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茜
【摘 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為了進一步推進桂臺服務業合作,加快桂臺服務產業升級,擴大桂臺服務業合作與貿易發展勢在必行。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發展早,金融行業資本充足,投融資管理水平高,加強桂臺金融合作,可以促進兩地服務業資源優勢互補,進一步疏通兩地的投融資渠道,促進桂臺經貿往來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桂臺合作;金融合作;制約瓶頸;發展對策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廣西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的推進實施,廣西外向型經濟不斷得以發展,與區外經濟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廣西與臺灣地區的經貿合作由來已久,桂臺服務業發展存在差異,互補性強,給廣西和臺灣帶來了良好的合作機遇,并隨著《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以及廣西“兩區一帶”戰略的實施得以不斷拓展,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對臺灣而言,臺灣可以憑借其服務業發展起步較早,服務體系較完善,管理機制較健全,管理經驗成熟,經營模式先進,創新與拓展能力較強的優勢,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大陸與東盟兩大市場和兩地資源;對廣西而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高水平、寬領域、大力度的服務市場開放將是其經濟發展前所未有的機遇,廣西服務業發展對臺灣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提供了良好契機。當前,桂臺兩地在各產業領域的合作項目數量不斷刷新,截至2015年1月,廣西共批準1607項臺商投資項目,合同投資額達到94.08 億美元,實際到位臺資50.24億美元。在西部各省區中,廣西引進的臺資總額名列前茅,承接臺資轉移投資增幅明顯,在貿易合作、人員往來、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續深化,為桂臺兩地服務業,尤其是金融行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桂臺金融合作的現實基礎
(一)兩岸銀行已實現直接通匯
兩岸銀行的通匯業務首先從臺灣地區開放,1990年后,臺灣開放了同大陸之間的銀行業務通匯業務,允許臺灣民眾通過外匯銀行或者郵政儲金匯業局等金融機構,經大陸之外的第三地,如香港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資金間接匯到大陸。同時,進一步拓展了資金通匯的范圍,除允許個人普通匯款外,還首次放開了對廠商等商業類型的匯款,金額限制也進一步放開。此外,在臺灣允許大陸金融機構的票據通過第三地銀行匯人臺灣后,大陸資金也可通過問接渠道入臺,兩岸間接通匯從單向向雙向發展。2002年,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大陸和臺灣的商業銀行建立代理關系,可以進行直接的通匯業務,兩岸的金融直接通匯業務由此啟動。資金的直接通匯為兩岸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礎,方便了兩岸金融合作業務的開展,為桂臺金融合作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通道。
(二)兩岸互設金融分支機構
2002年開始,臺灣擴大了對大陸金融往來的政策范圍,允許符合條件的臺灣銀行在大陸開設辦事處,次年,臺灣正式批準大陸地區銀行入臺設立分支機構,同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浦東發展銀行等4家銀行入臺設立辦事處。隨著兩岸金融合作業務的不斷擴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包括臺灣銀行在內的14家臺灣地區銀行在大陸地區開設辦事機構或分行。大陸的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以及中國銀行4家銀行在臺灣設立了辦事處。兩岸銀行機構的進駐,進一步便利了雙方金融業務的合作,拓寬了金融合作的領域,為促進桂臺金融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桂臺經貿合作進一步擴大,貨幣需求不斷增多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雙核驅動”戰略的提出,打造中南西南地區開放發展戰略支點的定位,大力加強對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廣西貨物通關便捷化,物流運輸暢通化,極大提高了區域經濟競爭水平,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廣西與臺灣地區有著悠久的貿易往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升級,桂臺經貿文化交流活動的持續舉辦,廣西與臺灣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更加密切,雙邊貿易額逐年攀升。“十二五”期間,廣西新增臺商投資270項,合同臺資48.08億美元,實際利用20.05億美元,比“十一五”期間分別增長30%、35%。截至2015年,全區累計批準臺商規模以上投資1645項,合同臺資99.7億美元,實際到位51.61億美元。5年間桂臺貿易額達40.74億美元,年均增長46%。2015年,廣西與臺灣進出口商品總值為13.75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170.6%,其中,出口1.12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45.8%,進口12.63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長192.8%。雙邊經貿往來的不斷擴大,迫切需要桂臺雙方加強金融方面的合作,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渠道和工具,為貿易的發展助力。
