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形態以民營或私營企業為主,其服務方式和手段單一,管理體制落后,缺乏專業管理人才,競爭能力較弱,與其他地區快速增長的經濟格局形成較大反差。本文針對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探討實施跨越發展的對策,為藏區中小微企業在新常態下實現跨越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跨越式
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形態以民營、私營企業及個體戶為主,近幾年,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總量穩步增長,主要集中在服務行業、農副產品加工、民族服飾加工、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這些行業的中小微企業在解決就業、富民增收、錘煉人才、促進創新、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在發展中也存在著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單一、管理體制落后、缺乏專業管理人才、競爭能力較弱等諸多問題,與青海其他地區快速增長的經濟格局形成較大反差。
一、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發展現狀
(一)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呈“低、小、散”的狀態
一是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且大部分集中在有限的幾個行業中。筆者通過對青海藏區50家企業調查發現:經營高原農牧產品開發銷售的有4家,民族服裝服飾的企業有3家,藏族手工藝品加工銷售3家,藏文化傳播企業3家,民族商貿企業2家,其余均為從事餐飲、娛樂等服務性行業。許多企業甚至沒有簡單的企業組織和管理職能部門,不少企業管理較為粗放,制度不完善,運作不規范。大多情況是一個人或一家人經營著企業,他們即是企業所有者同時也是管理者、經營者、執行者,因而造成了企業主忙于日常業務,無法考慮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二是技術含量低,缺乏持續創新能力。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中,大部分是個體戶,自主創新研發能力不強,研發投入比例較低,缺乏創新人才和研發資金,缺乏核心技術,其持續創新能力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由于其產品市場變化快、經營場所不固定、法人代表變動頻繁、知名度較小等缺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三是專業人才匱乏,缺乏持續發展的后勁。青海藏區人口基數少,基礎教育薄弱,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導致中小微企業從業人員普遍文化層次不高,專業人才不論是在總量上和質量上都明顯不足,管理人員和員工素質較低,發展和創新能力較弱。加之偏遠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低廉的待遇,難以留住人才,技術工、熟練工“跳槽”現象普遍,企業用工成本大。導致藏區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四是資產少,企業運行困難。中小微企業固定資產少,設備落后,擔保抵押物價值不達標,資產變現率低。隨著原材料、能源價格、物流成本、勞動者工資等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很多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處于微利或無利狀況,企業生產效益嚴重下滑。由于工業產品價格下滑影響,企業庫存增大,占壓資金嚴重,流動資金緊缺,往往用短期高息貸款,造成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
(二)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
一是融資渠道狹窄。在被調查的中小微企業中,大部分企業成立初始階段的運作資金來自于家庭或向親朋好友借貸自籌資金。近年來,盡管國家加大了對中小微企業財政信貸方面的支持,各級政府采取了減免企業稅收、搭建銀企平臺、成立擔保中介、建立擔保體系等一系列措施拓寬中小微型企業融資渠道,但由于中小微企業信用度低,中小微型企業硬件設備和生產技術落后,企業競爭力不強,缺少發展前景,各商業銀行為強化風險管理、提高貸款質量,都制定了中小微企業信用評級標準,相應門檻設置過高,使眾多的中小微企業無法獲得準入條件,藏區中小微企業很難得到貸款。二是融資成本高。省內部分銀行通過收取管理費、風險保證金或定存銀行等途徑,變相增加利息收入,導致一些中小微企業實際貸款成本增加。為解決資金短缺難題,一些中小微企業只好走地下融資渠道,借高利貸解決創業和經營資金需求,不但支付高于銀行幾倍的利息,也增大了經營風險。三是融資市場不完善。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經營效率低、經營效益差,企業留存收益積累不足,使得企業內源融資能力嚴重不足,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中小微企業在外源融資過程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方式單一、融資成本高等問題,利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融資、利用銀行信貸融資、利用擔保機構融資等外源融資手段無法有效實施,內源和外源兩種融資方式均不能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因此使得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長期以來走不出融資困境。
二、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跨越發展對策
(一)發揮政府職能,增強市場活力
要通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青海藏區綠色發展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新常態下越來越多產品的供求關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綠色環保低碳產品的市場前景日益廣闊。順應這一趨勢,青海藏區應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產業,以及民間手工業、藏醫藥、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人力資源保障等多個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二)調整傳統產業結構,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
調整傳統產業結構應對危機、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提高市場占有率,完善產業鏈,搶占綠色經濟制高點實現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新常態下的競爭方式已經從以往的單體競爭轉向產業鏈資源的競爭,中小微企業未來應盡早明確走精細化、配套化、專業化道路,構建資源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鏈體系。如:推進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帶動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推動海北、海南、黃南現代農牧業實驗區建設,帶動藏毯、肉食、乳制品及少數民族手工藝品中小微企業生產項目轉型發展;推進青海湖景區、黃南國家級熱貢文化示范區,玉樹康巴藏文化風景區,果洛格薩爾生態文化保護區建設,帶動以高原生態旅游業作為藏區中小微企業發展現代化服務業的龍頭產業,使旅游業成為藏區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三)發揮金融機構資源優勢,改善融資方式
金融機構應針對青海藏區中小微企業發展特點,適當提高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貸款容忍度,設計出符合開發性金融理念又兼顧市場商戶需求的“微貸”小額貸款產品模式,為藏區中小微企業的跨越發展提供全新平臺。一是整合社會多方力量,實現風險和效益共擔。具有貼近客戶、反應迅速的優勢,了解客戶融資需求和信用情況,減少了貸款中間環節,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二是批量貸款支持,充分滿足藏區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用批發的方式解決零售問題,用統一的標準模式解決中小微企業的共性問題,突破傳統融資模式,擴大了貸款資金的覆蓋面。三是高效審批,反應及時,適應批發市場商業運作特點,適應中小微企業“小、靈、活”的融資需求。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功能,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完善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切實為藏區中小微企業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民生領域融資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帖征.青海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研究[J].管理學家, 2010,(12).
[2]吳曉巍.小企業管理[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12第二版.
[3]張平.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對策[J] .西部大開發,2010.(6).