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梅 安美霖
【摘 要】學術界公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重新引起國內銀行業重視。存款保險制度的正式實施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重新審視流動性風險變化與管理,金融市場化機制和利率市場化的繼續推進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形勢更加復雜,加之我國長久以來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還未解決,這不僅對商業銀行對自身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國銀行監管部門加強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監管。
【關鍵詞】商業銀行;流動性;存款保險制度
商業銀行突出的高負債經營、高杠桿率經營特點,流動性管理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最大、破壞性最強的風險,被視作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致命的災難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引發的恐慌,帶來了諸如擠兌等導致商業銀行破產的行為。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體系流動性發生了很大變化,銀行體系流動性豐富,未引起銀行體系與監管機構應有的重視。但隨著金融體系完善,商品貿易市場與資本流動市場全球化推進,銀行業融資渠道,服務范圍,業務類型都得到了很大的擴展,我國銀行業經營綜合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銀行涉及證券、保險的中間業務越來越多,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重新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重視。
特別是在2007年夏秋爆發的美國次貸風波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諸多商業銀行遭遇破產倒閉,更加深刻地暴露出全球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實踐及各國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也再次警示了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及其監管,對于維持銀行的持續經營與整個金融體系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性。
今年5月1號我國推出實施的存款保險制度,顯示了銀行業邁入市場化的重大信號。存款保險制度打破了長期以來政府作為銀行業隱性擔保的局面,為利率市場化和建立銀行業市場退出機制鋪平了道路,同時,差別費率對銀行的資金成本、管理成本和風險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措施再次成為銀行業關注的重點。今年年初起,央行多次調整存貸款利率,降低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外部環境發生了大的改變。盡管今年年初至今在A股的大起大落中,各大商業銀行表現平穩,但流動性風險不得不引起商業銀行和監管當局的重視。
Diamond—Dybvig(1983),提出了著名的關于銀行擠兌的D—D模型,他們從銀行活期存款的功能、缺陷和優化的角度,證明銀行因其持有的流動性轉換而不會被其他機構或市場取代;模型也證明了存款保險制度的重要性。D—D模型指出,商業銀行提供的核,合服務是流動性的轉換,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化為高流動性的債務;這帶來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合同的特殊性使得均衡的結果是多重的
有關存款保險制度的研究方面,Kashyap在他的一系列研究中證明:存款保險體系是確保銀行穩定性和避免危機的監管機構的核心組成部分,他認為存款保險基金能夠確實起到消除危機的作用,但是存款保險是有成本的,它最多只能導致次優配置結果的實現。Gropp和Vesala(2004)選擇歐盟國家作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市場導向存款保險制度確實能夠降低銀行的風險行為并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是存款保險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和風險,最嚴重的就是道德風險。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2002)以1980年至1997年間的61個國家的情況作為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非風險調整的存款保險定價制度嚴重危害了銀行系統的穩定,尤其是在剛剛取消利率管制和制度環境欠佳的國家和地區更是如此。
我國商業銀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就出現了流動性過剩問題,遺憾的是,流動性過剩剛出現時沒有引起銀行以及監管部門的重視,這使得流動性過剩并沒有在我國商業銀行身上得到有效的解決,并一直詬病至今,在2006年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之后,流動性過剩仍然是困擾商業銀行的一個重要問題,由此引發的流動性風險變化也是不得忽視的流動性隱患。尤其是在今年存款保險制度實施之后,商業銀行的表現是保守還是積極,存款人相對應的行為變化,依舊是未知。
我認為存款保險制度推出之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穩定性產生影響。中小型銀行的存款穩定性將出現一定波動,其存款會向國有大中型銀行等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低的機構流動,這樣的情況下,中小型銀行可能會在擠兌的隱患下求生存,面臨流動性風險的幾率大大加大,一旦出現某一小型銀行倒閉的情況,流動性風險就會像傳染一樣,波及銀行業甚至引起金融動蕩。當然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中小銀行面對存款流出的情況不會坐視不管,它們會選擇讓出一部分存貸款利率差從而提供相對更高的存款利率來穩定自身流動,但這種高息攬儲的行為勢必會對其自身盈利性產生影響。
