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超穎 趙繼學
摘 要:手工藝傳承人是區域傳統手工藝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有利于傳統手工藝有序、高效、全面地傳承。筆者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對益陽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益陽市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工作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傳承人;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36-02
益陽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自古以來,益陽自然資源豐富、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寶藏。益陽特色傳統手工藝行業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它們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益陽小郁竹藝、茯磚茶手筑工藝、明油紙傘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文明滲透到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這些傳統的文化寶藏不同程度地都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問題。
對傳統手工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工作的關鍵要素之一在于對“人”的保護。目前,隨著學界對非遺關注度的提高,國內涌現出非遺研究的熱潮,其中對傳承人保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承人認定問題、傳承人保護方式和對傳承人的個案研究這三個方面。筆者根據對益陽市傳統手工藝行業的調研,基于對傳統手工藝傳承人保護的思考,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圍繞政策支持、環境營造、平臺搭建和良性發展等方面,提出幾點思考,以期對益陽市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工作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給予經濟支助,保護傳業衣缽
傳統手工藝行業之所以出現傳承人青黃不接的情況,其根源在于工業化的發展和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傳統手工藝產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手工藝制作耗時費力,所得報酬有限。大多數傳統手工藝者同時也是農民、工人,收入微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傳統手藝人的衣缽難以傳承。所以,保護傳統手工藝,首先要把“人”留住,要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例如,對于市縣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政府可以考慮按月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助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提升他們傳承的熱情。對于60歲以上的代表性傳承人,可以考慮每年安排一次體檢,提高他們的待遇。對于為地方代表性手工技藝傳承做出突出貢獻的手工藝人,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鼓舞他們繼續為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發光發熱的信心。
二、提高社會地位,創設傳承條件
歷史上,手工藝人屬于中國傳統“士農工商”中的“工”,從其職業排序來看,手藝人在古代社會地位是相對靠后的。這種情形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所改觀,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熱,不少代表性手工技藝傳承人社會地位得到較大幅度提升。但由于生產力水平、生產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對傳統手工藝群體的重視仍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因此政府部門除了對本地代表性手工技藝傳承人經濟上扶持之外,還可以考慮提高手工技藝傳承人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開傳統手工藝傳承人表彰大會,對做出一定貢獻的傳承人授予榮譽稱號,在精神層面給予鼓勵,讓各位傳承人能夠感受到社會對他們所做工作的認可。同時,如果條件具備,建議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提高手工藝傳承人代表的比例,使之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建言獻策,代表手工藝人發表意見。
三、加強立法保障,保護合法權益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要想順利地開展傳承人保護工作,首先應當從完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入手。從 2001 年開始,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上重要議程。2011 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雖然明確規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認定、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的義務等內容,但在具體落實上,還應結合地方實際更加細化。例如進一步加強對傳承人權益保護的立法。當前傳承人的合法權益如知識產權遭到侵權的事件,屢有發生。只有在制度保障下的條件下,才能更好的激發傳承人傳承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還可制定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獎懲辦法,以及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機制等,這對于激勵傳承人不斷創新傳承的方法、拓展傳承的途徑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四、做好傳承認定,使之傳承有序
代表性傳承人作為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掌握者,在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其身份的認定將能實現民族記憶、民族優秀文化的延續與傳播,因此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認定是確保傳承人利益的重要工作。文化傳承的認定離不開“傳承有序”的規則,當前,在國內其它一些地方傳統手工藝保護過程中,存在代表性傳承人不具有代表性、代表性傳承人變更隨意等情況,造成手工藝傳承項目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以此為鑒,建議我市文化管理部門建立代表性傳承人檔案,由檔案部門對傳承人進行調查、走訪,并結合文字、錄音、錄像等多種載體進行傳承人登記,為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真實的記錄。
五、搭建傳承平臺,發揮傳承人價值
搭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平臺,最大程度發揮傳承人價值,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其一,以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為平臺,組織手工藝產品博展會,請傳承人進行現場制作,對大眾起到宣傳教化作用。其二,成立非遺學會等民間社會團體,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增進傳承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其三,引入企業平臺,積極幫助手工藝傳承人與企業對接,借助企業力量加大手工藝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打造手工藝品牌,以真實的經濟效益促進手工藝傳承人以改革求發展。第四,建立傳統手工藝項目原生地保護,在生態上保護傳承人。政府可以以手工藝原生地為依托,建立起文化旅游基地,發展創意文化旅游產業,將手工藝傳承人納入項目運作中,現場向游客講解、演示和制作手工藝產品,一方面解決部分手工藝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擴展手工藝的知名度,同時拉動旅游經濟的攀升。
六、建立責任機制,激發傳承活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建立“活的人類財富”國家體系指南》中指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性保護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一步發揚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這些知識和技能傳給下一代。”要讓傳承人隊伍永葆活力的辦法之一便是建立傳承人的責任機制,雖然《非物質遺產法》在2011年明確規定了傳承人的義務和“退出機制”, 但在具體的實施上還缺少細節。文化管理部門在制度層面根據不同級別的傳承人建立不同的責任制度,包括傳承人及傳承譜系認定機制、傳承人認定年審機制及傳承人退出機制等,對傳承人的工作情況進行評估,實行動態管理,切實落實到手工藝品制作技術、年產品數量等細節上,從而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
七、加強數字化建設,留下珍貴史料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工業化的進程,傳統手工藝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也使得手工藝傳承人難免出現日暮西山之感。在傳統手工藝及其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過程中,加強數字化檔案、資料建設,可以為手工藝文化傳承保留火種,為社會文化發展提供參照。建立數字化檔案可以圍繞兩個部分進行,其一是針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文化檔案部門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調研的形式大量收集基礎資料,資料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包括但不僅限于照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并以數據庫的形式建立網頁,可供社會人士和傳統手工藝愛好者調取、查閱。其二是圍繞手工藝品本身,建立一個詳細的數據庫,包括起源流派、創作年代、工藝特色、各項尺寸數據等。數字化平臺的建立,既可以展現傳統手工藝成果,能夠起到廣泛的宣傳作用,也可以使傳統手工藝成為我市文化競爭軟實力。
八、加強傳承人培養,壯大傳承人隊伍
當前,培養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的短板。我市在培養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時,可以借鑒其他省市的先進經驗,創立動態傳承人培養機制,使傳承人保護規范化。地方高校作為區域內文化傳播和文化教育的主體單位,天然具有優良的人文氛圍和良好的文化傳播能力,在培養傳承人過程中可以地方高校為依托,組織非遺項目進課堂,非遺大師進課堂,將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如湖南工藝美術學院開設了劉宗凡大師工作室,聘請我市小郁竹藝手工藝傳承人劉宗凡參與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吸引有興趣、有潛質的青年學生加入傳承人隊伍,緩解因老齡化等因素導致的傳承斷代問題。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文化是區域藝術特色、民風民俗的高度濃縮,是智慧的結晶,是文化的瑰寶,對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保護離不開對手工藝從業者的重視,所謂“技在人身,技隨人走,人亡技消”。在全國各地都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對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力度,對于加強益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課題“益陽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4YS05)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
[2]王志平,鄭克強.論地方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J].教育學術月刊,2013(06)..
[3]史玲.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法律保護問題探析[J].對外經貿,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