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帥 楊杰欽



【摘要】如今,新一代的農民工成為社會主要勞動力,他們逐漸接受并選擇互聯網金融成為當今借貸資金的主流方式。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運用簡單二元邏輯模型,從受教育程度、收入情況、性別以及傳統借貸方式行為來分析影響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的因素。
【關鍵詞】二元邏輯模型 互聯網金融 因素分析 政策選擇
互聯網金融如今在中國白領中盛行,然而對于農民工而言,僅僅只是一種新型金融模式。成立于深圳的貸幫(DAYBANG)平臺作為第一個讓農民接觸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公司,借助P2P模式,旨在幫助貧苦的農民工,獲得來自愿意放貸者的信貸。在此商務環境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將會擴大農民工獲得貸款的渠道。如果互聯網金融能通過廣大農民工群體給鄉村地區帶來收益而不是直接影響農戶生產情況與市場交易行情,它將會成為農村金融市場重要的革新,給政策制定者以關注。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衰退阻礙了農民工獲得資金的渠道。所以由于金融深化改革導致的追求供給和需求的模式將會進一步擴大農民工獲得資金的欲望。
大多數研究學者把目光聚焦在互聯網金融如何讓農民工享有更多的金融普惠政策。然而哪些因素會影響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仍然懸而未決。雖然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融資的方式,但是現在仍然存在對農民工融資的諸多限制。因此,分析影響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因素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從證實的結果來建議分析由互聯網金融創新農村金融機構供給資金機制來降低城鄉之間貧富差距。
一、假設和數據
假設背景: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給高收入高學識的農民工接觸這些創新型金融。
本文數據選擇2014年6月湖南省對近1000名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其中50%通過在郴州汝城地區的三下鄉實地考察,另一半取自湖南常德地區澧縣和津市。其中801份問卷調查表格有效,其余作為其他信息的參考。
結果利用二元邏輯模型來分析影響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因素。
二、Logistic模型分析和實證結果
(一)模型的選擇與分析
我們利用二元邏輯模型去預測結果:
其中變量和頻數如表1所示。
(二)模型的實證結果
首先,使用(Forward Stepwise)逐步回歸(似然比)的方法。在每個步驟中,最大的統計量,其每種顯著性值不超過規定值(默認為0.05)的預測加入二元模型以保持模型的充分配合。另外,變量具有在顯著變化的如二元邏輯似然比的,檢查模型是否合適,逐漸回歸(Backward Stepwise)(似然比)也是如此。通過兩種方法測定相同的變量,以保證模型的匹配度。
通過數據,我們可知受訪農民工中大部分學歷水平集中在初高中水平,相對較低。多數家庭沒有貸款,在有貸款的家庭中貸款級別在1000~5000元的占大多數,貸款目的主要是應對突發事件,家庭消費和個人消費則均勻分布。目前較多的貸款途徑仍然是以親屬借貸為主,農民工更愿意這種信用方式。而使用互聯網金融的小半部分受訪者多數還是用于消費,有投資的意識還十分薄弱。
第二步 利用SPSS檢測
通過SPSS檢驗我們可知有用參數是X2(教育)、X3(每月收入),顯著性Sig統計量小于0.05,其他參數均大于0.05。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的可能性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逐步提高,顯著性指標X2(6)、X2(7)分別為0.033和0.034,均小于0.05所以在大學文憑這一分水嶺得到質的飛躍。
對于每月收入的期望值為1.127,意味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月收入每增加1元,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的概率會增加1.127倍。因此他能影響其他人使用互聯網金融的概率將增加0.5299(EXP(B)/1+EXP(B)=1.127/(1.127+1))。
其他因素中,性別方面,農村女性不及男性愿意嘗試互聯網金融這種新方式,所以截距呈現負值。貸款也會大大降低農民工使用互聯網金融的可能性,貸款越多越不愿意使用互聯網金融。
三、討論結果與政策選擇
回歸結果充分顯示創新互聯網金融方式的湖南鄉鎮地區提供資金的模式,教育讓越來越多新一代有知識的農民工享受到比他們父輩更多的普惠金融機會,也得到更多的薪水。相比過去而言,傳統的融資渠道和對資金的需求沒能很好的與互聯網金融等創新形式相結合。通過數據分析,只有收入和教育會大大影響對互聯網金融的需求。也只有明確了領先的供應鏈和需求鏈才能真正帶動金融市場走向深化的路徑,因此決策者采用何種方式將互聯網金融普及將會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
首先,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郵政與儲蓄中國銀行)和其他正規農村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可以采取措施擴大互聯網金融在農村融資的覆蓋面,以拓寬的金融市場,來普惠更多的互聯網農民工用戶。至于互聯網技術,有正規手續的農村貸款人相較于非正規借貸者在資金儲備,互聯網技術和公司治理更有優勢。正式貸款人可以實現更低的成本經濟規模,用以增加資金供給農民。
其次,政策制定者也可以嘗試刺激基于融資平臺的金融市場的完整性,用來消除二元經濟。對于由于農村金融領域交通不便等空間上的影響,互聯網提供了隨時隨地的金融交易平臺。這將使農村金融領域的市場更具競爭力,也能減少因時空而影響農民工融資困難的限制。對于許多新生代農民工接觸互聯網金融等創新金融模式會得到比傳統金融渠道更多的便捷服務.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組建的深圳的“貸幫”小額信貸機構,這實際上將是未來金融市場對農民提供資金的大方向。
最后,互聯網金融是當今社會實現資金融通的有力抓手,這也將推動農村金融資本更有效的流動,但同樣會帶來風險。因此,要通過優化電子金融業務的標準和規范進行風險管理,降低市場逆向選擇和廣大農民的道德風險。顯然,從目前看,政策制定者還沒有完全迎合市場的需求。還有就是,互聯網金融領域仍需要以防止市場失靈等不良現象作為其根本導向,建立廣泛城鄉居民之間共識。農村互聯網金融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地方政府立法還需要進一步因地細化,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引導農民工的投資態度,進而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H EL,LIAO D S.Credit NGOs sustainability in rural financial market:a SWOT analysis on DAYBANG[J].Humanomics.2012,28(3):200-208.
[2]朱迎,劉海二,高見.互聯網金融有助于實現農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2015,02:60-63.
[3]劉志平.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5,03:93-94.
[4]楊蕾,辛文玉,楊偉坤.互聯網金融支農的SWOT分析[J].銀行家,2015,04:114-117.
[5]張立迎,李翠霞.農民工金融需求與服務問題亟待解決[J].經濟縱橫2015,08:114-117.
作者簡介:楊杰欽(1995-),男,湖南郴州人,學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就讀于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周明帥(1995-),男,上海人,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學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