大小社交網站快速的傳播,本帖中稱“2015年9月1日晚,安徽人李娟下班回家途中,看到兩只大狗正在圍攻一個約10歲的小女孩,為了救女孩,她被大狗撕咬致重傷。”這則假新聞還出現在很多省級衛視上進行轉播、評說,嚴重損壞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盡管最終這則假新聞的男女主角因為輿論壓力等原因最終承認李娟不是因為救小女孩而被狗咬傷,而是被自己養狗場里面的狗咬傷,但是到目前為止,社會群眾已經為他們捐款達80萬元,相關法律部門已經認定這屬于民事詐騙。
最近幾年開始,網絡虛假新聞的數量開始越來越多,并且有很多專門的“網絡推手”來制造這些虛假新聞。這些“網絡推手”經常在標題中使用諸如“史上最**”等類似的帶有夸張字眼的標題來吸引公眾的眼球,從而在網絡上造成較為顯著的影響,隨后很多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也會進行轉播和關注報道,最終實現炒作的目的。例如:前幾年多家傳統媒體共同報道“深圳最美女孩”為乞丐喂飯、廣州某報刊報道了“女童為中樞環衛工撐傘”、多家媒體共同報道“洋小伙在北京被碰瓷”等等,這些虛假新聞被各大媒體報道出來,看似有的事例是在體現社會的“正能量”,有的事例是在反映出人性的丑惡,這些被自媒體進行了大量的轉發和評議之后,很多網民都對此非常的關注,但是最終都被人們證實是虛假的新聞。傳統媒體盲目報道這些虛假的新聞,盡管短期內可以顯著提高自身的影響力,但是實際上自身的公信力正在隨著虛假新聞而逐漸的喪失。這種無視新聞真實性而過度追求影響力和關注度的情況,只能獲得一時的受眾,終不能獲得長久的受眾。
3 新聞最基本的生命力永遠都是真實性
有句話說:“虛假新聞與新聞是同時產生的,有了新聞的同時,也就有了虛假新聞。”實際上,虛假新聞的存在并不是因為互聯網和自媒體,這三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新聞真實性卻因為網絡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手機短信以及網絡等各種新興媒體的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對報紙、電視臺以及廣播電臺等多種傳統媒體的新聞實效性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影響。最近幾年,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各種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占據了很多曾經屬于傳統媒體的受眾。所以,在當前這一情形下,很多傳統媒體為了追求時效性,直接轉載網絡新聞,并且標注“網傳”,導致原本只是網上虛擬出來的假新聞通過傳統媒體這一公信力較高的渠道傳播之后,被大量的轉發,并且被人們所相信,導致大量受眾被誤導,而最終的結果便是讓人們開始質疑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由此可見,虛假新聞對于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和嚴重的。
眾所周知,所謂的新聞,實質上就應該是報道最近新發生的事實情況,也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很想知道卻沒有知道的重要的事實。真實性不會因為傳播的媒介、傳播的方式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真實性一直都是新聞存在的根本,更是新聞從業人員必需要遵守的最為基本的準則。新聞工作者在采寫重要報道時,要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調查,不可偏聽偏信,要找到并核實至少3個獨立信源,要核實并確定5W,敲定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原因等細節,確保新聞事實不存在歪曲或失實的情況,同時要履行媒體監督責任,拒絕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同時傳統媒體在轉載自媒體新聞時,必須時刻提高警惕,繃緊真實之弦,辨別消息來源及其真實性,不要被點擊量、收視率、首發率等因素沖昏頭腦,而且,一旦發現假新聞,在不予轉發的同時,更要及時舉報或辟謠。
4 總結
當前我國的相關部門已經在逐漸加大對于網上不實信息的打擊力度。針對網絡造謠和傳謠的自媒體當事人進行了應有的法律處罰,進而逐漸凈化我國的網絡信息環境。針對當前的媒體環境,作為傳統媒體,更應該加強對于新聞真實性的審查力度,注重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個人品德素質,避免虛假新聞再度出現。而作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從自身做起,培養自己過硬的技術和素質,通過深入扎實的采訪來獲得真實的一手資料,通過多方求證來確定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做到不寫假新聞,不傳播假新聞,為打擊假新聞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絢.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理論與實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張春華.網絡輿情:社會學的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