二、桂臺金融合作瓶頸
雖然廣西與臺灣地區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在農業等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入,但在金融方面的合作卻嚴重滯后于桂臺經貿往來,金融合作在政策和體制方面的不順暢,反過來制約了雙邊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具體來說,當前桂臺金融合作面臨的瓶頸表現在:
(一)臺灣當局的政策制約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處于政治利益的考慮,對兩岸在經貿等多方面的合作均采取觀望拖延的態度,在政策支持上明顯滯后于現實的需求,甚至設置了重重障礙。中國加入WTO之后,按照相關規定,我國金融市場于2006年底全面開放。截止目前,共有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200度家銀行在我國境內社里了分級機構或辦事處,進一步推進了其他國家與我國在金融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極大促進了雙方的經貿往來。但臺灣地區在金融方面的合作卻采取了不積極的態度,兩岸在金融方面的合作進展緩慢,臺灣地區的銀行在大陸設立分級機構或辦事處的數量寥寥無幾,且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渤海經濟區等經濟發達區域,在中西部省份,甚至在廣西地區,臺灣地區的銀行尚處于空白區。目前,臺灣當局對大陸銀行入臺開設分行或辦事處的限制依然較為嚴格,截至目前,中國大陸也只有中建交招等四家銀行允許在臺北設立分行或本辦事處。
(二)廣西經濟基礎制約
由于歷史、地域以及經濟政策等多重原因,廣西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相較于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渤海經濟區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廣西經濟相對來說是十分落后的。2015年廣西全區生產總值(GDP)16803.12億元,比上年增長8.1%,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19位,經濟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東部發達省份。經濟決定金融,經濟總量偏小,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缺少強有力的經濟綜合競爭實力,不僅極大地限制了廣西金融行業的發展空間和行業的承載能力,而且在與其他省份競爭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在大陸轉移時,缺乏令人信服的競爭優勢。
(三)高素質金融人才缺乏
臺灣其服務行業發展起步較早,服務體系較完善,管理機制較健全,管理經驗成熟,經營模式先進,創新與拓展能力較強,尤其是臺灣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很高,在人才的選擇聘用方面偏向實踐經驗較為豐富的國際化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與臺灣進行金融合作的地區擁有足夠多的高素質金融人才,為雙邊金融合作提供人才基礎。從臺灣金融機構選人用人的標準來看,臺灣金融機構側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國際化金融人才,便于內部網絡的交流和溝通;側重于本地的具有多年金融從業經驗的人才,以期能盡快打開當地的市場;側重于其他外資金融機構的人才引進。從上述人才選擇標準來看,廣西能達到要求的人才數量有限,難以滿足雙邊金融合作的快速發展需要。
(四)現有政策落實難度大
《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兩岸簽署的協議僅作為框架性文件,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執行力度不強,具體到涉及金融方面的優惠政策、條款等還未有較為詳細的規范,依然需要進一步細化,并結合地方政策落實。具體措施的出臺需要一定時間的研究、摸索,并在實踐中逐步細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臺灣銀行等金融機構來桂步伐。若今后能參照CEPA 模式,逐年出臺相關補充協議,將對兩岸銀行業合作局面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三、促進桂臺金融合作對策
桂臺服務業發展存在差異,互補性強,給廣西和臺灣帶來了良好的合作機遇。對臺灣而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大陸與東盟兩大市場和兩地資源。對廣西而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高水平、寬領域、大力度的服務市場開放將是其經濟發展前所未有的機遇,廣西服務業發展對臺灣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提供了良好契機。廣西對服務市場的開放,將會擴大臺灣的投資機會,將會使其成熟的服務業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桂臺兩地服務業合作將會大大推動兩地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加深桂臺經貿發展。加強桂臺金融合作,廣西應當積極突破合作障礙,從經濟環境領域著手,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桂臺經貿合作
