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麗 徐月秋
【摘要】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的辦法,同時優化了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協調整合了產業鏈經營。文章從供應鏈金融內涵、模式以及信用風險評價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對以往國內外關于供應鏈的研究進行歸納梳理的基礎上,提出看法與見解,為今后供應鏈金融研究提供一個了可借鑒的方向。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信用風險
一、供應鏈金融的內涵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
供應鏈金融最早是由Allen等人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模型,并未對其概念進行明確界定。Hofman把供應鏈金融視為一種實現財務供應鏈管理的手段,它是在集成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基礎上,供應鏈內部組織和外部金融機構通過計劃、引導和控制各節點企業的資金流動實現供應鏈價值增值的一種方法。Atkinson把供應鏈金融理解為是一種金融服務與技術解決方案的結合體,通過結合可以把資金提供者與供應鏈上的買賣雙方聯系起來,為供應鏈成員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
何濤和翟麗認為,供應鏈金融的出發點是中小企業強烈的融資需求,因而需要融入銀行、第三方物流企業等新的元素,讓各參與方協調合作。馮瑤認為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以供應鏈管理的視角,從供應鏈采購、供應、生產、經銷、最終消費各個節點入手,設計提供幫助中小企業提升信用等級的融資類金融產品。胡躍飛認為供應鏈金融是指人們為了適應供應鏈生產組織體系的資金需要而開展的資金與相關服務定價與市場交易活動。深圳發展銀行最早提出供應鏈金融的中文定義:商業銀行以供應鏈上中小融資企業與交易對手之間發生的真實貿易關系為前提,以交易對手的信用等級為依托,以真實貿易關系所產生的預期現金流收入為保障,結合商業銀行短期金融產品所開展的單筆或者額度授信方式的融資類業務。
綜上所述,將供應鏈系統抽象成“四個主體、三個流”。“四個主體”——銀行、物流企業、中小融資企業、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叭齻€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
二、供應鏈金融模式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介紹了主要業務流程以及如何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Poe認為存貨、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等這類融資業務的擔保品,供應鏈中成員企業都是融資參與的主體。Towergroup指出供應鏈金融得以繁榮的內在原動力是各方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而且還使得軟件條件得以鞏固。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
羅齊、朱道立等人在全面分析國外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情況后,提出了融通倉,供應鏈的所有活動都在融通倉內進行,供應鏈管理與金融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張家良研究了應收和應付賬款質押融資涉及的法律合規問題。朱文貴從系統分析角度闡釋供應鏈金融體系的組織架構、流程、性能和應對策略問題,從這三個環節對供應鏈金融系統優化。謝世清對國內外供應鏈金融最經典的三種模式進行了概括總結闡述。郭菊娥利用理論研究和對比研究等方法對線上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演進進行了深入分析。
目前研究中大部分是關于融通倉融資模式、保兌倉融資模式和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融通倉融資模式有利于銀行在與物流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當中拓展與物流企業聯系的上下游企業,保兌倉融資模式使得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額貨款。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中,資信良好的核心企業為下游中小企業起到了反擔保的作用。
三、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
信用風險可以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對手違約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因為借款人信用等級變動,或履約能力變化而導致該資產的市場價值變動,從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
(一)信用風險研究視角
潘永明等從行業狀況、中小企業綜合實力、3PL 綜合實力、物流金融運營狀況四個方面提取了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評價指標。劉佳等指出從行業風險、中小企業綜合實力、物流金融運營情況3個方面分析并構建物流金融信用風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必然的。曹俊指出任何一個參與主體的行為都會影響整條供應鏈的波動,任意參與方都有可能是信用風險的來源。他建議分析各方在履行業務職責時可能導致信用風險發生的因素。夏立明等從融資主體、融資債項、宏觀環境三個層面,全面考查信用風險和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而融資債項評價又可以細分為核心企業資質、融資項目評價、供應鏈運營情況三個方面,從而建立了一個具有三層五組的指標體系框架。劉杰從中小企業綜合實力、物流企業實力、質押物狀況、供應鏈運營質量四個角度,選取物流金融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的指標。郭菊娥利用理論研究和對比研究等方法對線上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要素進行了深入分析。
(二)信用風險評估的方法和模型
在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評估方法的研究中,大都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或在AHP基礎上使用多層次灰色綜合評價法、模糊層次分析法等分析評價方法,而這需要專家意見確定指標權重,為克服其主觀性,建議用回歸方法建立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從而Logistic模型因其假設條件對數據要求不高而受到大多數學者的青睞。而在這類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歸方法、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歸方法,建立信用風險評價模型的研究較多。Lo-gistic回歸方法仍存在樣本量大和預測精度不高的限制,因而學者們轉向研究將智能的、高精度的模型引入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信用風險評價中。胡海青、張瑯等運用支持向量機(SVM)建立了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通過與Logistic評估模型進行比較分析,證實了基于SVM的評估模型預測準確性更好。范黎波在引入神經模糊系統,構建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級的神經模糊模型,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劉宏運用解釋結構模型得出線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各因素之間的結構關系為風險測量結構的模型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四、結論
近年來,學術界出現了越來越多關于對供應鏈金融研究的文章。但是,一些內容創新不足且大多集中在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分析、信用風險的評估等方面,方法單一,這也導致了供應鏈金融領域長期以來學術研究滯后于業界實踐的現狀。為了更好地發揮學術研究對業界的指導作用,對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研究做以下展望:多加強與已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物流企業、融資企業等的交流與合作,了解“四個主體”的業務操作流程,發現實踐的問題并予以研究解決;避免重復性研究,注重研究問題的實用性。對供應鏈金融中參與方的風險評估與動態監控預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是業界實踐最需要不斷改進的部分;注重研究的時效性?,F如今,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已經出現逐步向線上化轉移的,由此催生的新的風險要素、風險管理方法的研究應當成為理論界重視的焦點。
作者簡介: 徐敏麗(1973-),女,山西運城人,江南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