就現階段來說,根據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4個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分別為45.66%、46.69%、45.23%、45.83%(數據來源,中國銀監會http://www.cbrc.gov.cn/),遠高于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銀監會)提出的25%的要求。2012年4個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分別為64.53%、64.33%、65.28%和65.31%(數據來源,中國銀監會http://www.cbrc.gov.cn/)。也遠遠低于我國銀監會所提出的75%的要求。這樣來看我國商業銀行仍然處于流動性過剩的狀況中。
超額準備金下降也是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現狀的表現之一。超額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準備金,是反映銀行銀根松緊和流動性狀況的一個直觀指標。近年來人民銀行支付的超額準備金的利率不斷走低,這大大減少了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的收益,增加了其機會成本,從外部加大了商業銀行壓縮超額準備金的壓力。
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面臨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但流動性過剩卻反過來增大了銀行的潛在流動性風險,使得銀行爆發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
流動性過剩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影響顯著地表現加劇商業銀行存貸款的期限錯配,加大了存貸款業務的利率風險上。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會使銀行的收益和經濟價值在利率波動時面臨損失的風險,是銀行重新定價風險和收益曲線風險的重要來源。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業務中,存貸款始終占據相當的比重,因此這類業務的利率風險是整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銀行負債短期化和資產長期化矛盾突出,期限錯配明顯,而且從近幾年的形勢來看,投資沖動引起的中長期貸款剛性增長趨勢,使得銀行調整期限錯配面臨剛性約束。
在這個金融體系轉軌的,問題與改革并存的現狀里,商業銀行面臨著盈利的困境,其盈利空間遭受多重擠壓。金融脫媒現象使得信貸增長乏力,銀行的利息收入明顯下降,央行多次降息,使得這一情況更加嚴重。流動性過剩的持續存在,將導致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比如,濫用利率手段非理性爭奪市場,銀行之間甚至一家銀行內部分支行之間,通過相互降低貸款利率去搶奪客戶,尤其是優質客戶和戰略客戶;降低信貸審批門檻,放松授信審批條件,等等。這些都將放大銀行的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
流動性問題密切關系到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的長期要務,而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則需要商業銀行具備健全的內部治理結構,能夠準確地識別、測量和管理好流動性風險。
從監管當局的角度來說,建立健全存款保險制度,央行做好最后貸款人職能,從政策層面防范流動性風險。長期以來,我國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責存在制度上的模糊性,相對粗放的救助管理模式固化了商業銀行對支付危機山政府擔保的預期,進而弱化了其強化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生動力。盡管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發揮提高問題機構處置程序可信度及保護個人存款者利益的功能,但也可能會弱化市場原則,助長高風險金融機構及其內部人的道德風險。因此,更加穩健、嚴厲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既是應對金融市場和銀行業務充分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最后貸款人”和存款保險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
對商業銀行來說,完善流動性管理戰略,設立專門的流動性管理部門。國內商業銀行必須高度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戰略的制定,并建立起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應在銀行的董事會中建立相應的委員會作為流動性風險的決策機構,同時明確劃分董事會、管理層和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和權利。
大力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強資產流動性。根據資產管理理論,保持和增強資產流動性是防止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通過儲備資產流動性是銀行防范流動性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國商業銀行目前資產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產結構單一,貸款占總資產中比重過高。銀行應積極采取措施,調整資產結構,實現資產配置多元化,防范流動性風險,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
【參考文獻】
[1]姚長輝,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科學;1997(4)
[2]陳鋒.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探析[J].金融研究,2008(10)
[3]童頻,丁之鎖;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經濟研究;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