桂臺金融合作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廣西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決定金融行業的發展程度。廣西應當積極抓住國家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改革開放,進一步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開放,積極以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政策為突破口,進一步理順金融綜合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桂臺金融合作積累經驗,奠定基礎。當前,我國沿海經濟布局已經形成了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增長極”,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挖掘,這些區域經濟的進一步大增長已經極為有限,廣西應當積極抓住建設中南西南新的戰略支點的重要機遇,把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盡快建成經濟發展的新一極,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桂臺兩地金融合作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進一步優化廣西投資軟環境的建設
產業融合與金融合作是相互作用的關系體,通過加強廣西投資軟環境建設,吸引更多臺資企業和金融機構到桂落戶,促進桂臺經貿往來和產業融合,推動桂臺金融合作。一要繼續支持和鼓勵廣西本土的金融機構加大對臺資企業的合作和創新服務力度,利用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政策,通過試點開辦新臺幣離岸金融業務、創新在桂臺資中小企業的融資產品等創新手段,切實提高對臺資企業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益,提升廣西金融合作軟環境的吸引力。二要通過優化投融資環境,給予在桂臺資企業更具競爭力的財稅優惠政策、用地用水用電政策,有效融資渠道的金融支持政策等措施,吸引臺資企業入桂。三要優化創新政府的審批流程,提高對臺資臺商入桂投資工作的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成立相應的部門和機構,為臺商來桂投資落戶提供專門的服務。
(三)拓寬桂臺金融業務合作領域
當前,桂臺金融合作的范圍不大,金融合作的業務也不多,廣西應當積極利用桂臺經貿合作不斷深入發展的基于,進一步加強培育和孵化服務臺資企業的上市工作,積極推動一批資質優良、運作規范的臺資企業上市,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優勢,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廣西本土的優良企業赴臺掛牌上市;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在桂保險公司為臺商、臺資企業和兩岸合作創新保險業務,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臺資企業的保險服務,并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和稅收減免;積極推動桂臺銀行業簽訂銀團貸款和綜合授信額度協議,不斷鼓勵雙方銀行對兩岸重大合作項目聯合發放貸款,加快雙方銀行業聯合開展資信評估、理財融資等多方位的業務合作。
(四)建立桂臺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和交流機制
人才的交流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合作交流形式。臺灣金融機構國家化程度較高,金融人才水平遠遠超過廣西本土金融人才水平,廣西應當抓住桂臺經貿合作的有利環境,積極與臺灣溝通協商,構建兩地金融人才溝通交流的有效機制和平臺,為兩地的金融合作奠定人才基礎。一方面,可以建立桂臺經貿人才互訪機制,定期舉辦響應的培訓講座,開辦學術研討會及技術合作等方式,邀請臺灣地區金融人才入桂交流,在高校中聘請臺灣地區政界高層、金融專家以及企業家作為客座教授,為金融人才傳道授業,增強雙邊金融市場規程、監管方式及統計標準等的溝通。三是加強廣西與臺灣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互助解讀兩岸金融監管的異同點、機構準入的相關政策等,為桂臺金融合作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加強廣西對臺金融合作,不僅有利于雙邊服務業資源優勢的互補,對促進雙邊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廣西應當積極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強化經濟基礎,提高金融業發展的水平,積極與臺灣地區開展金融方面的交流合作,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金融人才,為雙邊金融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民,謝麗娜.EFCA視角下閩臺金融合作探討[J].經濟視角,2011(27).
[2]張家濤.桂臺金融合作與北部灣開放開發[J].商場現代化,2009(2).
[3]施宇輝.閩臺經貿關系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4]童慧.WTO 框架下兩岸經貿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5]王曉輝,胡艷超.反思金融創新——國際視野與兩岸經驗[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6]蘇美祥.閩臺金融合作的重點領域與推進策略[J].福建金融,2012,(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